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作者:泪殇之陌

斯大林的突然离世,让整个苏联陷入了一片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在这种动荡的背景下,原本作为斯大林亲信的朱可夫居然在斯大林去世仅仅3个月后,就一反常态地掏枪抵在了克格勃头目贝利亚的脑袋上,将其逮捕关押。这令外界无不质疑,作为斯大林铁杆的朱可夫,为何会在上司刚去世不久便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难道他早已暗藏了叛逆的野心?还是苏联内部发生了什么纷争,促使朱可夫不得不采取如此激进的手段?这一系列谜团将我们拉回那个动荡年代,去探寻朱可夫掏枪那一幕背后蕴藏的曲折历程。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穷童成将,出身赤贫凭勇气突围

贫困自古以来便是千千万万命运坎坷之人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坎坷。朱可夫出生于俄罗斯中央工业区小城市卡卢加,家境贫寒,一家老小四口人挤在狭小的房间中勉强度日。命运对朱可夫这个孩子并不眷顾,父母双亡之后,他只能由祖父抚养长大。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贫困像是压在朱可夫肩头的巨石,但这却无法压垮他求知的热忱。即便在孩提时代,朱可夫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好学精神,在村里的小学里,他总是成绩名列前茅。可惜家境贫寒无以为继,他只能中断学业,开始在工厂打工维持家计。

然而,朱可夫并未就此放弃求学梦。在白天的工厂打工之余,晚上他便利用夜校的机会继续自学。由于家中太过贫穷,根本无暇供灯一支,朱可夫只能利用厕所昏暗的灯光,费尽心机地完成作业。就这样,在煎熬与汗水中,朱可夫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朱可夫应征入伍,加入了沙皇俄国的骑兵部队,并在战场上一步步咨铩革立,获得了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此后,他又加入红军,参加了内战,在关键的察里津战役中,他再一次建立了卓越的军功,获得了一枚红旗勋章。

命运像是在考验着朱可夫对理想的执着。贫困、战火无不摆在他的面前,但正是凭借着不屈的勇气和毅力,朱可夫才得以一步步突破重重阻力,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最终成为备受嘉奖的军人。这样一段坎坷的奋斗历程,为朱可夫日后步步高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斯大林铁杆,屡建奇功赢得赏识

朱可夫在内战时期就已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这为他日后在苏联红军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1939年,朱可夫出任远东军副军长,在苏日边境冲突中指挥勇猛,迅速压制了日军的武装挑衅。此后的八个月中,朱可夫灵活运用坦克兵团,最终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接受停战协议。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这场边境小战为朱可夫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被视为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理论的实践先驱,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正是这场战役,让斯大林首次看到了朱可夫的非凡之处。

1941年6月,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了广泛进攻。到7月下旬,德军已直逼基辅城下只有十几公里之遥。面对如此危急关头,斯大林下令死守基辅,朱可夫却建议放弃基辅城以保全主力实力。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两人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斯大林固执地坚持己见。最终基辅不攻自破,苏军在基辅附近遭受了重大损失。然而,这并未动摇斯大林对朱可夫的信任。在随后的斯摩棱斯克会战中,朱可夫奉命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取得了苏军在这场战役中唯一的胜利。

这进一步证明了朱可夫的军事指挥能力,赢得了斯大林的赏识。1942年,朱可夫奉命前往维护列宁格勒,与德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

当时,德军的铁蹄已逼近列宁格勒城下,朱可夫临危不乱,镇静指挥部署,组织炮火掩护和部队防御。在他的坚持和组织下,列宁格勒保卫战打了个回马枪,极大地挫伤了德军的锐气。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朱可夫在这次保卫战中展现出了过硬的指挥能力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再次获得了斯大林的高度赞赏。此后,朱可夫更是屡建奇功,参与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柏林战役等一系列关键战役,无不建立了汗马功劳。

正是凭借这一连串的战功,朱可夫在斯大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与日俱增,获得了更多的重用和提拔。可以说,正是在二战的硝烟中,朱可夫从一名普通军人摇身一变,成为了斯大林最得力的亲信将领。

权力斗争阴云密布,朱可夫遭猜忌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坛上一场新的权力斗争阴云开始逐渐密布。在这场斗争中,朱可夫作为前苏联元帅,身份地位显赫,自然也成为了各派系争夺的目标。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一方面,由于朱可夫在二战中建立了汗马功劳,备受斯大林器重,这使得他在苏共高层中威望极高。另一方面,朱可夫性格狷介直爽,军人作风,这种个性使他在斯大林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很难在各派系之间寻求立足之地。

因此,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马林科夫这两大派系,都视朱可夫为一块掌控权力的重要棋子,企图将其拉拢为自己一方的持盾使节。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马林科夫作为斯大林的心腹之一,原本有着继任的优势地位。他曾多次试图拉拽朱可夫为自己所用,期望以朱可夫的军威来镇压赫鲁晓夫派系。但朱可夫清楚,作为军人出身,为任何一方效力都可能被利用为肉盾,无异于重新陷入权力斗争的泥淖之中。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派系也在暗中努力拉拢朱可夫。赫鲁晓夫力主改革,主张理性、实干,这与朱可夫崇尚的军人作风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赫鲁晓夫当时处于下风,急需朱可夫这个军事力量的支持来反击马林科夫派系的进攻。

在这两股力量的夹击之下,朱可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虽然他表面上仍将两派阵营并蒂齐驱,但随着斗争的白热化,他也被迫不得不做出选择。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最终,朱可夫选择了支持赫鲁晓夫。1953年6月,在朱可夫的军事压力下,马林科夫被赫鲁晓夫扳倒,斯大林的遗老们也纷纷被赶下权力核心。赫鲁晓夫借助朱可夫的力量,终于坐稳了苏共最高领导人的宝座。

然而,当赫鲁晓夫一手遮天后,朱可夫便再次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作为军人出身的朱可夫,其坚韧个性和军事影响力自然令赫鲁晓夫忌惮重重。一旦有朝一日朱可夫反水,那将是赫鲁晓夫晚年权力的致命威胁。

赫鲁晓夫专权,朱可夫被边缘化

赫鲁晓夫登基后,权力开始日益集中于他一人之手。为了巩固自己在苏共内的绝对领导地位,他必须将所有可能的威胁排除在外。

朱可夫作为曾经的亲信和功勋卓著的元帅,自然成为了赫鲁晓夫首先瞄准的目标。尽管朱可夫功过参半,但赫鲁晓夫清楚,朱可夫手中掌握着军队最高统帅权,一旦有朝一日叛变,将是他权力的致命杀手锏。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因此,赫鲁晓夫开始了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将朱可夫这个曾经的助攻推向权力的边缘地带。他首先在1957年以"无能力"为由,撤销了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剥夺了朱可夫在军队中的最高指挥权。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随后,赫鲁晓夫更是在一次苏共中央全会上肆意批评朱可夫,将其描述为一个"无能的将军"。在赫鲁晓夫的污蔑声浪中,朱可夫在党内党外的声望日渐跌落低谷。

1957年6月,朱可夫在被撤去国防部长一职后,被赫鲁晓夫"慷慨"地委以苏联最高元帅的名誉头衔。然而这并非锦衣玉食,而是一种赫鲁晓夫摆脱朱可夫威胁的手段。

凭借最高元帅的名义,朱可夫虽然仍被委以一些无关紧要的微不足道的职务,但事实上已经被完全排除在了苏联最高决策层之外。作为最高元帅,朱可夫被软禁在一处远离莫斯科的郊区别墅中,再也无权过问军中实务。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赫鲁晓夫对付朱可夫的做法无疑是冷酷且卑鄙的。他明知朱可夫是功勋卓著的老将军,是当年与斯大林并肩作战的战友,却仍然置朱可夫于无权无势的地步。一切,只为了赫鲁晓夫个人在苏共内部的专制权力。

朱可夫虽受边缘化对待,但作为一名军人他从未公开发出过反对的声音。直到离世,他都未曾受到过公开审判或斥责,只是默默地被赫鲁晓夫驱逐到了权力的边缘地带,过着软禁般的晚年生活。

反击赫鲁晓夫,朱可夫掏枪之谜解开

尽管遭到赫鲁晓夫的打压和边缘化,但朱可夫并未因此彻底失去斗志。相反,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军人,他在被赫鲁晓夫软禁的那几年中暗自积蓄着反击的力量。

1964年,朱可夫获悉了赫鲁晓夫企图对军队实行"去政治化"的计划,意在扫清军队中残余的政治影响力。这无疑将是赫鲁晓夫彻底扫清军中最后一股顽疾的决定性一击。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一旦赫鲁晓夫能够将军队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朱可夫这个老对手便将彻底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眼见赫鲁晓夫的铁腕逐步笼罩军队,朱可夫顿时感到事关重大,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动了。

朱可夫联合军中的亲信开始暗中摆布阵势,准备对赫鲁晓夫发动最后的反击。他们首先在军中散布谣言,激化军人对赫鲁晓夫改革的不满情绪;其次也暗中联系克格勃头目贝利亚,企图拉拢安全部门人士站在自己这一边。

就在朱可夫的阴谋达到最高点之时,赫鲁晓夫也已经看清了朱可夫的阴险企图。他立刻决定先发制人,直接将朱可夫的阴谋按在摇篮之中扼杀。于是,经过军中亲信的告发,赫鲁晓夫得知了关键线索,最终锁定了贝利亚作为朱可夫的同谋。

斯大林去世3个月,朱可夫为何掏枪抵在苏联克格勃脑袋上?

1964年10月,贝利亚被赫鲁晓夫密令逮捕,并被控涉嫌叛国和阴谋政变。而朱可夫这个元凶也随之浮出水面。就在贝利亚被捕后的第三天,朱可夫得知消息后立即行动了。

他带领亲信直接包围了克格勃大楼,并亲自挟持了新任克格勃头目谢罗普哈托夫,掏出手枪指着他的脑袋,逼迫他无条件释放贝利亚。正是这一出人意料的激进行动,令外界无不质疑朱可夫的动机和目的。

结尾

不过,事后谢罗普哈托夫很快便被释放,朱可夫的武装行动也就此落幕。由于证据不足,朱可夫和贝利亚最终虽然逃过一劫,但权力斗争的天平已经彻底向赫鲁晓夫倾斜。几个月后,在赫鲁晓夫的压力下,朱可夫被迫引咎辞职,从此音讯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