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容易過時的是觀點,事實永遠新鮮

早上,用半個小時時間看了劉勃老師在一席的演講:尊曹貶劉的《三國演義》。今天文字的标題,就是劉勃老師演講的結束語。

看完演講,我立刻聯想起一年前在杭州單向空間蹭讀他《戰國歧途》這本書時候的感慨:

單向空間後門附近那棵梅樹開花了,也就三天未見,之前細細密密的花蕾都飽滿多了,有一些正在盛放。江南的天氣很暖,這些燦爛的花朵與寒無關。想起一句歌詞: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再大的疫情,也依然無法阻止新春到來。

蹭讀《戰國歧途》,才大概了解了『著名軍事家』吳起這個人,為了成就自己内心的夢想,母親故去,他連家也沒有回,為了打消他人的顧慮,他可以殺掉妻子。

假如這些事件是真實可考的,這個人不論擁有怎樣卓越的軍事才能,他也算不上著名,頂多可以算『臭名昭著』。

我們無法完全了解曆史的真相,但從能夠了解的曆史真相中反觀現實,就會少一點盲從,就會多少更加冷靜客觀一些,不至于随波逐流,也不至于輕易淪為烏合之衆的一分子。盡管,現實中很多真相很難洞穿。

不了解曆史,還有一個弊端——容易對一件事或者對一個人盲目追捧和崇拜。等到真相水落石出那一天,自己都會覺得自己很可笑,甚至可憐。

詭異的是,有時候我們明白自己的時候,早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我特意找來演講文字稿,把其中最有感觸的幾個段落标記出來,也順帶把我自己的感觸分享在這裡,僅供喜歡讀書的書友們參考。

P s:以下墨綠色字型為演講稿原文,我的感觸正常字型顯示。

史書當中這種生動的細節是很多的。不過我們讀曆史的時候也要小心,因為越是生動的細節,虛構起來就越容易。尤其是我們傳統的史官,可以毫不謙虛地說他們都是偉大的文學天才。相比這些細節,什麼東西虛構起來是比較難的呢?——某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件——這種事情你很容易淡化,但是你很難虛構。

劉勃老師這個觀點,可以當做閱讀史書的一把鑰匙。

帶着這把鑰匙去閱讀,就會對史書中的細節記錄多一分謹慎,不至于輕易被史官的細節描寫所蒙蔽,進而錯把史官的個人感慨當做曆史的真實。

這一點還可以借鑒到閱讀新聞事件上來,面對那些細節動人情緒帶節奏的文章,就容易分辨真假,不被忽悠,避免“淪為烏合之衆的一分子”。

實際上,劉勃老師這個閱讀史書的觀點,可以直接當做一個閱讀史書的方法技巧來使用。

我們看《三國演義》在塑造曹操這個形象的時候,其實完全接受了曹魏官方宣傳中的曹操的形象。如果說我們把《三國演義》對曹操的塑造做一個總結梳理的話,大概可以這麼說:《三國演義》的确捏造了曹操的一些惡行,但是這些惡行更增加了曹操的奸雄氣象,把他變成了一個很壞、但很有魅力的人物。而《三國演義》忽視了曹操真正的罪惡,這些罪惡才真的跌破了人倫底線。

劉勃老師這段話,不管他自己有沒有潛台詞,我都讀出了更多内容。

最重要一點,來自于這個關鍵詞——官方宣傳。

任何官方,都不可能把狗屎往自己臉上糊,也不可能把尿盆子往自己頭上扣。這一點,喜歡關注新聞熱點的人,都有體會。指望從官方宣傳中看到多少真實和誠意,可能性不太大。

好在如今表達觀點和情感的途徑多且便捷,有些所謂的官方,不論怎樣使出渾身解數來美化和掩蓋自己,最終都會被大衆輿論撕掉底褲,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進而被迫以各種“道歉”的形式來敷衍搪塞觀衆。

有些官方是以身敗名裂,甚至作鳥獸散。

突破人倫底線的惡,再多官方宣傳都無法逃脫道義的制裁。

如果我們抛開小說中刻意的美化和醜化,回過頭再去仔細讀一讀曆史書,看看曆史書中的曹操是什麼樣,劉備是什麼樣,也許就能夠感受到更加豐富的資訊。畢竟最容易過時的是觀點,而事實永遠新鮮。

劉勃老師演講結尾這句經典之言,也同樣可以當做閱讀史書的方法論。

觀點,附着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人物、事件之上,不可能長新如故。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何況早已淹沒在曆史長河中的曆史人物與事件。

以今人的眼光和思想去對标古人的眼光和思想,出入在所難免;當然,以曆史上那些人物(不論是史官,還是史官記錄的人物)的眼光和思想來衡量今人,更不現實。

這就要從劉勃老師這句話中的“事實”兩個字上去用心,不論讀史,還是讀今,事實才是讓我們可以略微表達自己觀點的基礎。

2022年2月14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