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容易过时的是观点,事实永远新鲜

早上,用半个小时时间看了刘勃老师在一席的演讲:尊曹贬刘的《三国演义》。今天文字的标题,就是刘勃老师演讲的结束语。

看完演讲,我立刻联想起一年前在杭州单向空间蹭读他《战国歧途》这本书时候的感慨:

单向空间后门附近那棵梅树开花了,也就三天未见,之前细细密密的花蕾都饱满多了,有一些正在盛放。江南的天气很暖,这些灿烂的花朵与寒无关。想起一句歌词: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再大的疫情,也依然无法阻止新春到来。

蹭读《战国歧途》,才大概了解了『著名军事家』吴起这个人,为了成就自己内心的梦想,母亲故去,他连家也没有回,为了打消他人的顾虑,他可以杀掉妻子。

假如这些事件是真实可考的,这个人不论拥有怎样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也算不上著名,顶多可以算『臭名昭著』。

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历史的真相,但从能够了解的历史真相中反观现实,就会少一点盲从,就会多少更加冷静客观一些,不至于随波逐流,也不至于轻易沦为乌合之众的一分子。尽管,现实中很多真相很难洞穿。

不了解历史,还有一个弊端——容易对一件事或者对一个人盲目追捧和崇拜。等到真相水落石出那一天,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很可笑,甚至可怜。

诡异的是,有时候我们明白自己的时候,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我特意找来演讲文字稿,把其中最有感触的几个段落标记出来,也顺带把我自己的感触分享在这里,仅供喜欢读书的书友们参考。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演讲稿原文,我的感触正常字体显示。

史书当中这种生动的细节是很多的。不过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也要小心,因为越是生动的细节,虚构起来就越容易。尤其是我们传统的史官,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他们都是伟大的文学天才。相比这些细节,什么东西虚构起来是比较难的呢?——某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件——这种事情你很容易淡化,但是你很难虚构。

刘勃老师这个观点,可以当做阅读史书的一把钥匙。

带着这把钥匙去阅读,就会对史书中的细节记录多一分谨慎,不至于轻易被史官的细节描写所蒙蔽,从而错把史官的个人感慨当做历史的真实。

这一点还可以借鉴到阅读新闻事件上来,面对那些细节动人情绪带节奏的文章,就容易分辨真假,不被忽悠,避免“沦为乌合之众的一分子”。

实际上,刘勃老师这个阅读史书的观点,可以直接当做一个阅读史书的方法技巧来使用。

我们看《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这个形象的时候,其实完全接受了曹魏官方宣传中的曹操的形象。如果说我们把《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做一个总结梳理的话,大概可以这么说:《三国演义》的确捏造了曹操的一些恶行,但是这些恶行更增加了曹操的奸雄气象,把他变成了一个很坏、但很有魅力的人物。而《三国演义》忽视了曹操真正的罪恶,这些罪恶才真的跌破了人伦底线。

刘勃老师这段话,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潜台词,我都读出了更多内容。

最重要一点,来自于这个关键词——官方宣传。

任何官方,都不可能把狗屎往自己脸上糊,也不可能把尿盆子往自己头上扣。这一点,喜欢关注新闻热点的人,都有体会。指望从官方宣传中看到多少真实和诚意,可能性不太大。

好在如今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途径多且便捷,有些所谓的官方,不论怎样使出浑身解数来美化和掩盖自己,最终都会被大众舆论撕掉底裤,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从而被迫以各种“道歉”的形式来敷衍搪塞观众。

有些官方因此身败名裂,甚至作鸟兽散。

突破人伦底线的恶,再多官方宣传都无法逃脱道义的制裁。

如果我们抛开小说中刻意的美化和丑化,回过头再去仔细读一读历史书,看看历史书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刘备是什么样,也许就能够感受到更加丰富的信息。毕竟最容易过时的是观点,而事实永远新鲜。

刘勃老师演讲结尾这句经典之言,也同样可以当做阅读史书的方法论。

观点,附着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人物、事件之上,不可能长新如故。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何况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以今人的眼光和思想去对标古人的眼光和思想,出入在所难免;当然,以历史上那些人物(不论是史官,还是史官记录的人物)的眼光和思想来衡量今人,更不现实。

这就要从刘勃老师这句话中的“事实”两个字上去用心,不论读史,还是读今,事实才是让我们可以略微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

2022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