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作者:泪殇之陌

曹操定鼎三分天下,功勋卓著,然而背后操持大权的幕僚人才往往被人所遗忘。钟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身怀绝顶智谋,更与曹操家族渊源深厚。然而钟繇的后人命运又如何呢?他们继承了钟繇的才智还是陷入权力斗争的旋涡?这一切的缘由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钟繇高才疏放曹家

提起助曹操一统天下的名臣,人人皆知荀彧、郭嘉这两位当世鸿儒。然而鲜有人知,在曹操治理西川大业中,亦有一位贤达智者建有力贡献,那就是钟繇了。

话说曹操得了太祖高皇帝的赏识,遂受命统一关中,时年已38,而钟繇则不过30岁上下。当时曹操已兵临陇西,关中饥民遍野,民不聊生。钟繇见曹操为定陇右拘谨,便上书解惑,开导了曹操的谋国之略,使其下定决心西征。

曹操非常赏识钟繇,遂委以重任。随后钟繇便参与了整个关中战役的筹谋布置,发挥了他在兵书谋略、民政经济诸多学识见地。借钟繇之谋,曹操团结宗室铁骑,疏导关陇士绅,招抚流民百姓。终于在阎邺、新城、北正青等战役中大破袁绍、马超等势力,一鼓作气平定了关中大业。

可谓是钟繇与曹操勠力并出,鼎足而立,同书同伴,一条心。曹操平赵纷起后,亦命钟繇分统西川十余州。钟繇德纳贤雅有容量,为百姓作规章纪律,教以诗书百家。其两个儿子钟毓、钟会亦在父亲身边襟期学习,日有进益。

钟毓长而有威严气度,钟会则生而聪颖过人,祖上遗传一门高贵的家风家教。父子三人同心同德,足为世家列大员,可谓钟繇的家族实力日渐坐大。而这一切,要归功于钟繇初心不移地辅佐曹操,施展渊博智谋,以致后来钟家得以衍衍不绝,子孙梓统,成为名门望族。

叛乱阴谋祸从口出

钟繇膝下雄才大略,颇为人称道。然而世事难料,儿子钟会虽生就聪明过人,却阴险残忍,险些葬送了整个钟家的声名。

钟会从小就被长辈们视为神童,才学过人,大有成就。可是他性情孤僻高冷,不喜张扬外露,终究到了20岁还是处子身。相比之下,哥哥钟毓则勤恳踏实,早早就娶妻生子,袭爵官场,步步高升。

钟毓见弟弟如此特立独行,年近而弗娶,心生怜悯。于是便从自己的五个儿子中挑选了两个德行最好的过继给钟会,替他作嫡嗣传宗接代。谁知这一善举,却成了钟会后来走上歧途的祸根。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钟会得了两个过继的儿子,更加骄傲自负,目空一切。及至曹魏一统三分归晋,钟会被任用为征西大将军,统帅数万大军征讨蜀汉余孽。此时钟会已是威风凛凛,勃勃野心熊熊燃烧。

他原本志在东征吞并东吴,然而受到了曹魏小小人物陶谦等人的阻挠。钟会遂对此耿耿于怀,痛恨曹魏朝堂上的矫诏干政。于是他便毫不犹豫地联合了早就对曹魏不满的姜维等人,密谋举兵造反,另起炉灶。

然而钟家虽是名门贵族,终究只是士大夫阶层,根基难以支撑如此大的野心。还在密谋阶段,钟会的叛乱阴谋就被宦官曹节等人察觉并上报了朝廷。钟会的军队遭到直接武力镇压,最终自乱阵脚,阵亡于乱军之中。

关于钟会最后的结局,还有一段趣闻流传甚广。据说在发动叛乱之前,钟会的哥哥钟毓以及其他一些将领都曾私下劝说过他,不让他妄图反叛。然而钟会固执己见,并不听劝。后来钟毓不得不将此事告知了当朝相国司马昭。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司马昭听闻后大为光火,便严词命钟毓:"如若钟会真的造反,你必须尽快除掉他!否则连你一家老小也难饶!"钟毓心中虽有难过,却也只能应承下来。

幸而司马昭仁慈善良,临终时他曾对钟毓保证:"倘若钟会真的闯下大祸,我只处置他一脉,你一家人不必担心!"正是托了这份承诺的福,钟毓一脉才勉强得以保全性命,免遭殃及池鱼。

钟家先祖赐福后世

虽然钟会一门遭了横祸,但钟家先祖的德泽并未就此中断。相反,后世子孙中涌现出了更多贤才,成为了名门正派中一股清流。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钟毓袭爵为青州刺史后,并未因兄弟患难而自暴自弃。他仍然勤勉好学,执掌青州十几年,赏罚严明,政绩彪炳。及至入晋,他又出任都督徐州、荆州等地的最高军事长官。可见钟毓实在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物。

而钟毓的后代则更是再传佳话。他膝下五子,最小的一位叫钟琰,生于西晋年间,姿色过人,聪睿绝伦。钟琰自幼就随从父亲钟毓习文习武,耳濡目染,不胜雅学。及至5岁时,她就已能出口成篇,吐词伦次,堪称才女了。

有一段佳话如今仍为世人传颂。当时侍从父亲公务的钟琰,看到一位大臣狂妄粗野,呵斥朝廷文人。钟琰随手提笔,霎时就作下了一首讽刺的诗篇。措词犀利,气概雄浑,叫匪夷所思。众文人见状,无不拍案叫绝。

钟琰不仅才学上乘,品德操守也极为高尚。她嫁入王氏名门时,恪守礼义,绝不以自己显赫的家世傲视他人。相反,她对低门的妯娌更加婉顾谦逊,时常主动教以诗礼百家。而那妯娌虽家道不富,却也自知自律,礼敬长辈贤者,从未骄矜自负。二人相见恰如同气连枝,缱绻有加,素日里就是这般款款雅雅。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后世文人评价钟琰曰:"古来才德兼备之女子,有可比于钟夫人者乎?钟家先祖垂佑于斯,使子孙不昧旧风,勿入邪路,永作汉臣列女中清流也!"可见钟琰实在是为钟家开了一代先河,洗雪了钟会作乱的耻辱,重塑了钟家良好的声誉。

直至今日,钟家后人仍是循着先人的宝训向上向善。他们勤修礼仪,奉行儒术,始终不渝地坚持高尚品德。说来可怪,即便过了千年岁月,钟家先哲学问之高,品行之纯,依旧给子孙后代以巨大的熏陶。故而钟氏族谱历久弥新,愈加光辉夺目了。

钟家后人逢凶化吉

虽然钟琰才德双馨,为家族重树声誉,但后来她仍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场门阀纷争的漩涡。不过,正是在这场矛盾冲突中,钟琰用高尚品德化解了门楣恩怨,为钟家增添了无上光彩。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钟琰出嫁的丈夫王浑乃是著名的王氏权贵之后。王家自古以来家学渊源,门阀显赫,一时风云无两。然而王浑却与其同胞兄弟关系恶劣,彼此之间常常发生纷争。

王浑成亲之时,其兄长王津便对弟妹郝氏颇有微词。他认为,郝家门阀低微,岂配入赘王家这般贵族之门?于是便处处打压刁难郝氏,连夫妻相处也常加干涉横加阻挠。

钟琰见此怆然叹曰:"昔我先祖钟繇辅佐曹魏有功,方得荣宦一时;如今门阀斗争,岂不背离了先贤教诲?"于是她便暗中主动接济郝氏,使之宁馨安适,决不听信门楣之见。

钟琰不仅如此,还主动劝说丈夫以诚相待,勿与兄弟争执。她诲人不倦,以母仪天下:"妯娌和睦,家庭和乐,孩子们方能心无芥蒂,百年之后也能修好祖训。"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果然在钟琰的循循善诱下,郝氏也愈加卑谦有礼,勤俭持家,不敢自大。钟琰深知"妇德贵在端庄",于是亲自将郝氏引入淑女之门,熏陶礼乐诗书,令其日益贤淑有德。

就这样,二人同心同德,谦恭相待,泾渭分明。不久,钟琰便解开了王家兄弟纷争的死结,让王浑与其兄长和睦相处,步步高升。

同时,郝氏刚正不阿,品德高尚,亦受到了权贵门阀的尊重。后世文人评她曰:"郝夫人之贤淑无比,德操冠絙,堪为千秋佳偶。"可见她也是一位孺子可教、耳顺之人了。

从此钟琰与郝氏,夫妻恩爱有加,谁也不曾伤害过对方,互相尊重谦逊。待到晚年,他们更是以身作则,教导子孙勿忘钟家祖训。后人遂将钟琰和郝氏的和睦事迹载入史册,称颂为"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自此钟家家风愈加严明,潜移默化影响着子孙万代。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钟家晚节永继世德昭彰

随着时代变迁,钟家不惟延续了先哲高尚品德,且在后世更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名流显贵,造福黎民百姓,为社稷尽瘁。

时移世易,钟家一门日益兴盛。直至唐宋时期,钟家后人中已有不少人出任县令、知府等要职。比如钟绅曾任永州知州,他治理严明,赏罚分明,极受百姓爱戴。及至离任,老百姓无不扶老携幼,哭送于路,场面哀戚而又热烈。

再比如宋代的钟端,字君颜,少年英杰,振振有词。及笄之年,他便以文彩夺目的策论,名冠儒林。不久,他就被朝廷征召,出任太学博士,教育后学。每逢课间,钟端必定发一赠言,开导弟子向善向上。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他常语重心长地说:"汝等乃书生之士,将来必当励精图治,以报祖宗之德矣。若一味好逸恶劳,浪荡度日,岂非误了钟家之后啊!"弟子们听闻深有感触,不胜感佩。于是纷纷遵循先师教诲,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后来亦有不少人作了钟家的社稷栋梁。

世之奇迹,钟家竟然还孕育出一位大儒。他乃元朝钟惺,一生孜孜不倦,操守自牧,遵师古训,潜心著述不辍。及至垂暮之年,钟惺已是满腹经纶,学贯中西。他对祖宗遗训体悟透彻,所著诸书洞见精微,令后世读者叹为观止。

直至明清时代,钟家仍是当世显贵,所生育之后有赫赫人物。比如钟绅之曾孙钟绥,大显身手,以厘清疆理、革除旧弊而著称于时。更令人瞩目的则是晚清钟绍伋,一代文宗,为当世国师。他倡导"求是为师"之说,体现了钟家先哲虚心好学、不骄不躁的家训。

世人皆知荀彧、郭嘉,却少人有知助曹操定关中的人,钟繇

历经沧桑岁月,钟家后人身怀志节,循规蹈矩,毫不自贯。每一位钟家子弟,出仕入仕,莅任一方,皆能勤政爱民,呵护黎民父母,誓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为国为民赤诚尽瘁。后世子孙无不景仰先人,步步为营,志在开太平。

结尾

钟氏世家素有"宁为一介之良民,终不作尘囿之孽夫"的家训警句。可见钟家祖训之严,德操之高,与时俱进,可嘉可叹。自古以来,钟家子弟能秉承先哲玉振之旨,永作黎元良民,是永续文德于千秋万世之盛典。终其一生,毋贪毋躁,兢兢业业,望祖先而知所力,望天下而知所止,时期能御重于事,赏罚严于身。可谓是后汉世家之白璧无瑕,中兴百世之上上佳话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