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孩子會罹患心理疾病?

摘自精神醫學博士的文章。

“生物,包括人,如果能夠适應環境、并能生存下去的時候,就叫做健康。

适應不良或難以生存時,就可以叫做是“疾病”。

心理就是個體與環境互相作用、互相适應所形成的資訊界面。

心理障礙就是個體在适應環境的過程中,在某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某種程度的不适應,包括外在行為的不恰當或内心所體驗到的痛苦。

所有的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都會是自我意識障礙icon,同時又是人際關系問題,是個體對人際環境的某種不适應。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自我意識健康的外在表現,是心理健康得以維持的重要外部條件。

兒童時期,良好的母嬰關系奠定了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

我們經常說,兒童的心理問題,往往不是兒童自身的問題,其父母才是真正有問題(有病)的人。

其實,這個說法仍然不夠準确。最準确的說法是,兒童的心理問題,往往不是兒童自身的問題,也不是其父母的問題,而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人際互動方式有問題。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憑借其“父母特權”,強行指定孩子有“病”,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讓孩子吃藥,卻不承認自己有問題,更不會自己主動去吃藥。

表面看來,我們是在論證孩子有病還是父母有病,其實,隐藏在“病”背後的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權力之争,是一個權力不平等、不對等的問題,是權力壓迫的問題,是孩子反抗父母特權的問題。

這種權力之争,最終卻是以“病”的方式表達出來。

北京話叫做:拿“病”說事兒。

具體在某些疾病中,每個病人的症狀具有某些特殊的心理意義。”

這篇文章總結說,是因為家長基于家長權威的的加持和維護,放下公平心、耐心、包容心,用道德綁架、強權威逼,讓孩子妥協、順從。是以導緻孩子生病。

如果家長從一開始就摒棄掉年齡、體力的優勢,摒棄掉家庭經濟資源占有者的優越感,免除孩子生存的威脅,建立平等對話、據理力争、以理服人的良好溝通方式。讓孩子心服口服、心悅誠服地做出各種和内心一緻的選擇,不違心、不屈從、不僞裝、不演戲、不糾結、不察言觀色、不曲意逢迎、不讨好,那麼,孩子們就更有機會健康成長了。

權力之争是真實存于親子關系中的,有時是有意識發生的,有時是潛意識控制的。

當出現權力之争時,就離無條件的愛越來越遠了。

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回憶起了女兒小時候的那張臉,滿含熱淚、憤懑、委屈、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來自父母的生存威脅,“你不聽話就滾出去,餓死你,冷死你。那些壞孩子會欺負你。”

長時間不被允許做自己、真實表達自己的孩子,一定會慢慢積累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和能量,終有一天就會呈現出勢不可擋的洪荒之力。

從前,有多麼簡單粗暴地搞定小孩子,就将收獲一個多麼慘烈的青春期。

這不過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展現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