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作者:幸福44960

作為東漢末年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一,曹操憑借過人的智謀和洞察力,一度統禦北方,威風赫赫,令天下震驚。然而,就連這位權傾一時的霸主,也難免犯下人生幾個重大錯誤。究竟是何錯誤,令曹操百年功業蒙上陰影?是睡了哪位佳人而惹禍上身?是殺錯誰而損失戰力?是留下了何人緻使子孫後繼無力?又是信任了誰而遭受重創?亦或是放走了哪位猛将而後悔莫及?種種謎團,令人忍不住要追根究底一探究竟。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立太子誤招禍根

曹丕自小便是聰明伶俐,祖籍來自涼州名門望族,受到良好教育,讀書修養有素。随着年紀漸長,曹丕的出衆才華越發顯露無疑。年僅16歲,他便以才情卓絕,被父親曹操看中,拜為至陽亭長史。此後不久,更被曹操親自授予丞相之職,從一而終,可見曹操對其一再重用,器重有加。

然而,在立儲大業這一關鍵時刻,曹操卻将太子之位拱手相讓,禅讓與司馬懿家族。據說,當年司馬家族乃是羽林重臣,世代仕宦,在朝野間頗有耀眼聲望。其中,司馬懿尤其機警過人,行事都算無遺策。鑒于此,曹操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以綏靖天下,權衡再三,終于将太子之位讓與司馬氏家族。

此舉立時便在朝野中激起了軒然大波,舊臣恨意滔天,甚至連宮中嫔妃也由衷擔心曹氏子嗣前程。盡管曹操屢屢解釋此乃"一殷"之舉,是為了中流砥柱,國家百年之大計,但始終平伏不了朝野猜忌之心。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随後,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昂前後被冊封為太子,并接連拜相。表面看來,司馬氏一派似乎已風光無限,但實則暗潮洶湧,權力之争愈演愈烈。年長的司馬師,為人剛正不阿,行事作風狷介,而弟弟司馬昂則機警狡猾,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兄弟倆由于性格因緣,私下裡也時有龃龉。

局面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在兄弟倆的互相傾軋下,曹丕乘機逆襲,一舉奪回了太子之位。但這一切的禍根,卻全都始于曹操當年的一念之差,罔顧子嗣,拱手将太子之位禅讓給了司馬氏。這個決定,不僅招緻了朝野上下的非議,更讓後世子孫飽受殘酷政治鬥争的波及,可謂是釀成了曹魏王朝由盛而衰的根源禍患。

鐵蛋高人自有過

曹操少年英氣勃勃,年僅二十出頭時便随從父親投身于動蕩的軍陣之中。這一年,黃巾軍陣起義,朝野震驚。面對如此嚴峻局勢,朝廷不得不拜董卓為大将軍以禦亂軍。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董卓出身寒微,卻一跻身成為當朝宰相,權傾朝野。他見曹操機警勇猛,便将其留在身邊。曹操亦嗅出了重用的希望,心懷感激,殷勤事奉。隻是,誰也沒有料到,董卓竟會如此陰狠毒辣。

一次,曹操因事去見董卓,竟被董卓一怒之下,活活打了八十鞭子。這等淩虐,令曹操懷恨在心,更加憎惡董卓的所作所為。然而智勇雙全如他,卻也隻能強壓怒火,姑且忍氣吞聲。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豈料,後來曹操意外目睹了一件更驚世駭俗的罪行。原來,當時朝野黨锢已深,董卓竟生下了一計,要囚太子以逼宮廷就範。眼見無辜的太子被囚禁,曹操大為光火,勃然變色。可是,身為董卓小小一個部将,他又能如何反抗?隻有強忍怒火,默默看着這一切發生。

這一切的經曆,在曹操心中撞撃出了一個巨大的疑問:朝廷如此嚣張跋扈,宗室又受如此淩辱,國家未來将何去何從?這種沖突的存在,注定了他日後終有一翻作梗的決心。果不其然,曹操在經曆了種種艱辛之後,終于成為合乎正統的一方當權者。

然而,即便掌權之後,曹操對董卓的陰影卻無時無刻不在糾纏。他對權力和謀士往往都保持一種本能的戒心,時常防範有人暗中推翻自己。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追溯至當年在董卓手下吃盡了百般恥辱的經曆。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就連曹操最為器重的謀士郭嘉,他亦對其保持着謹慎。據說曹操曾幾番向郭嘉打探他日後是否會仍然效力自己,想要确定其忠心。可見當年的陰影,已深深紮根于曹操的内心世界,使他防範謹慎,對權力和人心永懷戒懼之心。

宛城之戰引烽燃

曹操為人機警過人,行事向來穩紮穩打,謹小慎微。尤其在人事安排上,他向來用人不疑,對麾下親信愛将用度極高。可是,就連這位謀深算窮的帷幄将軍,也難免在這場宛城之戰上鑄下了大錯。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一切要從曹操對張繡弟媳鄒氏出手說起。張繡乃是東漢名門望族,曹操待其禮遇有加。誰知,曹操竟然看上了張繡的弟媳鄒氏,并一時意亂情迷,私自留宿了她。這等荒唐舉止令當時朝野嘩然,質疑曹操的節操。

張繡受此重創,大為光火。他認為,作為朝中權臣,曹操如此荒淫無度,豈非人神共憤?遂怒而離開曹營,歸故裡作亂。此時,曹操見事已至于此,不得不親征讨伐。

曹軍包圍了張繡汜水固守已久的宛城。張繡雖人殪殍遍野,卻也決不放棄抵抗。雙方僵持不下,戰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終于在某一次突圍中,曹軍奮勇殺入,給張繡的兵力以當頭一棒。就在這時,曹操軍中的當家猛将曹仁深感羞愧,竟公然拂袖而去,背叛投了張繡一方。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形勢一落千丈,曹營陣腳大亂。曹操命其他将領奮勇追擊曹仁,誰知給他派去的不是别人,正是當世第一勇将典韋。兩人一交手,雙方旗鼎相當,你來我往,難分伯仲。就在雙方纏鬥之際,曹仁的部将趁機射了典韋一箭,緻使典韋壯烈犧牲。

典韋一去,曹營上下無不垂涕痛哭。這位當世猛将一朝隕落,簪纓世族無不黯然神傷,曹操自己亦悔恨無比。緊接着,賈诩等人為了報複曹操睡了親家母,也被牽連在内,紛紛起而效命張繡一方。

就這樣,曹操由于一時糊塗,竟惹下了如此巨大的禍患,可謂是釀成了滅頂之災。在這場宛城之戰中,他不但折損了數萬大軍,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位當世第一良将典韋和數位名震一時的謀臣。這對他後來的天下事業無疑是重創巨大,禍根難竭。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司馬氏黑手伸延綿

曹操雄霸一時,其權傾朝野的景象,實在令世人側目。然而,誰又能想到,在他的豐功偉績背後,竟然隐藏着司馬氏家族這隻黑手在暗中陰謀算計?

事情要從曹丕被立為太子說起。那時,曹丕才年方二十,尚顯稚嫩,遠非掌權之材。然而仗着曹操的鉗鉚一時,他也就驕縱跋扈起來,肆意妄為。不久便有傳聞,高陽太守袁紹詐死去世,曹丕竟親自挾持其屍骨示衆,意在震懾朝野。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這一行為令朝野嘩然,莫不譴責曹丕無道。然而,這一切的計謀,實則出自司馬氏黑手所為。原來司馬氏素來忌憚曹丕,擔心其過于英勇,難以掌控。于是便暗中挑撥離間,挾制朝政,生事生端,借機鏟除異己,壟斷大權。

就拿高陽之難來說,也是一樁勢力較量的結果。當年,曹丕過于猖狂,司馬氏便暗示曹操降其士氣。于是,乘袁紹詐死,曹丕便将其屍骸拿出示衆,意在威懾諸侯。事後援引此事醜聞,遂借機将曹丕奪權,俨然已将皇室掌控于股掌之上。

接下來,更加駭人的一幕場景發生了。時任宮中公主的元姜,一度受到皇親貴戚追捧。她聰明過人,處事精明,為人更是端莊大方,堪稱一代佳麗。然而,司馬氏忌憚她日後被曹丕所重用,遂暗中搬弄陰謀,誣陷她與外戚有私通勾結。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一時,謠言滿天飛,莫不指責元姜身敗名裂。可憐元姜含冤入獄,受盡折磨,最後更是被活活毒死。這一切的禍根,全都源于曹後宮中那股暗潮洶湧的司馬氏權力鬥争。

面對這一切,曹操又當如何是好?他想要扶植自己的子嗣,但司馬家族已暗中壟斷大權。他倚重宦官宦官又被誣陷殺害。可以說,司馬氏這隻黑手,已将他曹家掌控得死死的,使得他的子孫後代,甚至連最基本的安全和尊嚴,都難以得到保障。

敗走華容令軍心潰散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曹操雄才大略,智勇雙全,一生無數功勳卓著戰績。然而,就連這位曠世英雄,也難免在華容道上吃了一記。這一役固步自封,幾乎令他所有前功盡棄。

那一年,赤壁之戰剛剛過去,曹操在長江一帶節節失利。狼狽東歸的部隊,行軍疲憊不堪。就在這時,忽有一支勁旅阻隘在曹軍必經之路。原來是劉備占據了險要之地華容道,謀求一決雌雄。

面對這一危機,曹操決計英勇直前。他調遣重兵,号令麾下猛将一決雌雄。雙方在狹道之上,展開了一場惡戰。曹軍臨敵陣前奮勇直撲,而劉軍則憑借地利,陣地堅固,頑強抵抗。兩軍僵持不下,你來我往,戰況膠着。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就在雙方難解難分之際,忽有内應出現。劉備早有準備,暗中安排了埋伏。隻見一個小小投石手,手持重石,悄悄接近曹操大營。待時機一到,他突然狠狠擲出,命中了前去運糧的主力軍陣。

一時間,曹軍大亂。正當曹操正欲親自督陣的時候,又有一支突襲部隊自背後殺來,頓時曹營陣腳大亂。敗勢已成,退無可退,曹操隻好親自拼殺,向華容道口突破。

然而,劉軍謀算已久,先洩了一道天井,使曹軍當頭退卻。等曹操方寸已亂,又從背後擲下一柄神臂利刃,直取曹操命門。好在手下親兵身手矯健,才勉強救了曹操性命。

曹操一生有5大錯:錯睡1人,錯殺1人,錯留1人,錯信1人,錯放1人

這一切,都令曹操在華容道上陷入了萬分被動的境地。部隊潰不成軍,麾下将士更是喪失戰鬥力。終于,他隻好斷然取道襄陽,以避其銳。然而到了襄陽,更是雪上加霜。

原來襄陽太守劉谌素來敬重曹操,聞訊後特意親迎于道旁。誰知曹操居然痛下毒手,将其臨門一腳,口訴"卧牛時來犢子膽"。此舉不但傷了襄陽将士的忠心,更令麾下将卒震驚,紛紛離心離德。

結尾

從此,曹操的所向披靡步伐徹底止步。西涼、江夏等據點,接連失守。而曹軍本身也由于傷亡過重,軍心潰散,元氣大傷。整個北方大軍,竟一度瀕臨解體的危機。這一切,都要歸咎于當年華容道上的失利所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