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作者:幸福44960

变法使秦国从一个几近亡国的小国一跻而成为战国时代的霸主。卫鞅的商君变法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更是将法家思想推至极致,试图用严酷的法令来重塑秦国的风俗人心。这种变革之大、影响之深,在古代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然而,正是这场变法为秦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那么,这场改革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它又是如何为秦朝的衰亡埋下祸根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变法之前:弹尽粮绝的秦国

秦国自春秋时代便是一个远离中原地区的边陲小国。地理环境的恶劣和人口稀少,使秦国在发展进程中一直步履维艰。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更是一蹶不振,先后丧失了许多疆土。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公元前361年,嬴渠梁继位为秦孝公,当时的秦国已是弹尽粮绝、家徒四壁。按照正常发展,秦国这样资源匮乏的小国,理应很快就会被强国吞并,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面对这一危机,秦孝公颇为焦虑。为了求得贤士能臣,制定出路子,他当年即位便颁布了震惊全国的"求贤令"。令中诚恳写道:"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无疑是秦孝公在拼尽全力求得人才,以挽救秦国的危局。

不久后,国之所幸,赵国名士公叔痤极力向魏王推荐了他的弟子卫鞅。公叔痤说:"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望王举国而听之。"可惜魏王不听,公叔痤为了卫鞅的前途着想,只能劝其逃离魏国。

于是,卫鞅逃往西邻的秦国。这一举动,成为秦国兴盛的奠基石,也改写了卫鞅和整个中国历史的命运。

变法之目的:以法立国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五年,在经历过一场场辩论之后,秦孝公终于决意变法,聘请卫鞅为相,全面实施商鞅变法。这场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政治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商鞅变法的核心旨归根结底是"以法治国"。在这一前提下,卫鞅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涉及经济、军事、政治、社会风俗等诸多领域,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全面改造秦国。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其一,在经济方面,新法推崇"重农抑商",将农业确立为国家的"本业"。废除传统的井田制,推行私有土地所有制,开放土地的买卖,并通过课税手段奖勤罚懒。这些措施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

其二,在军事建设上,卫鞅提出"二十等爵军功制"。不分门阀贵贱,只要立有军功者便可获得相应爵位,同时取消宗室世袭权,一切皆凭军功论功行赏。这大大激发了军人杀敌报国的热情,使秦国由此拥有一支精锐的军队。

其三,在政治体制上,卫鞅"废分封,设郡县",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层级划分和户籍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这为秦王朝的高度集权奠定了制度基础。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其四,在社会风俗上,卫鞅还制定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范,试图通过法律的力量彻底改造民风习俗。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无一不是立足于"以法治国"的总目标,试图用法律的强制力全面改造秦国的经济基础、军事力量、政治体制和社会风尚,为实现富国强兵、夺取天下归心奠定根本。

变法之果效:国富民强

经过数年的努力,商鞅变法在秦国终于得以全面铺开,并很快就呈现出了可喜的成效。

在经济建设方面,新法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秦国的农业生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过去被视为低贱的农民阶层,如今成为受重视和保护的对象。在有利的政策激励下,大量人口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秦国的粮食产量因而节节高涨,国家的财富积累也日益雄厚。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在军事实力方面,实行"二十等爵"制度后,贵贱阶层不分,只要在战场立下功勋便可获得高官显职,这极大地刺激了全国青壮年的军旅热情。从农村到城镇,无数有为青年慷慨就义,携手杀敌报国。在这股浓烈的军旅风气的推动下,秦国军队迅速壮大,锐不可当。

在社会治安方面,商鞅所制定的严苛法令虽然酷烈,但确实使百姓遵纪守法,秦国社会因而极为安稳有序。商鞅的户籍编制以及"十户连坐"等制度,使人们对违法乱纪心生惧怕,自觉遵规守矩,犯罪行为大幅减少。

在政治体制上,商鞅通过"废分封,设郡县"的改革,建立起一套集中统一的郡县行政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执政效率。在这个前提下,秦孝公颁布的方针政策能够畅通无阻地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执行。

总的来说,经过数年的变法,原本贫弱的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使秦国的国力空前高涨,为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人崇尚武力与暴力文化的形成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濒临灭亡的小国成长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它也在无形中为秦人民塑造了一种残暴好斗的文化观念。

变法初期,秦国为了确立"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专门颁布了一系列严厉的法令,如"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等,试图用法律的强制力来彻底改造民风民俗。这些法令不仅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更深层次上影响了秦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这种高压政策的长期渗透下,秦人逐渐养成了一种唯法是从、唯武是尊的思想倾向。他们只信奉权力和武力,崇尚暴力至上,视温良恭俭让为低级品行。这种风气在秦军征战到处的过程中更是做足了文章。

秦军长期在外征伐作战,杀伐果断、骁勇善战一直是被赞颂的品德。他们习惯了用暴力手段解决一切问题,喜欢人狠话不多、干Practice,对和平文雅之风视为理所当然的蔑视。据史书记载,秦军不分老幼男女,攻城掠地时屠戮无度,行为暴虐狠绝。

不仅如此,秦国为了鼓舞军心、彰显武力,还大力提倡战国时期盛行的"兵家"思想,如"剿夷伐戎"、"暴戾狷介"、"赏不遗余力"等谋攻略,将残暴行径正当化为建国之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残暴成了秦军的写照,野蛮成了秦国的标签。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这股武力崇拜和暴力文化在秦统一六国后更是达到了顶峰。秦始皇继位后不仅继承了秦国的暴虐统治,更是将之发扬光大,终日以"焚书坑儒"等暴行自居。正是这种源于变法的文化积淀,为后来秦朝的易逝埋下了祸根。

变法之隐患:危害后世国运

尽管商鞅变法让秦国在短时间内由一个小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这场变革也为后世秦朝埋下了祸根。

首先,商鞅变法所奉行的"二十等爵"制度,虽然当时的确大大激发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爵禄考核流于形式,贵族子弟凭借世家门阀依然可以攫取高官显职,这严重违背了制度初衷。

其次,商鞅变法倡导严酷残暴的统治手段,过于依赖暴力压服人民。虽然在当时的确奏效,但这种做法注定不可能长治久安。一旦秦朝中央权威受损,各地就会人心离散、动荡不安。

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浅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运的影响

再者,秦朝法律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全面寄希望于刑法约束和暴力压制,长期如此必然造成人伦扭曲、道德溃败。秦人视政府为暴力机器而非道德楷模,人们不由自主地习惯了用武力手段解决一切争端。

最后,虽然商鞅变法短期内巩固了秦国的统治地位,但它所带来的弊端如文化冲突、民族歧视等,在秦朝一统天下后暴露得更加明显。这不仅加剧了统一后各地的反秦情绪,也埋下了秦朝后期内乱和分裂的种子。

结尾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虽然给予了当时的秦国巨大助力,但其所遗留的种种隐患却也为秦朝埋下了祸根。后人如果真正想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在制度设计上着力避免这些弊端,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