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核桃
一大早被一個熱搜逗笑了。
江蘇淮安一個媽媽,為了避免孩子寒假貪玩平闆,将其藏到孩子書包裡了。
媽媽還很自信地說:相信他一整個寒假都找不到了。
畢竟整個假期,孩子都不會再碰書包了嘛!

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熱搜引起衆多網友的兒時回憶:
“小時候,媽媽為了不讓我玩電腦,把我的滑鼠裡的球摳了出來,我用衛生紙團了一個球,照樣操作很流暢。”
“你們藏滑鼠、滑鼠球的操作我媽都幹過了,後來發現我用鍵盤也能玩,她連鍵盤和滑鼠給我一起收了。”
“我媽把寬帶貓的電源線拔了帶走,藏在了鞋櫃盒子裡。”
“我爸爸把我的ps3先藏起來,但他不知道電視機的av線也能用。”
……
時代在發展,父母和孩子間的鬥智鬥勇卻永遠不會過時。
多少老母親、老父親,一到假期就進入諜戰模式:藏手機、平闆、遙控器,切斷電源線,甚至把關鍵配件帶到包裡去上班。
假期指望孩子不玩電子産品,真的太難了!
尤其是今年,作為雙減之後的第一個寒假,各地都在呼籲減輕學生寒假作業負擔,一些省份甚至讓孩子簽署拒絕學科類教育訓練班的承諾書。
父母又要忙着工作、備年貨,很難時時刻刻盯着孩子。
那麼,既沒有教育訓練班、寒假作業又相比以往少了很多的孩子們,該怎麼打發漫漫長假呢?
No
-Number-
1
電子産品,禁是禁不住的
前幾天看到一個家長發帖求助:寒假來了,如何避免孩子玩手機遊戲?
他的女兒正上初三,平常一完成學習任務就纏着大人要手機,家長拗不過就讓她玩幾分鐘。
他擔心的是,一放假,女兒的空間時間更多了,如果還像平常那樣完成作業就可以拿手機,會不會上瘾呢?
而且女兒正處于叛逆期,家長說話也不敢太重。
他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躲着孩子,不給她“索要”手機的機會。
可還能躲到哪兒?家長這才上線求助。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有研究表明,孩子學習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要到十五六歲才真正具備自覺性。
而在此之前,因為大腦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不足,他們很容易受到學習之外的誘惑。
而各類電子軟體為了争奪客戶的注意力,往往設定更抓人眼球的畫面、更熱鬧的聲音程式,給人以非常直接的感官刺激。
大人尚且禁不住手機的誘惑,何況心智發展不成熟的孩子呢?
人類的天性是拖延、偷懶、貪玩。
一邊是各類電子軟體的誘惑,一邊是自律的痛苦和煎熬,幾乎不用選擇,孩子就被手機吸引走了。
第47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學生黨是其中占比最大的群體,高達21%。
在移動網際網路空前繁榮的今天,教育一個孩子太難了!
一方面孩子自制力差,另一方面電子産品誘惑性太強。
雙重難題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沉迷于手機的孩子。
02
孩子的自覺,不能靠硬管
前幾天,廣西傳來一個令人心痛的新聞:
為了避免兒子帶手機耽誤學習,父親讓兒子交還手機。
兒子上樓拿手機的時候順手拿了一把剪刀,交還手機的同時也拿剪刀捅向父親的頸部。
父親頸動脈出血,送醫後搶救無效去世。
辛苦養了十幾年的兒子,因為一部手機,連至親的性命都不顧了。不知道該對孩子說“怒其不幸”,還是該感歎“哀其不争”。
更讓人心痛的是,網上随手一搜,就能搜出很多因為沉迷手機而與家長鬧沖突的孩子。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不論什麼時候,當父母指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緻權力之争。”
對玩性正濃的孩子來說,家長的粗暴管制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憤怒,親子沖突便由此發生。
是以,想讓孩子自覺放下手機,強行管制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也許還有家長想:反正已經放假了,孩子想玩就讓他玩一會兒吧,不然一整天都要跟孩子置氣。
放假了,孩子自然可以放松一下,但放松≠撒開了玩手機。
美國國家教育委員一項研究表明:
長假過後,學生們的數學能力倒退了2.6個月,閱讀能力倒退了2個月,學業水準平均降低1個月。
而且年級越高的學生能力倒退越明顯。
以至于開學之後,老師要花平均6周時間複習舊知識。
可新學期還有新的教學任務,老師未必有時間再帶大家複習舊知識。
這就導緻了:孩子以前的知識還未掌握牢固,新學期又有了更高難度的新知識,孩子就會越學越吃力。
越是厭學的孩子,就越容易被手機吸引,如此惡性循環。
這就又造成了一個兩難境地:
限制孩子玩手機吧,孩子恨你;不限制吧,又擔心孩子上瘾,影響學習。
“管”或者“不管”,都對孩子的增長不利。
該如何妥善處理孩子與手機造成的沖突呢?
03
與其盯着手機
不如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曾做過一個關于自控力的實作。
他告知學生:在接下來的5分鐘時間裡,請不要想白熊。
學生明知道不該想白熊,但還是難以自控地想起。教授越讓他們想一些别的事物,就越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韋格納是以将這個現象稱之為“諷刺性反彈”。
手機就相當于“白熊”,家長越不讓孩子玩,孩子就越對手機牽腸挂肚。
是以,家長與其将精力集中在“如何對付手機”上,不如想想如何培養孩子自制力。
▎1.培養孩子對手機之外的興奮點
下面這輛三輪車,你能想象,他是一個15歲男孩花費15天時間親手“制造”出來的嗎?
男孩叫亓祥碩,就喜歡外公的電工工具包,玩鉗子、扳手。
看到兒童玩具,他買來卻不玩,隻是拆開看看裡面什麼構造、怎麼運作。
外公不但不批評他亂拆,還和他一起拆着玩,一邊給他講解其中的知識,十分支援他的愛好。
外公還給他提供工具和材料,專門收拾出兩間房做他的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内擺滿了密密麻麻的電線、線路闆、各式各樣的電流表、功率表等儀器表。
這輛三輪車,就是他用了一個廢舊的滅火器、一個破舊的電瓶、一個被廢棄的辦公座椅加上四個車輪,利用寒假制造出來的。
除了三輪車,他還造過“油浸功放音響”、手機藍牙操縱配電闆、廣場舞音響,目前正在制造一架“飛機”。
有興趣愛好的孩子,才不會将注意力都放在手機上。因為愛好本身已經給了足夠大的吸引。
是以,如果你的孩子有什麼興趣愛好,趁着放假的機會,鼓勵他去實作吧。
▎2.幫孩子設定一個目标
曾有人采訪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胡同學,問她寒假是怎麼過的。
她說:“我高中會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作業,然後就去做自己應該做的題。”
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比如高中時候,她在地理、立體幾何等科的學習就不理想,是以平常就會有意識地記錄下來,放在假期集中精力解決掉。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日常想做的事情。
比如讀幾本名著、看某個紀錄片、學一項才藝,或者其他想了很久,卻苦于平常沒時間完成的事,都可以放在假期解決。
家長也要做個有心人,關注孩子日常有哪方面的目标,到了假期就提醒孩子完成。
目标是動力的起點,有遠大目标的孩子,才不會将時間浪費在沒有營養的玩手機上。
▎3.幫孩子做好規劃
如果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就會反問:那我做什麼呢?
這時候,假規劃的重要性就展現出來了。
曾看過體操冠軍劉璇給兒子的日正常劃:讀書,寫字,聽故事,學英語,運動、看卡通片……
每項事情占比多長時間,标注得清清楚楚,計劃精确到分。
雖然我們不一定對孩子規劃這麼精确,但給孩子做一個具體可執行的“日程表”,讓孩子“按表”過假期,孩子總不至于無所事事、被手機奪去了注意力。
▎4.父母做好榜樣,給孩子創造一個“不玩手機”的氛圍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
如果家長平常沒事就喜歡刷刷抖音、看看小視訊,孩子也很難戒除對手機的好奇。
家長如何對待自己的休閑時間,孩子就如何對待自己的假期。
很多自覺的孩子,其實不靠家長的催、逼、吼、監督。
而是家長做好自己,将改變的焦點放在自身。
不玩手機的家長,才能培養出不care手機的孩子。
點個在看,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合理利用這個寒假,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