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楊慧文,繪本作家,大學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曾在央美繪本創作工作室就讀兩年,碩士畢業于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其在央美的畢業設計作品《阿兔的小瓷碗》,曾入圍2016年首屆張樂平繪本獎,2017年金風車國際青年插畫家大賽,并于2019年正式出版,2021入選教育部推薦的幼兒圖畫書。近日,其新作《阿兔的旅行》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作品榮獲第18屆中國動漫金龍獎“最佳繪本獎”銅獎、2021ICAD國際當代青年美術設計大賽優秀獎。在這本新作中,她采用岩彩繪畫的方式繼續聚焦傳統陶瓷工藝,展開繪本故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其圖畫書的創作、原創繪本發展等話題采訪了楊慧文。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楊慧文

澎湃新聞:《阿兔的小瓷碗》是您的畢業作品,據說當時為了準備,去了好幾次景德鎮,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會選了锔瓷工藝這樣一個其實不在陶瓷标準制作流程裡而是着重修補的工藝來進行創作呢?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楊慧文: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包含七十二道步驟,繪本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是以在故事中我選取了代表性的五個步驟,也就是小兔子走訪的五間作坊來表達。而故事當中非常重要的锔瓷師傅也是來自于我的真實經曆,當我第三次前往景德鎮時,和小兔子一樣偶然遇到了一位锔瓷師父。當時他正在修複一座觀音小像,拼、敲、鑽、剪等等,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不出巴掌大的範圍,真是膝頭上的藝術。他就像陶瓷的醫生一樣為那些破碎的瓷器治病療傷,從他随身攜帶的百寶箱内能變出一切神奇的工具,把破碎的瓷器修複得完好如初。膝蓋就是他的工作台,肩上背着整個作坊。這也是小瓷碗故事中最重要的轉機,使我得以将幾種重要的制瓷工藝在小兔子尋找修碗之法的過程中一一呈現,最終在锔瓷師傅的幫助下讓小瓷碗重獲新生。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澎湃新聞:這次拿到《阿兔的旅行》我覺得似曾相識,又是萌萌的小兔子,又是關于陶瓷的故事,隻是關注點從點到了面,是一個跨東西方的陶瓷史叙事,怎麼會想到創作這樣一個故事呢?

楊慧文:如果說《阿兔的小瓷碗》是在講述國門内瓷器的藝術,那麼《阿兔的旅行》講述的就是一個瓷器走出中國國門,走向世界的故事。創作這個故事的契機也和我前往英國倫敦藝術大學進修研究所學生有關。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英文“china”還有瓷器的意思,由此可見中國瓷器的偉大發明對世界産生的深遠影響。來到英國求學的我,發現英國竟然也有一個像中國“瓷都”景德鎮一樣的小鎮斯托克(Stoke-on-Trent),曾經的小鎮也和景德鎮一樣村村窯火,戶戶陶埏。并且在18世紀末英國人還發明出了“骨瓷”,骨瓷當中加入了牛、羊等食草動物的骨粉,其胎體薄透,釉面光滑,色澤呈天然骨粉獨有的自然奶白色,有種尊貴之氣。

自此之後,我更加好奇中國的瓷器究竟是如何從東方走向了西方世界,在經過調研後發現了在瓷器的傳播之路上非常重要的另外一個國家:德國。十八世紀前歐洲并沒有自主生産的瓷器。于是,到達歐洲的中國瓷器就成了貴族們争相購買的寶物。據說薩克森選帝侯用600名龍騎兵交換了151件中國青花大瓷罐。如今,在德國茨溫格宮中仍陳列着當時的部分“龍騎兵罐”。該貴族對瓷器如此癡迷,還尋來了煉金術士和科學家以中國的德化白瓷為藍本,終于在 1709年燒制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硬質白瓷,歐洲制造的第一件白瓷誕生了。 “白色黃金”瓷器的魅力可見一斑。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阿兔的旅行》内頁

澎湃新聞:《阿兔的旅行》花了好幾年來創作,您覺得創作中主要的難點在哪裡?創作這本繪本的過程中,您覺得您對陶瓷文化的了解與之前《小瓷碗》的階段有什麼變化嗎?

楊慧文:《阿兔的旅行》創作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對瓷器傳播之路的曆史資料搜集和考證,為此我也曾親自去往英國的斯托克(Stoke-on-Trent)和德國的德累斯頓(Dresden)進行實地采風調研,走訪小鎮的博物館和陶瓷工作坊,采訪當地的陶瓷匠人,以求能為《阿兔的旅行》這一奇幻的想象故事融入更多曆史長河中真實的人物,比如故事當中的煉金術師和數學家,比如由英國發明的骨瓷究竟是由什麼材料制作而成?有材料曾說通過實驗4隻骨瓷杯子竟然能承受一輛卡車的重量,這些有趣的故事都讓我十分驚奇。在調研和創作的過程中也讓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認識了陶瓷文化,一個偉大的發明由一個國家走向世界,被更多人癡迷喜愛,甚至繁衍出新的創造,才能如此生生不息。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澎湃新聞:感覺您對于傳統的陶瓷文化有一種非常自覺和熱忱的傳播意圖,可以就創作中如何平衡傳播傳統陶瓷文化的意圖與繪本本身的故事性、可讀性談談您的心得嗎?

楊慧文:《阿兔的旅行》故事情節相對來說奇幻性和冒險性會更強,内容涉及的國家和曆史背景也更為豐富,陶瓷文化可能在大多數的人們看來都是比較有距離的話題,是以在故事的創作階段也是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希望運用更具有想象力的情節串聯起神秘的瓷器傳播故事,讓我們的小主角阿兔帶着窯神奶奶的錦囊在小風鈴的指引下穿越古今,親自來到曆史中那些關于瓷器的重要時刻和重要地點,用孩子的視角見證奇迹的誕生。

澎湃新聞:剛剛也說到了,這兩本作品都是以兔子為主角的,但是兔子的形象包括創作整本繪本的技法和媒材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新作使用了岩彩繪畫的方式,能就這方面給我們略作介紹嗎?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楊慧文在繪制《阿兔的旅行》

楊慧文:《阿兔的小瓷碗》采用的是鉛筆繪制輔助電腦處理,畫面力圖以朦胧雅緻的色彩來營造,這也是我在實地采風中,四月的景德鎮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詩中那種煙雨朦胧的江南小鎮。《阿兔的旅行》采用了岩彩繪畫的方式,岩彩畫是中國當代正在複興的畫種,它和曆史悠久的敦煌壁畫運用的是同一種繪畫材料。這種材料采自天然礦石,先将其磨成粗細不同的粉末後,經篩選、提純,再調和動物膠而成。岩彩畫需要在韌性非常強的麻紙上進行繪制,完成後色彩多年不變,不易脫落。不僅如此,岩彩畫中的礦石在陽光下會呈現出絢爛的光芒,畫面仿若閃爍的星河。正是這豐富的顔色與獨特的質感,賦予了《阿兔的旅行》更加奇幻的色彩。而一些珍貴的瓷器在燒制過程中也會加入礦石以求神采。就這樣,岩彩與瓷器在故事中相遇了。

澎湃新聞:我特别喜歡《小瓷碗》那本書前後環襯上您用鉛筆寥寥幾筆勾畫的那些小兔子形象的制瓷工藝步驟圖,感覺特别簡單又傳神,而在《阿兔的旅行》的最後您用了四個頁面的彩色大拉頁繪制了這72道傳統制瓷工序,想問問您自己比較喜歡哪一版?就創作來說,又是哪一版更費功夫?

楊慧文:首先,對于創作者的我來說兩個版本的傳統制瓷工藝的畫面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同時我的編輯們也給予了很多幫助和建議。其次,兩版傳統制瓷工藝的展現在書中所處的位置非常不同,書的前後環襯作為進入故事大門前的走廊,決定了它的視覺沖擊和繪制效果是需要為後面正式的故事情節做出鋪墊,是以在《阿兔的小瓷碗》中是運用了鉛筆簡單勾勒的方式為讀者們埋藏驚喜。在《阿兔的旅行》當中,72道制瓷工藝是在故事最後的結尾以四個頁面的大拉頁呈現,也是呼應了故事的結尾,期待着陶瓷之鄉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用完整的陶瓷作坊場景和可愛的兔子匠人們還原了72道制瓷工藝,巨幅的大拉頁在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也能叙述更多細膩的工藝步驟,使讀者們能夠仿佛置身在真實的情景中親見繁華的陶瓷之鄉。

童書·專訪|楊慧文:我希望岩彩繪畫通過繪本被更多人知曉

《阿兔的旅行》中繪制的72道制瓷工藝

澎湃新聞:後續您還會創作與陶瓷相關的繪本嗎?在技法和媒材方面有什麼新想法?您對陶瓷工藝如此癡迷,不知道有沒有考慮過像西雨客(劉航宇)《天上掉下一頭鲸》那樣以瓷闆畫來進行繪本創作?

楊慧文:我在後續的創作中可能會繼續圍繞瓷器主題,但也可能會有新的故事誕生,但是我們的小主角阿兔會一直作為故事的主人公,陪伴着我,也陪伴着大家。在繪制的材料上我會繼續采用岩彩繪畫,不僅僅是源自于我對岩彩的喜愛,也是希望這曾經在敦煌壁畫中閃爍璀璨光芒的中國藝術可以通過繪本的方式被更多人知曉。

澎湃新聞:中央美術學院的繪本創作工作室這些年為我們的原創圖畫書輸送了很多優秀的年輕創作者,能談談繪本工作室以及後來海外求學經曆對您的繪本創作的影響嗎?

楊慧文:在中央美術學院繪本創作工作室的學習讓我打開了繪本世界的大門,繪本工作室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我的恩師楊忠老師、向華老師、馮烨老師、馮旭老師和田宇老師将每一個學生都視作他們的孩子一般悉心教導,傾囊相授,能夠成為繪本工作室的一分子是我在繪本創作道路上最幸福和最幸運的事情,在這裡的學習不僅讓我明白了繪本是什麼,也讓我知道了究竟要怎樣創作好繪本。而後來在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的求學經曆,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同時豐富了我的創作手法,在留學期間我也在倫敦的1A Art Centre教授英國的小朋友們制作瓷器,這讓我更加了解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學會用他們的視角去創作繪本故事。

澎湃新聞:這些年中國原創圖畫書無論從品種、銷量還是獲獎情況、國際關注度來說都非常可觀,作為身處其中的創作者,對于中國原創圖畫書的創作環境、發展現狀和前景您怎麼看?

楊慧文:這些年大陸社會生活水準和家長受教育水準雙重提升,兒童成長的需求、教育資源的拓展,都對優質兒童繪本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與期待,同時也有許多優質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樣的時代下,是中國原創圖畫書創作者的絕佳時機,但同時也是對創作者的責任要求,如何以兒童為本位去創作優質的中國原創繪本,而不急于求成繪制流水線作品,這是每一個創作者應該認識到的問題。繪求源,本求真,我也希望自己能一直不忘初心,為中國原創圖畫書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