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漲!漲!漲! 帶來哪些機會?

作者:A股早8點

漲價成為近期的熱詞,高鐵漲價,水漲價等等,下一個漲價的會是誰呢?漲價的邏輯又是什麼呢?

面對歐美國家的通脹居高不下,持續不斷的加息,而我們不僅沒有通脹,反而面臨通縮的風險,去年全年CPI大多時間呈現負增長,這顯然不利于經濟複蘇,是以政策把促消費,穩增長當成今年的主要目标,并确定了今年3%的CPI的增長目标,但實際上3月CPI隻有0.1%,剛公布的4月份CPI雖有好轉,但也隻有0.3%,這距離全年3%的增長目标相差甚遠,肯定接下來政策會繼續發力,來實作CPI不斷增長的目标。

漲!漲!漲! 帶來哪些機會?

要想拉起CPI,實作溫和的通脹,自然是提升物價指數,也就是漲價。但問題如果你直接提升消費品價格,勢必會減少消費的需求,你可以漲價,但我可以不買呀,政策确實也做出很大的努力,補貼加消費券,但實際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未能把消費拉起來。是以政策開始轉變思路,轉而去擡高公共領域的物價,比如水電煤,供熱,公交,地鐵等,因為這些屬于“必需消費品”,再漲價,你也得用,你也得消費。大不了逼着你節省一些。當然有些觀點認為,與其說是漲價,還不如說減少補貼。因為他們認為公共領域的服務之是以價格很低,完全是靠着政府一直的補貼。我是不大認同的,以上市公司為例,從事水,電,煤,地鐵營運的公司,難道他們的利潤都是靠國有補貼實作的嗎,如果沒有國家補貼就虧損嗎。他們現在漲價并不能帶來利潤提高嗎,兩桶油那麼多的利潤難道是靠補貼實作的嗎,煤,電公司業績穩定 ,高分紅難道是靠補貼實作的嗎?

其實所謂的補貼也隻是針對性的,并非所有使用者都是補貼的。我認為漲價就是漲價,而漲價帶來的利潤,一部分增加企業收入,一部分增加政府的稅收。

而政府增加的收入會轉移到那些可以拉動經濟向上的一些領域,增加公共領域的投資者,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有就是為什麼今年要大規模的搞企業的裝置更新。是以漲價隻是政策刺激經濟的一種手段。

漲!漲!漲! 帶來哪些機會?

漲價的原因我們搞清楚之後,我們就可以預判接下來誰會漲價呢。其實也很簡單,也就是那裡在不影響民生的前提下,老百姓又無法繞開的領域,也就是漲了你也得消費。

第一就是城市公共服務領域的“住”,也就是,水,電,煤,供暖,污水處理等,當然水電煤已經開始漲價了。當然,我不認為他們漲價是像有些人認為的價格便宜的緣故,這麼多年一直是政府兜底的緣故。補貼隻是有針對性,并不是所有的人補貼。還有人說煤炭的價格漲了那麼多,但電價卻沒有水漲船高,其實是國家在補貼。其實,現在煤炭漲價不假,但對于發電用煤同樣受國家調控的,不會出現大的漲價。

第二個同樣是公共服務領域“行”這一塊,像,公交,地鐵,高鐵,飛機,高速收費。 現在高鐵直接就漲價了,當然有人說,我不坐高鐵呀,坐普通車其實你有沒有發現,普通車的數量越來越少,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此前,從上海到西安的普通列車很多,但現在數量減少好幾趟。慢慢的你隻能坐高鐵了,說不定将來普通列車也會漲價。 高鐵漲價隻是大盤大棋中先走的那個棋子而已。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依賴的大基建已經出現了很大降溫,靠基建拉動經濟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隻有消費才是穩增長關鍵所在。過去大量的基建設施進入到維護和修繕期,過度的建設帶來大量的維修成本。你不漲價能行嗎。

第三個就碳中和方面的漲價,也就是提高碳稅,在全球碳中和和碳達峰的背景,碳稅可能會增加企業的生産成本,尤其是會增加傳統能源的基礎成本,進而産生連鎖反應,水,電,煤漲價。企業會通過提高産品價格将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當然碳稅可以促使企業加大對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創新和技術進步。碳稅可以鼓勵企業和個人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轉向更清潔的能源,促進能源結構的調整和轉型。

漲!漲!漲! 帶來哪些機會?

目前的高鐵漲價,水,電漲價,這隻是拉開了漲價的序幕,說到底樓市低迷,土地财政不可持續,是以通過公共服務領域的漲價潮來減輕财政支出的壓力,漲價會成為未來生活的一部分,也許政策的初衷是好的,物價良性上漲,也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但如果物價上漲不能有效的刺激經濟,老百姓的工資水準不漲,最終會增加生活的成本,可以預見,不遠的将來,通脹時代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