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舍不得用孩子,給孩子的不是愛和自由,而是淬了毒的箭,毀孩子于無形。

作者 | 楓子 趁着假期女兒在家,我一直有意地“使喚”她幹各種家務。

就在昨天,女兒拖完地後,一臉不滿地問我:

“媽,你能不能不要再使喚我了?”

“洗菜、做飯、刷碗、招待客人、收拾衛生,一個不落,可我還是個學生啊!”

我告訴她“讓你學做家務是為了你好”,可女兒不甘心,繼續追問道:

“那為什麼别人家孩子什麼都不用幹,隻要好好讀書就行了?”

女兒的吐槽引起了我的深思。

憐惜孩子,不舍得用孩子,是很多父母愛的誤區。

但其實,家務教育就是一個孩子生存能力的起步教育。

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一個孩子,隻有下得了廚房,泡得了書房,能獨立,有擔當,那麼未來不管他走到哪,都不會混得太差。

相反,舍不得用孩子,才是對孩子隐藏最深的“捧殺”。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小時候學不會獨立

長大後做不到自立

今年的春節,鄰居李嬸并不好過,身體和精神承受着雙重痛苦。

一個月前,李嬸清掃天花闆時不小心從椅子上摔下來,左腿摔骨折了。

可親生兒子,卻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李叔有些生氣,打電話叫兒子回來陪一下李嬸,結果兒子卻提要求:“你先打一萬過來,我沒錢花了。”

這些年來,兒子雖然工作了,卻一直在混日子,掙的工資根本養不活自己,三天兩頭從家裡拿錢。

李叔李嬸50多的年紀,不得已還得四處找零工來貼補兒子。

其實,孩子的雙手都是一點點養廢的,孩子的無恥都是百般遷就溺愛出來的。

李嬸家明明條件一般,卻從不舍得讓兒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

高中住宿時,就讓兒子把一周的衣服襪子帶回來洗;

兒子沒考上大學,家裡砸鍋賣鐵花錢買學上;

找不到工作,家裡東拼西湊借錢走後門。

結果,千辛萬苦養出來的兒子,不僅沒成才也沒成人,反而成了事事依賴父母的“寄生蟲”。

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看似為了孩子好,實際卻是最殘忍的。

在湖南,就有一位啃老24年的巨嬰,她叫熊麗。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因為是家中最年幼的女兒,她從小就備受父母的寵愛和照顧。

國中時,她覺得讀書太辛苦,讀完初三就不肯再讀下去了。

沒有文憑,她隻能去打工,但沒多久,她又因怕苦受累而做不下去,之後,一直待在家裡清閑過日子。

成年後,她更是一心隻想嫁個好男人,繼續無憂無慮地生活。也是以,她先後經曆了三次婚姻,最後都以離婚收場。

24年來,她每天就是玩手機、看電視,連掃地拖地都不會幹,每月靠母親1400元的終身俸來支撐生活。

如今,母親已經94歲,身體不好,再也沒有能力照顧熊麗。

可52歲的她,不僅早與社會脫節,還沒有半點獨立、謀生的能力,往後的日子,她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過活。

有時候,父母給孩子太安逸太順遂的童年,其實是在給孩子未來的人生路埋坑。

就像一句話說的:

“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沒有什麼能力是不用學習水到渠成的,也沒有什麼技能是天生就有的。

父母舍不得“使喚”孩子,舍不得曆練孩子,孩子長大後也就經不起生活的風雨。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學習的巨人,生活的矮子

注定走不遠

有時候,女兒會抱怨我對她太狠心。

我的想法就是,讓孩子從最簡單的家庭瑣事開始,懂得參與和付出。

因為一個孩子若無法解決生活的難題,不懂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即使學業上再優秀,也注定過不了“社會”這一關。

網絡上有個流行詞叫“蹲族”,指的是受過大學教育,來自中産家庭,畢業後卻過上了吃–睡–打遊戲的隐居生活的一類人。

其中,有位蹲友@西淩子經曆讓人唏噓不已。

她從小就是别人家孩子,成績優異,畢業于985大學。

就在家人以為她能有個好前途時,她卻半年裡辭職了三次,然後就頹廢在家做起了蹲族,這一蹲就是兩年。

從小父母就告訴她:“你專心讀書就行,其他不用你管。”

在家裡,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隻要跟學習無關的事,父母都不讓她做。

在學校,不管是闖了禍,還是與同學起争執,父母都第一時間幫她處理好。

在假期,同學們或是遠足,或是參加夏令營,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而她隻能宅在家裡學習。

如父母所願,她考了100分,可做人做事卻完全不及格。

工作後,她不擅交際,遇事就想逃避,對同僚間的明争暗鬥更是毫無應對能力。

她還玻璃心,别人一句話,她糾結半天。上司一句批評,她抑郁好幾天。

書讀的再多,也逃不掉“高分低能”造成的悲劇。

而這樣的悲劇,并不是個例。

哈爾濱某高校大學生于放,因為無法料理自己的家務,覺得自己像個廢物,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最終抑郁甚至自殺。

鄭州某高校大學生文媛,因為自理能力太差,多門成績挂科,被學校勒令休學。

清華高材生戚柯,在學習上很優秀,在生活方面卻是“白癡”,畢業不久後便一直失業在家,連自己都無法養活。

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院碩博研究所學生的魏永康,因為缺乏生活常識,無法自理生活,被中科院勸退。

……

《特别狠心特别愛》一書說:

“孩子在社會上紮根難,不能全怪社會競争殘酷。

想一想,自己這雙推動搖籃的手,有沒有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與素質?”

每一個孩子終将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而社會能力才是考核孩子的最終标準。

一個孩子,如果成長環境單一的隻剩下學習,沒有幹過一點活,吃一點苦,經曆一點磨難,他如何能在複雜的社會環境裡生存?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教育的本質

是為孩子獨立生活做好準備

沙拉曾在《特别狠心特别愛》一書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鎮上有位知名的猶太富商,他名下有很多車,卻從來沒有接送過上國小的兒子。

不管刮風下雨,他都讓孩子自己坐公交上下學。

有次,兒子想要一雙向往已久的球鞋,他就建議兒子每晚洗一次碗,或者通過别的勞動來換取。

一直以來,“不勞無獲”便是猶太人從小就灌輸給孩子們的理念。

他們以培養孩子開拓精神,能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

受猶太教育的影響,沙拉也放棄了之前保姆式的育兒,讓孩子從家務開始,學會自我負責。

她專門設計了值日表,把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等各種家務列了一個清單,讓三個孩子分工合作。

另外,她還執行起了“有償計劃”,她讓孩子們幫她做春卷和賣春卷來掙取零花錢。

一開始,大兒子因為性格内向,就選擇在家幫忙做春卷。

但看着弟弟春卷賣的好,掙的多,他就嘗試着也賣春卷。幾番摸索,大兒子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他借免費品嘗春卷的噱頭,在學校開展了由他主講的“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前提是需要購買入場券。

二兒子因為性格外向,直接去到了市場推銷,後來還将春卷批發給了學校餐廳,薄利多銷,賺取了利潤。

而小女兒雖然不到4歲,卻也很樂意的幫媽媽撥春卷皮。

就這樣,沙拉通過“使用”孩子,很好地鍛煉了孩子們的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時間意識、财富意識、責任意識。

最終,沙拉的三個孩子都成長的十分優秀,善于經商的兩個兒子,不到30歲就擁有了億萬資産,而女兒則當上了出色的外交官。

思想家朱特比曾說:

“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解決,若父母過分呵護,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父母之愛子,就要從深謀遠慮出發,把學會獨立生存作為最貴重的禮物送給孩子。

因為教育,不止在當下,更在未來。

任何時候,教給孩子适應社會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而這些能力,學校不會教,課本上沒有,它在生活中,在家庭教育裡。

寒假一個月,我使喚了女兒500次:有些本事學校教不了

教育專家畫雲博士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愛孩子和愛其他的珍愛物件或寵物不同,珍愛的物件或寵物要保留在身邊,欣賞愛惜。

可是愛孩子卻是為了有一天讓他們離開我們,并時刻為他們的離開做準備。”

為人父母,我們無法替孩子去适應社會,亦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

是以,隻有多“使用”孩子,讓他練就一身的技能,孩子才能在人生的跑道披荊斬棘,活得開心,走得順暢。

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去鍛煉吧!

培養一個适應社會的孩子,才是為人父母的最終使命。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