我又被周家的父子情整破防了。
周秉坤因為周父車站臨别前的“惡言惡語”3年不理周父,直至他退休回家。
這不禁讓我想到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同樣是車站臨别,朱自清看着父親蹒跚的背影,瞬間了解了父親的用心。父親的愛如同深秋暮色中的一座大山,沉默隐忍,如今他年紀大了,父親的背影裡多了一份滄桑,他努力爬上站台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讓人潸然淚下。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下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傾微,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朱自清的這段描寫之是以被奉為經典在于他通過一系列的動詞“探”、“攀”、“縮”、“傾”來描繪父親跨越站台的不易。那一刻朱自清感受到了父親的愛,在心裡與父親進行了和解。

可惜不是人人都是朱自清,也不是人人都能讀懂父親的愛。
都是自己的孩子,哪有不疼的呐!秉坤的話确實傷了老父親的心。
秉坤他自卑,他自知與哥哥姐姐相比,他就是一個沒出息的孩子,他也确實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從小不愛讀書,長大了找不到工作,靠哥哥姐姐的關系才混到一份醬油廠的差事,還娶了一個帶着拖油瓶沒文化的老婆。
可是周父怪過他嗎?并沒有。周父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不然也不會真心接納鄭娟,也不會由衷感謝秉坤這麼多年對家裡的付出。
即使秉坤是一個沒出息的孩子,他同樣愛着秉坤。
秉坤錯就錯在不該用勢力來形容自己的父親,不該對本就在郝省長家舉步維艱的哥哥冷嘲熱諷,他因他的自卑傷害了自己的家人。
但是周父就沒錯嗎?他有錯!
秉坤有句話真沒說錯,周父最愛的孩子是周蓉,最疼的孩子是周秉義。
愛是有偏差的,沒有哪個父母能做到無差别的愛。其實我很能了解周父,天下父母心誰不盼着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呢?
但是大多數孩子其實都是周秉昆那樣沒出息的孩子。
我們自卑敏感懦弱,我們害怕父母把我們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得到父母的肯定。
秉坤三年不與父親通信,周父同樣不妥協。可是周父又是怎樣對自己最愛的孩子周蓉的呢?周蓉當年為了愛情留下一封信便一走了之,周父也氣她好幾年,可是恨鐵不成鋼的怒氣抵不過對女兒的思念,最終決定去貴州探望女兒。
在周蓉那裡,那麼霸道又專制的父親選擇了妥協。可是面對周秉昆,周父隻是拿出自己父親的威嚴,一次次逼迫秉坤認錯,秉坤當然不服。
那場激烈的父子對峙,周父一直強調的就是我是你的父親,是以你不能因為我一件事做得不對就冷落我三年,秉坤則認為父親無視自己的感受。倔強的父子倆在這場争吵裡唇槍舌戰,非得争出個是非曲直。
那個坐在床上低着頭默默掉淚的秉坤好像孩時的我。
我也曾是一個自卑倔強的小孩,這種性格影響甚至持續到我成年之後,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父母的“精神打壓”。
我也像秉坤那樣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上學時成績平平,不能成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我擅長畫畫、下棋,這卻是父母眼中毫無用處的玩意。我做得好他們覺得是應該的,我做得不好總會迎來一頓“看看看,你就是沒有别人家的某某強”的指責。
成年後的我缺乏自信,去了一家普通的私企,拿着普通的薪資,我可能這一輩子也沒有得到父母肯定的機會了。
是以我特别能了解周秉昆在被周父教訓以後憋着的那口氣,既有對自己窩囊的自責,又有想證明自己的不甘。
直到周父最後說出:你确實是我們周家三個孩子中最讓我滿意的那個。
秉坤這口氣才終于咽了下去。
周父秉坤和解,而我也在慢慢與兒時的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