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人在童年都因為調皮被父母揍過,甚至很多孩子是在挨揍中長大的,現在雖然人們越來越注重家庭教育講究科學育兒,并且倡導平等、民主,尊重孩子。但兒童看問題的角度和成人完全不同,有的時候做一些事令人頭疼,父母免不了控制不住情緒甚至“大打出手”。不知道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一直以來都有愛孩子才打罵的教子觀點,并且很多父母也很認同這樣的做法,曾經有資料表明,我們國家有不低于80%的孩子,都受到過來自父母的體 罰。家長的目的就是通過讓孩子挨皮肉之苦,得到深刻的教訓。确實,有的孩子在經常被揍後,變得很乖巧聽話,然而這未必是好現象。
從成長角度看,事事聽從父母,因為擔心被揍而逆來順受,會使孩子變得缺乏自主意識,沒有主見。或者變得敏感,很容易因為父母或者他人一句話而影響本來的決定。
北京某号線路地鐵上,一位媽媽在車廂内當衆擰孩子的臉,并且讓他跪着。有乘客表示,這名七八歲的孩子在座位上拿着手機,外人不知他犯了什麼錯,媽媽擰臉時,孩子口罩都被拉了下來。
孩子全程沒有任何反抗,也沒有躲開,隻是默默把口罩帶好,媽媽并沒有停手,繼續打,打掉了帽子,奪過手機又想打。這名男孩兒下意識用手擋了一下,媽媽非常氣憤,直接讓他下跪,并且把他的書包扔到了地上。被揍時孩子沒有躲閃,任由媽媽處置。
到站後,這位媽媽揚長而去,孩子急忙站起來從車廂裡撿起書包,快速追趕媽媽。很多人表示,孩子即使有再大錯,當衆教訓也不妥當,何況是打,年齡再小也有自尊心啊!
很多家庭中,因為一件小事兒父母被激怒,免不了大打出手。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對孩子的言行不滿意,情緒難以控制,希望用打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印象深刻加以改正。人的本能反應在被打時會躲避,但是往往很多孩子明知道要挨揍,不跑也不反抗。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三個,聽完你會心疼的想抱抱孩子,不舍得再打他了!
原因一:内心害怕,身體不受控制
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困境的時候,由于被驚吓而束手無措,心裡想趕快逃跑,但是行為卻不能順應内心,即便是成年人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最信任和依賴的人,并且也是最愛自己的人,當父母體罰的時候與平日寵愛有佳的狀态完全不同。孩子内心的落差使他失去安全感不知所措,心裡害怕身體一時不受思想的控制,還擔心因為逃避挨打,将受到更嚴厲的懲戒。
原因二:無聲的反抗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意識,尤其是到了2歲以後越來越強烈,很多事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做錯了,一怒之下就暴力解決。
在孩子看來,他認為自己并沒有錯,或者不明白錯在哪裡。是以,任憑爸爸媽媽懲罰不跑也不鬧,做出無聲的反抗,這是一種消極情緒的表現,這部分孩子一般性格比較倔強。
原因三:逃跑解決不了問題
有的孩子最初挨揍時并不會呆在原地,也會選擇逃跑,但最終父母會更加生氣,更加嚴厲地批評和懲罰,在心裡留下陰影。再次被打時,内心恐懼不敢再跑,幹脆不跑了,任父母打,希望爸爸媽媽盡快消氣,自己也不再受皮肉之苦。
在對孩子的言行不滿時,父母可以先調整平複自己的情緒,如果反應過于激烈,勢必會吓到孩子,這使他以後也容易成為膽小怯懦的人。
有時候孩子做事并不是父母想象的那樣,要通過引導讓他講出做這件事的初衷,再判斷犯錯誤的原因,經過溝通給孩子充分的解釋時間和權利。
Tips:從心理學角度看,在暴力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更敏感、倔強,容易有抵觸意識,受暴力影響也容易是一個偏暴力的人,或者變得懦弱、膽小成為讨好型性格。
結語:
成長過程中,孩子犯錯不可避免,有的錯誤出于認知有限或者好奇心所緻,明知故犯或者故意和家長作對的孩子,隻是極少數。教育的方式也有多種,而出手就打,出口就罵是最不明智,也是最沒有效果的方式。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給予尊重和了解,遇到問題多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用了解平等的心态溝通。
(本文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