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今年春節前夕,廣東揭陽一個“大戶人家”火了,3個女兒帶“一窩人”回家過年,場面十分混亂。

隻見視訊中一大家人都在客廳裡,“橫七豎八”都是人,女兒女婿們坐在沙發上,孩子們沒地方坐就躺在了地上,屋子裡“亂七八糟”。

老兩口忙裡忙外,要伺候一大家子人吃吃喝喝,等到好不容易能有點空消停一會兒,在人群中搶個座也不容易。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有網友粗略地數了一下客廳中人的數量,光孩子就有12個,再加上大人,人數将近突破20,是以老人愁容滿面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就算不提經濟開銷,光每天的家務活就絕不是件輕松事。

現在這種現象其實比較普遍,雖然歡度春節,全家人團聚在一起本是好事,但有時候子女太多,對老人來說同樣是一種“甜蜜的煩惱”。

有些年輕人,沒結婚時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即便結婚生兒育女以後,也喜歡了依賴老人,每當回到父母身邊時,就選擇做“撒手掌櫃”,把家務都交給老人,自己正好放松一下。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老人們雖然見到子女們回家打心眼裡開心,可身體不如年輕時硬朗,心有餘而力不足,每天要給兒孫做飯洗衣,着實并非易事,原本的“多子多福”,變成了無法承受的“甜蜜負擔”。

子女回家過年成“祖宗”?家長教育方式有問題

很多“中國式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甯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學習、課外興趣培養上,卻忽略了孩子生活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緻使孩子從小到大不知家務為何物,連煮一包友善面都無法獨立完成。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正是因為家長如此大包大攬,緻使孩子習慣了“萬事先求媽”,即便是結婚生子後,回家過年仍是當起了“祖宗”,老人身子骨硬朗倒還好,一些年齡大或者是本就疾病纏身的老人,根本受不了,每到過年時,都有老人吐槽子女“還不如不回家過年”。

而且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的孩子,因為缺乏鍛煉,往往結婚後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脫離父母的幫助後,生活變成一團亂麻,外表光鮮亮麗,家裡卻亂的不成樣子。

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身為家長一定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責任感”,讓孩子打小就有幫父母做家務的意識。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那麼既然讓孩子做家務很有必要,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意識呢?

讓孩子幫忙做家務,這幾點家長需注意

1.不要總以獎勵的形式

很多家長在讓孩子做家務時,喜歡用獎勵的形式來刺激其積極性,這種方法其實是不可取的。

讓孩子做家務本就是為了培養其責任感,形成習慣,如果家長一味地給予物質激勵,隻會導緻孩子對于金錢的依賴,為了擷取報酬而做家務,将這件事變得功利化。

而且随着孩子年齡進一步增加,“胃口”越來越大,金錢的誘惑力會越來越弱,家長可能需要不斷地增加獎勵金額,陷入惡性循環,或者孩子還可能幹脆拒絕繼續完成家務。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2.讓孩子量力而行

與成年人相比,孩子的能力終究是比較弱的,有些家務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如果我們總讓孩子挑戰一些有難度的家務,很容易打擊其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我們在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時,應該注意讓其量力而行,能掃地就掃地,能收拾屋子就收拾屋子,千萬不能“強求”。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3.為孩子形成規律

要想為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我們還要注意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保持孩子做家務的規律,比如一周大掃除一次,每周末下午打掃地面衛生等等,定時布置任務,逐漸在孩子腦海中形成習慣意識。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4.避免嫌棄孩子

孩子剛開始做家務,免不了比較生疏,很多事情可能都做得不盡如人意,我們一定要避免給孩子設立太高的要求,表露出嫌棄孩子的情緒,否則哪怕是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也會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巨大的打擊。

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鼓勵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那麼孩子不僅會增加做家務的積極性,而且還會完成得越來越好。

過節還是“過劫”?幾十兒孫回家當“祖宗”,老人伺候吃喝成煩惱

老苗結語:

對老人來說,過年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能夠團圓,可如果子女回家隻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把父母當做“免費保姆”,隻會讓老人感到寒心。

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意識,讓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将來過年回家時,不做“撒手掌櫃”。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讓孩子做家務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紮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讨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