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男孩派

2024-05-26 22:07釋出于安徽育兒領域創作者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孩子如果被迫成為父母情緒的容器,最後隻會不堪重負,遍體鱗傷。

父母應持續為自己賦能,成為孩子眼中的“發光體”,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作者 | Seven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前幾天我在樓下吃面,不一會進來一對母女,就坐在我的隔壁桌。

整個吃飯期間,這個媽媽一直在對着女兒喋喋不休:

你說我天天上班這麼累,下了班還得為你操心,真是勞碌命;

你學習能不能用點心,你看看你這卷子,錯的全是不該錯的;

我給你花了這麼多錢補課,你說你的成績咋就不見提高?

……

對面的小女孩低頭默默聽着媽媽的話,忽然輕聲安慰道:

“媽媽你别生氣了,我會努力的。”

“媽媽你快吃吧,面都要涼了。”

媽媽聽後滿意地點點頭說:“行,等會吃完回家你先把作業做了,然後我再給你出套卷子。”

我看着那個小女孩,雖然看起來很懂事很成熟,卻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臉上不見笑容,眼裡也無光。

不禁想起心理咨詢師黃仕明教授的一句話: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就是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想起綜藝《媽媽是超人》裡,董潔跟兒子頂頂的互動。

頂頂正在跟小朋友開心地玩耍,董潔卻覺得自己被兒子忽略了,當場耍起小脾氣,并表示頂頂要再不過來找她,她就要哭了。

頂頂特别為難,但又不想讓媽媽看到他流淚,于是默默地走上頂樓偷偷哭泣。

之後試衣服時她還對頂頂撒嬌,讓他點評是否好看,頂頂稍有表現出一點心不在焉,她就立馬失落鬧别扭……

不僅如此,董潔還稱呼頂頂為爸爸,自己一旦不開心就立馬化身為一個不懂事的小孩,需要頂頂哄着她。

要知道,頂頂明明還是個孩子,應該有着無憂無慮的童年。

可他卻承受了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重擔,被迫成為小大人,去照顧、開解媽媽的情緒。

這就是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地方:

親子關系倒錯,父母逼着孩子成為自己的“供養者”,不斷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心理專家陳默教授曾接觸過一個大學生案例。

這個男孩一米八,長相帥氣,精神卻長期萎靡不振,整個人看上去特别壓抑。

問到家庭情況後才知道,男孩從小父母離異,他跟着媽媽一起生活。

打那以後他就成了媽媽唯一的情感支柱。

媽媽要求他什麼事情都必須告訴自己,不能有所隐瞞,否則就會以傷心、生氣、憤怒等負面情緒道德綁架他。

從2歲到20歲,男孩被媽媽“情緒折磨”了整整18年,整個人變得頹廢不堪。

壓抑的家庭環境之下,能量缺失的媽媽,會不斷地通過向孩子索要情緒價值來填補自己的内在需求。

長此以往,不僅會吸食孩子的能量,更會摧毀孩子内心的自信和熱情。

見過不少父母,要求孩子順從指令,傾聽自己的煩惱,還對孩子随意指責打罵……

這導緻孩子雖然物質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卻處于被掏空的狀态。

心理專家陳瑜曾在《不被了解的少年》中提到一個叫語喧的女孩。

從上高一開始,她就壓力特别大,焦慮敏感、情緒起伏嚴重。

深入訪談之後,陳瑜才知道,語喧的壓力不僅來自課業,更多來自家庭。

她的爸爸有一個并不愉快的童年,這導緻他性格乖戾、極度情緒化,缺乏安全感。

中考前,爸爸曾給語喧報了一個4萬的一對一突擊班,但語喧并沒有獲得理想的成績。

因為這事,爸爸不僅唉聲歎氣好幾天,甚至直接把她拉黑了。

平常在家,語喧的父母還經常當着她的面吵架,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這讓她覺得透不過氣來:

“我的情緒特别容易受到我爸媽的影響,從小看到他們吵架,或者不開心,我整個人就會心神不甯。”

爸爸習以為常的冷暴力,媽媽的脆弱和消極,這些情緒毒藥一直在這個家裡蔓延。

僅僅15歲的她,不得不站出來,試圖兜住大家的情緒,把這個家帶入良性循環。

為此,她不敢任性,每天拼命學習,還要耗費大量精力去察言觀色,努力平息家裡的戰火。

可到底她還是個孩子,根本承接不住那些沉重的,紛至沓來的負面情緒。

最後,語喧在沉重的壓力下抑郁成傷,甚至在高一下學期一度休學,出家成了一名沙彌尼。

父母本應成為孩子的容器,可糟糕的父母不僅難以幫孩子消化情緒,反而将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樣隻會不斷消耗孩子的能量,最後孩子不堪重負,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當父母成為孩子情感的“索取者”,隻會讓孩子戴着枷鎖負重前行,最後落得遍體鱗傷。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英國心理學家比昂說:“關系的本質,是誰在制造焦慮,誰在容納和化解焦慮和壓力。”

按說,父母應該是心智成熟的一方,應該是承受并化解各種情緒的一方。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生理上成年了,心理上還是個巨嬰,需要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真正成熟的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不把孩子當作情緒的“垃圾場”

作家劉繼榮曾自述,她曾經有一年多,每天都當着兒子的面不停地抱怨:

抱怨上班的難,以及老公常年在外,她操持家務的累。

她說完是暢快多了,可兒子小小年紀,卻變得消極悲觀,一度感慨:“我沒有幸福感,哪裡能笑得出來,人生太苦了……”

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成情緒的“垃圾場”,孩子很難活得積極快樂。

繪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嗎》中,有一段很溫暖的對話。

孩子問:“媽媽,你工作那麼辛苦都是因為我嗎?”

媽媽回答:“不是的,寶貝。工作辛苦是因為工作是辛苦的,不論誰做都會辛苦。就像檸檬是酸的,不論誰咬一口,都會覺得酸。”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充滿了各種疲憊、壓力、苦楚。

可是生活縱使有再多不如意,父母也不應該把負能量傾瀉到孩子身上。

為人父母最大的善意,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陽光,充滿愛的家庭氛圍。

2. 不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不被了解的少年》中,有一個叫NG的六年級女孩。

一直以來,媽媽對她的成績,都有着病态的執念。

每次考完試後,許多家長都會到處說自己孩子考了多少分,NG的媽媽回來卻說:“你考了這麼點成績,我都不敢說。”

NG平常隻要一玩手機,或者成績下降,就會被父母冷落,或者辱罵。

長期以來,女孩不僅抑郁、自殘,有一次和媽媽吵架還直接從三樓房間跳了下去。

見過不少父母,以“為你好”之名,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不斷地把焦慮的負面情緒傳給孩子。

卻忽視了,那個被父母焦慮裹挾的孩子,内心正在一點點坍塌。

熱播劇《我的阿勒泰》中,張鳳俠就曾擲地有聲地告訴女兒:

“啥叫有用?生你下來不是為了讓你服務别人的。”

在媽媽松弛淡定的心态下,女兒文秀也變得越來越自信,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為人父母,千萬别把焦慮轉嫁給孩子,這樣隻會讓孩子承受雙倍的壓力,束縛孩子的成長。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3. 自我賦能,提高自身能量

一個朋友曾講過自己的經曆:

她兒子高中開始住校,她每天擔心不已,不停地給他發資訊,叮囑他注意身體,好好學習等。

可兒子青春期本來就有點叛逆,加上學習很忙,經常對她愛搭不理的。

她就感覺自己不被尊重,忍不住地對兒子發火,母子倆經常一言不合就開始吵架。

後來,她決心不再把關注點放在兒子身上,

她每天按時上下班,回到家就做瑜伽、追劇、養花,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格外充實。

隻有每天睡前跟兒子通個電話,聊一聊學校發生的趣事,對學習絕口不提。

一個月過去,兩人關系越來越好,兒子還把她當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父母隻有先關照自己,時常為自己充電,提高自身能量,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核心穩定的人。

如此,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帶去溫暖、積極的力量。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想起紀伯倫的一首小詩: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而不是你的想法……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應該成為父母情緒的照顧者。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内心,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才能保持樂觀積極,照亮孩子的人生。

點個贊吧,與父母們一起共勉。

檢視原圖 331K

  •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 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