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节前夕,广东揭阳一个“大户人家”火了,3个女儿带“一窝人”回家过年,场面十分混乱。
只见视频中一大家人都在客厅里,“横七竖八”都是人,女儿女婿们坐在沙发上,孩子们没地方坐就躺在了地上,屋子里“乱七八糟”。
老两口忙里忙外,要伺候一大家子人吃吃喝喝,等到好不容易能有点空消停一会儿,在人群中抢个座也不容易。
有网友粗略地数了一下客厅中人的数量,光孩子就有12个,再加上大人,人数将近突破20,所以老人愁容满面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就算不提经济开销,光每天的家务活就绝不是件轻松事。
现在这种现象其实比较普遍,虽然欢度春节,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本是好事,但有时候子女太多,对老人来说同样是一种“甜蜜的烦恼”。
有些年轻人,没结婚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即便结婚生儿育女以后,也喜欢了依赖老人,每当回到父母身边时,就选择做“撒手掌柜”,把家务都交给老人,自己正好放松一下。
老人们虽然见到子女们回家打心眼里开心,可身体不如年轻时硬朗,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天要给儿孙做饭洗衣,着实并非易事,原本的“多子多福”,变成了无法承受的“甜蜜负担”。
子女回家过年成“祖宗”?家长教育方式有问题
很多“中国式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宁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学习、课外兴趣培养上,却忽略了孩子生活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致使孩子从小到大不知家务为何物,连煮一包方便面都无法独立完成。
正是因为家长如此大包大揽,致使孩子习惯了“万事先求妈”,即便是结婚生子后,回家过年仍是当起了“祖宗”,老人身子骨硬朗倒还好,一些年龄大或者是本就疾病缠身的老人,根本受不了,每到过年时,都有老人吐槽子女“还不如不回家过年”。
而且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因为缺乏锻炼,往往结婚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脱离父母的帮助后,生活变成一团乱麻,外表光鲜亮丽,家里却乱的不成样子。
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身为家长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责任感”,让孩子打小就有帮父母做家务的意识。
那么既然让孩子做家务很有必要,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意识呢?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这几点家长需注意
1.不要总以奖励的形式
很多家长在让孩子做家务时,喜欢用奖励的形式来刺激其积极性,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可取的。
让孩子做家务本就是为了培养其责任感,形成习惯,如果家长一味地给予物质激励,只会导致孩子对于金钱的依赖,为了获取报酬而做家务,将这件事变得功利化。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进一步增加,“胃口”越来越大,金钱的诱惑力会越来越弱,家长可能需要不断地增加奖励金额,陷入恶性循环,或者孩子还可能干脆拒绝继续完成家务。
2.让孩子量力而行
与成年人相比,孩子的能力终究是比较弱的,有些家务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如果我们总让孩子挑战一些有难度的家务,很容易打击其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
我们在让孩子帮忙做家务时,应该注意让其量力而行,能扫地就扫地,能收拾屋子就收拾屋子,千万不能“强求”。
3.为孩子形成规律
要想为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我们还要注意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保持孩子做家务的规律,比如一周大扫除一次,每周末下午打扫地面卫生等等,定时布置任务,逐渐在孩子脑海中形成习惯意识。
4.避免嫌弃孩子
孩子刚开始做家务,免不了比较生疏,很多事情可能都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一定要避免给孩子设立太高的要求,表露出嫌弃孩子的情绪,否则哪怕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也会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打击。
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鼓励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那么孩子不仅会增加做家务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完成得越来越好。
老苗结语:
对老人来说,过年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能够团圆,可如果子女回家只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把父母当做“免费保姆”,只会让老人感到寒心。
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意识,让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将来过年回家时,不做“撒手掌柜”。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让孩子做家务吗?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