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化的生活中,孩子的現實感很弱。在虛拟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卻有虛拟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征。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有個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徐博士講了幾個來訪者的故事。
他們都是聯考時在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成績優秀的學生,然而他們都得了“空心病”。
他們感覺,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真正地活過。
他們的人生似乎隻有學習好、工作好,卻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着。
“空心病”的表現看起來有點像抑郁症,但若采用治療抑郁症的藥物或手段,卻沒有效果。
這些優秀的孩子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力感,并沒有自殺的想法。
他們隻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活下去、活下去的意義是什麼。
“空心病”是怎麼來的?徐凱文博士說,是因為焦慮。
而我們生活中最大的焦慮,就在教育上。
我們的教育并不是在幫助孩子成長,而是在毀掉孩子。
一切向分數看齊,忽視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這已經成了很多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觀。
而一切跟學習無關的事情,都被視為洪水猛獸。
很多孩子迷戀網絡,那是現實教育的失敗。
我們常常不去檢讨自己的問題,而是把孩子推向“網瘾學校”,把責任推卸給網絡遊戲。
我想起了幾年前看過的一則新聞: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因為網絡遊戲賬号被盜,跳樓自殺了。
他的父母哭天喊地地要求政府打擊一切網絡遊戲。
我記得當時的電視媒體評論員說,隻是因為遊戲賬号被盜,這娃也太“玻璃心”了。
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還真的有那麼重要,為什麼呢?
華東師範大學的陳默教授有一個關于城市獨生子女心理特征的演講,陳教授提到一個觀點:當今都市孩子的現實感非常弱。
在現代化的生活中,孩子的現實感很弱。
他們在虛拟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卻有虛拟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征。
簡單來說,就是很多孩子分不清現實感和虛拟感。
為什麼會分不清?
因為他們的世界一直處于學習狀态,孩子從小到大的一切現實事務都被包辦了,他們隻知道好好學習,而學校也沒有給孩子提供處理事務的機會,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
沒有和世界的連接配接,沒有更多的戶外活動,沒有足夠的朋友,沒有情感的連接配接。
陳默教授說,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是教育的結果。
他們反而在網絡世界中,能夠找到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情感,他們的話在網絡上有人聽,他們的情緒在網絡上有人了解。
甚至網絡遊戲中的那些任務,能夠讓他們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團隊的榮譽、勝利的成就感。
這些都發生在虛拟的網絡世界,卻給了他們實實在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
是以,對于那個因為網遊賬号被盜而跳樓的孩子來說,他失去的不隻是個賬号,而是真實的情感體驗,甚至是他與這個世界的連接配接。
如徐凱文博士提到的,他的來訪者——那些優秀的孩子們,他們隻知道要學習好,要工作好,但并不知道學習好和工作好到底是為了什麼,他們的自我價值無處展現。
為什麼會這樣?他們為什麼迷失了自己?
因為他們缺少情感的連接配接和滋養,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情感依托。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先生說:“關系便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系。”但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隻有學習,沒有關系。
再看看家長,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哪裡?我們是否給過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我們和孩子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麼?是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他交了什麼朋友,他參加了什麼活動,還是僅僅是學習怎麼樣了:作業做完了沒有,考試考了多少分?
為什麼我們不能和孩子有更豐富的情感連接配接?為什麼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隻能談學習?
父母與孩子談學習,也許是一種情感隔離。隔離什麼?隔離那些焦慮的情感體驗。
徐博士說,“空心病”是時代的“空心病”,并不僅僅是孩子的空心,整個社會也空心了,因為現今的中國社會越來越焦慮了,我們的教育更是焦慮到隻有功利、精緻利己。
在很多家庭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是隔離的。
很多的父母沒有辦法,也沒有學會和自己的孩子去分享情感。是以,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唯一的話題就是——學習。
我們可以留意到,在很多家庭裡,特别是有中國小孩子的家庭中,學習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唯一的事情。
而這時候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配接是很少的,孩子無法在家庭生活裡體驗到父母的愛。
因為在家裡唯一可以和父母聊起的話題就是學習,這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上,處于被家庭和學校逼迫的狀态,被逼着去做一件對他們的未來很重要的事情。
孩子生來對世界都是充滿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但家長常常會愚蠢地把孩子天然的學習動力,變成父母的意志強迫。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如果你成績不好,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成績不好,以後你就沒法生存。”
這讓我想起了一則新聞:一個男孩考試成績不理想,父親說等晚上回家收拾他,男孩就自殺了。
很多父母總是在跟孩子強調,你必須表現優秀,你必須成績好,這樣我們才能愛你。
不優秀,不配活。這會極大地傷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同時,也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注入了功利主義。
這種功利主義還表現在,當孩子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父母說“不要驕傲”,父母依然會進行情感隔離,很冷靜地告訴孩子“你要繼續努力”。
孩子本來是想和父母分享他的喜悅的,但一盆冷水澆下來,孩子會覺得,自己永遠都無法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因為自己永遠都不可能達到父母的要求。
當孩子漸漸長大,這種深入骨髓的潛意識心理,會讓他變成一個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因為他從來都沒有讓父母滿意過。
很多人都是這樣,活了一輩子,永遠也不能讓别人滿意,也無法讓自己滿意。
我們可以想象,當他們成為父母的時候,會如何去實作對孩子的教育觀。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厘清哪些是孩子的問題,哪些是自己的焦慮。
網絡上有個段子,說讓父母内心平靜的最好方法,就是坐在書桌前裝模作樣地看書。
當孩子這麼做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已經倒置了。
本來在學習問題上,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援的,但父母往往比孩子更焦慮,孩子為了安撫父母,還不得不騰出精力來裝模作樣。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功利主義,反而讓孩子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變成為父母而學。
其次,孩子的心靈會在家庭情感中得到滋養和成長,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本該有很多情感的連接配接和體驗,切勿隻和孩子進行關于學習的交流。
最後,多擁抱你的孩子,讓他能夠體驗到融入真實世界的感受。
内在安穩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盡管焦慮,我們還是要緊緊地抱住她,告訴她:“爸爸在,媽媽在。”
内在安全穩定的父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本文來自《親子關系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作者吳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