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作者:幸福44960

變法使秦國從一個幾近亡國的小國一跻而成為戰國時代的霸主。衛鞅的商君變法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徹底的改革,更是将法家思想推至極緻,試圖用嚴酷的法令來重塑秦國的風俗人心。這種變革之大、影響之深,在古代曆史上可謂空前絕後。然而,正是這場變法為秦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礎。那麼,這場改革的成功之處在哪裡?它又是如何為秦朝的衰亡埋下禍根的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變法之前:彈盡糧絕的秦國

秦國自春秋時代便是一個遠離中原地區的邊陲小國。地理環境的惡劣和人口稀少,使秦國在發展程序中一直步履維艱。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更是一蹶不振,先後喪失了許多疆土。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公元前361年,嬴渠梁繼位為秦孝公,當時的秦國已是彈盡糧絕、家徒四壁。按照正常發展,秦國這樣資源匮乏的小國,理應很快就會被強國吞并,從曆史的長河中消失。

面對這一危機,秦孝公頗為焦慮。為了求得賢士能臣,制定出路子,他當年即位便頒布了震驚全國的"求賢令"。令中誠懇寫道:"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無疑是秦孝公在拼盡全力求得人才,以挽救秦國的危局。

不久後,國之所幸,趙國名士公叔痤極力向魏王推薦了他的弟子衛鞅。公叔痤說:"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望王舉國而聽之。"可惜魏王不聽,公叔痤為了衛鞅的前途着想,隻能勸其逃離魏國。

于是,衛鞅逃往西鄰的秦國。這一舉動,成為秦國興盛的奠基石,也改寫了衛鞅和整個中國曆史的命運。

變法之目的:以法立國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五年,在經曆過一場場辯論之後,秦孝公終于決意變法,聘請衛鞅為相,全面實施商鞅變法。這場影響中國數千年曆史的政治運動由此拉開序幕。

商鞅變法的核心旨歸根結底是"以法治國"。在這一前提下,衛鞅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改革措施,涉及經濟、軍事、政治、社會風俗等諸多領域,目的是通過法律手段全面改造秦國。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其一,在經濟方面,新法推崇"重農抑商",将農業确立為國家的"本業"。廢除傳統的井田制,推行私有土地所有制,開放土地的買賣,并通過課稅手段獎勤罰懶。這些措施無疑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産積極性。

其二,在軍事建設上,衛鞅提出"二十等爵軍功制"。不分門閥貴賤,隻要立有軍功者便可獲得相應爵位,同時取消宗室世襲權,一切皆憑軍功論功行賞。這大大激發了軍人殺敵報國的熱情,使秦國由此擁有一支精銳的軍隊。

其三,在政治體制上,衛鞅"廢分封,設郡縣",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系,實行嚴格的層級劃分和戶籍管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度。這為秦王朝的高度集權奠定了制度基礎。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其四,在社會風俗上,衛鞅還制定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嚴格規範,試圖通過法律的力量徹底改造民風習俗。

這一系列改革措施無一不是立足于"以法治國"的總目标,試圖用法律的強制力全面改造秦國的經濟基礎、軍事力量、政治體制和社會風尚,為實作富國強兵、奪取天下歸心奠定根本。

變法之果效:國富民強

經過數年的努力,商鞅變法在秦國終于得以全面鋪開,并很快就呈現出了可喜的成效。

在經濟建設方面,新法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使秦國的農業生産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過去被視為低賤的農民階層,如今成為受重視和保護的對象。在有利的政策激勵下,大量人口開始從事農業生産,秦國的糧食産量因而節節高漲,國家的财富積累也日益雄厚。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在軍事實力方面,實行"二十等爵"制度後,貴賤階層不分,隻要在戰場立下功勳便可獲得高官顯職,這極大地刺激了全國青壯年的軍旅熱情。從農村到城鎮,無數有為青年慷慨就義,攜手殺敵報國。在這股濃烈的軍旅風氣的推動下,秦國軍隊迅速壯大,銳不可當。

在社會治安方面,商鞅所制定的嚴苛法令雖然酷烈,但确實使百姓遵紀守法,秦國社會因而極為安穩有序。商鞅的戶籍編制以及"十戶連坐"等制度,使人們對違法亂紀心生懼怕,自覺遵規守矩,犯罪行為大幅減少。

在政治體制上,商鞅通過"廢分封,設郡縣"的改革,建立起一套集中統一的郡縣行政體系,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執政效率。在這個前提下,秦孝公頒布的方針政策能夠暢通無阻地在全國範圍内得到執行。

總的來說,經過數年的變法,原本貧弱的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社會秩序和政治體制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使秦國的國力空前高漲,為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人崇尚武力與暴力文化的形成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商鞅變法雖然讓秦國在短時間内從一個瀕臨滅亡的小國成長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它也在無形中為秦人民塑造了一種殘暴好鬥的文化觀念。

變法初期,秦國為了确立"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專門頒布了一系列嚴厲的法令,如"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等,試圖用法律的強制力來徹底改造民風民俗。這些法令不僅規範了人們的日常行為,更深層次上影響了秦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這種高壓政策的長期滲透下,秦人逐漸養成了一種唯法是從、唯武是尊的思想傾向。他們隻信奉權力和武力,崇尚暴力至上,視溫良恭儉讓為低級品行。這種風氣在秦軍征戰到處的過程中更是做足了文章。

秦軍長期在外征伐作戰,殺伐果斷、骁勇善戰一直是被贊頌的品德。他們習慣了用暴力手段解決一切問題,喜歡人狠話不多、幹Practice,對和平文雅之風視為理所當然的蔑視。據史書記載,秦軍不分老幼男女,攻城掠地時屠戮無度,行為暴虐狠絕。

不僅如此,秦國為了鼓舞軍心、彰顯武力,還大力提倡戰國時期盛行的"兵家"思想,如"剿夷伐戎"、"暴戾狷介"、"賞不遺餘力"等謀攻略,将殘暴行徑正當化為建國之術。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殘暴成了秦軍的寫照,野蠻成了秦國的标簽。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這股武力崇拜和暴力文化在秦統一六國後更是達到了頂峰。秦始皇繼位後不僅繼承了秦國的暴虐統治,更是将之發揚光大,終日以"焚書坑儒"等暴行自居。正是這種源于變法的文化積澱,為後來秦朝的易逝埋下了禍根。

變法之隐患:危害後世國運

盡管商鞅變法讓秦國在短時間内由一個小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但這場變革也為後世秦朝埋下了禍根。

首先,商鞅變法所奉行的"二十等爵"制度,雖然當時的确大大激發了軍人的戰鬥積極性,但随着時間推移,爵祿考核流于形式,貴族子弟憑借世家門閥依然可以攫取高官顯職,這嚴重違背了制度初衷。

其次,商鞅變法倡導嚴酷殘暴的統治手段,過于依賴暴力壓服人民。雖然在當時的确奏效,但這種做法注定不可能長治久安。一旦秦朝中央權威受損,各地就會人心離散、動蕩不安。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淺析商鞅變法對秦國國運的影響

再者,秦朝法律缺乏現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全面寄希望于刑法限制和暴力壓制,長期如此必然造成人倫扭曲、道德潰敗。秦人視政府為暴力機器而非道德楷模,人們不由自主地習慣了用武力手段解決一切争端。

最後,雖然商鞅變法短期内鞏固了秦國的統治地位,但它所帶來的弊端如文化沖突、民族歧視等,在秦朝一統天下後暴露得更加明顯。這不僅加劇了統一後各地的反秦情緒,也埋下了秦朝後期内亂和分裂的種子。

結尾

總的來說,商鞅變法雖然給予了當時的秦國巨大助力,但其所遺留的種種隐患卻也為秦朝埋下了禍根。後人如果真正想要長治久安,就必須在制度設計上着力避免這些弊端,走出一條更加寬廣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