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孩子会罹患心理疾病?

摘自精神医学博士的文章。

“生物,包括人,如果能够适应环境、并能生存下去的时候,就叫做健康。

适应不良或难以生存时,就可以叫做是“疾病”。

心理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所形成的信息界面。

心理障碍就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包括外在行为的不恰当或内心所体验到的痛苦。

所有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都会是自我意识障碍icon,同时又是人际关系问题,是个体对人际环境的某种不适应。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我意识健康的外在表现,是心理健康得以维持的重要外部条件。

儿童时期,良好的母婴关系奠定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我们经常说,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其父母才是真正有问题(有病)的人。

其实,这个说法仍然不够准确。最准确的说法是,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也不是其父母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人际互动方式有问题。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凭借其“父母特权”,强行指定孩子有“病”,带孩子去医院看医生,让孩子吃药,却不承认自己有问题,更不会自己主动去吃药。

表面看来,我们是在论证孩子有病还是父母有病,其实,隐藏在“病”背后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权力之争,是一个权力不平等、不对等的问题,是权力压迫的问题,是孩子反抗父母特权的问题。

这种权力之争,最终却是以“病”的方式表达出来。

北京话叫做:拿“病”说事儿。

具体在某些疾病中,每个病人的症状具有某些特殊的心理意义。”

这篇文章总结说,是因为家长基于家长权威的的加持和维护,放下公平心、耐心、包容心,用道德绑架、强权威逼,让孩子妥协、顺从。所以导致孩子生病。

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摒弃掉年龄、体力的优势,摒弃掉家庭经济资源占有者的优越感,免除孩子生存的威胁,建立平等对话、据理力争、以理服人的良好沟通方式。让孩子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地做出各种和内心一致的选择,不违心、不屈从、不伪装、不演戏、不纠结、不察言观色、不曲意逢迎、不讨好,那么,孩子们就更有机会健康成长了。

权力之争是真实存于亲子关系中的,有时是有意识发生的,有时是潜意识控制的。

当出现权力之争时,就离无条件的爱越来越远了。

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回忆起了女儿小时候的那张脸,满含热泪、愤懑、委屈、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来自父母的生存威胁,“你不听话就滚出去,饿死你,冷死你。那些坏孩子会欺负你。”

长时间不被允许做自己、真实表达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慢慢积累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和能量,终有一天就会呈现出势不可挡的洪荒之力。

从前,有多么简单粗暴地搞定小孩子,就将收获一个多么惨烈的青春期。

这不过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体现而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