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四、讓孩子懂得君子愛财取之有道
故事:《“撿”東西的懲罰》
有個人講過一個故事。小時候,他家附近有家石油廠。石油廠有很多鐵物件,于是很多家長便教唆子女:“去撿幾個鐵東西回來賣錢。”說是撿,其實是偷。但很多家長都這樣說:“反正是小孩,抓到了也不能拿你怎樣。”是以孩子們“小竊”成風。看着院裡孩子們都這樣玩,他也心動了,跟着去“撿”了幾個。
哪知撿回家,還沒來得及高興,他爸提着一根棍子就沖了上來,朝着他屁股就是狠狠幾下,然後把他拽到堂屋跪下:“君子愛财,要取之有道,我們家從沒偷過東西,如今……”那年,他八歲。他見到了父親第一次流淚,這也是他這輩子第一次挨打。是以,“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但“君子愛财,取之有道”這句話,從此就刻進了他的骨頭裡,再也沒幹過偷偷摸摸的事情。
是以,作為父母,在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時,我們一定要通過各種途徑反複強調——君子愛财,取之有道。
五、要學會給孩子零用錢
現在很多孩子會偷錢,甚至偷錢也有很多奇葩事。小孩子偷錢怎麼辦?家長們頭痛不已,紛紛求招:“該怎麼教育孩子?”但很少有家長問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會偷錢?”
孩子為什麼會偷錢呢?有個孩子的回答很典型:“我從五六年級開始偷錢。數目不大,每次幾十塊。我為什麼要偷錢呢?因為家裡從不給我零用錢。要用錢就必須向爸媽要,但爸媽經常覺得我用錢的要求不合理。比如,我想買玩具,我媽就說,影響學習;我想買書,我爸就說,可以去圖書館借。當很多用錢要求都得不到滿足時,我便萌生了偷錢的念頭。”
學者孫萌萌說的特别到位:“很多孩子之是以養成了偷錢的習慣,是因為缺乏穩定的零花錢來源。”是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懂得,給孩子零花錢是非常重要的金錢教育。給孩子穩定的零花錢有三大好處:可以讓孩子産生獨立自主意識;可以讓孩子學會計劃消費;可以培養孩子量入為出的習慣。
六、教孩子合理配置設定金錢
給了孩子穩定的零花錢之後,就要教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引導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費觀和理财觀。
故事:《三個10塊》
有一位家長,每周會給8歲兒子30塊錢,然後讓他把30塊錢做以下配置設定。
第一個10塊,讓他自己決定怎麼用:“你買什麼小玩具、小零食啊,都可以自己買單了。如果想買什麼貴點的東西,你就先不用,多攢幾個月。”這10塊錢的配置設定,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享受生活;三是鍛煉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第二個10塊,讓他放在支付寶裡,用于儲蓄和投資。“這些錢要用在關鍵時候。有一天你生病了怎麼辦?爸爸媽媽要動手術怎麼辦?你失業了怎麼辦?都要靠這部分錢渡過難關。”這10塊錢的配置設定,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
第三個10塊,讓他用于共享。就是用來做一些好事善事,給親人送點小禮物,給同學朋友送點小禮物,捐獻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10塊錢的配置設定,就是要讓他學會分享,體驗與享受“給予”的快樂。
七、給孩子制造掙錢的機會
在給孩子零用錢上面,有兩個特别大的誤區。一是富養,“要啥隻管說”。這樣富養出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驕奢淫逸的習慣。二是亂激勵,獎勵做家務和做作業。“你把地掃了,我給你10塊錢。”“期末考好了,我獎勵一千塊錢。”這種亂激勵容易造成一個大問題,就是梁實秋先生說的:“他未來可能會把一切關系都處理成金錢關系:花錢買朋友,花錢買職位,花錢買愛情……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以錢為動力,一切事情都用錢來度量與衡量。”
那該如何給孩子創造掙零用錢的機會呢?
有一位家長是這樣做的。他把孩子的勞動分為三種。
第一種: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自己的功課、收拾自己的玩具等,我不會獎勵,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種:為愛而做的事情。“洗洗碗、掃掃地等家務事,這是為愛而做的事情,我不會獎勵,這也是你應該參與的。”
第三種:為報酬而做的事情。“你撿瓶子賣,我會給予獎勵。你修剪草坪,我會給予獎勵。你去賣報紙,我會給予獎勵。我隻獎勵他利行為,不獎勵自利行為。”
之是以這樣劃分勞動和進行獎勵,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三件事情: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為愛付出是理所應當的事;我勞動,我光榮。
故事:《我們家很有錢嗎》
最近,網絡流傳這樣一則故事:“爸爸,我們家有錢嗎?”針對孩子天真的問題,兩個父親有不同的回答。
第一個父親說:“我們家有很多錢,将來這些錢都是你的。”得到這樣的回答,孩子會認為我爸是有錢人,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這位父親傳給孩子的僅僅是物質财富。這樣的孩子從小嬌生慣養,大把花錢,無所事事,待到接手父輩産業,很快便揮霍殆盡。很多“拼爹”現象就是這種教育的結果。
第二個父親說:“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将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得到這樣的回答,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他也想通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财富。這位父親傳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物質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他讓孩子明白:金錢的獲得并不是輕而易舉的;有價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積累财富的過程比财富本身更有價值。
八、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
故事:《金錢不是萬能的》
一位家長講述如下故事。孩子的外婆從住院到過世,他帶孩子去了很多次醫院。他的姨媽從生病到過世,他也帶孩子去了很多次醫院。這麼做,兩個目的。第一,表達愛。第二,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
每次去醫院看望回來,他都會給孩子強調一件事情:“金錢和健康相比,健康遠遠重于金錢。健康沒有了,金錢再多也等于零。”不隻是告訴孩子金錢買不來健康,他還會利用各種機會告訴孩子:“金錢雖然非常重要,但并不能換來你想要的所有東西,金錢換不來真正的親情,金錢換不來真正的愛情,金錢換不來真正的友情,金錢換不來年輕的身體,是以我們不能全部依賴金錢。”
有一次,一位朋友對他說:“你幹嘛老跟孩子強調金錢的局限?”他笑笑,沒說話。因為他心裡是這麼想的:錢雖然很重要,但太依賴就會被它控制。許多人都是因為錢,而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他反複強調金錢不是萬能的,就是希望孩子明白兩個道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即使不富有,依然可以享受很多快樂幸福。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重
磅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