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紀錄片《零零後》,是中國首部連續十年跟蹤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它跟拍了一群“00後”從幼稚園到國小再到中學的經曆。

這不僅僅是一本孩子的成長日記,更是一面鏡子!

它可以讓每一位年輕父母,都從中看到我們自己和我們孩子的模樣;

并且反思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否正确,我們的教育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會讓他們成為怎樣的人。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始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人格的塑造、思想的成型乃至未來的道路,産生着不可磨滅的影響。

小男孩錫坤,從2歲開始上幼稚園。

小時候的錫坤,可以說是十足的“熊孩子”,他總是一個人,探索幼稚園的每一個角落。

他會把小朋友的鞋、足球扔進垃圾桶。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他“煮面條”吃,把面條燒着火,再往火上撒一把鹽,因為他知道鹽在火上會爆。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他樂此不疲地玩着這類讓人抓狂的把戲。

可以看到,兒時的錫坤,是一個天真、活潑、大膽的孩子。

然而,随着年齡的增長,錫坤卻漸漸變得内向起來。

再次面對鏡頭,錫坤已經12歲了,也變得與幼稚園時活潑大膽的樣子截然不同!

一次,在參加夏令營後,錫坤倒在床上不願在閉營儀式上露面,他背對着母親,将臉埋進被子,全身散發着抗拒。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媽媽隻能在一旁努力地勸說着,幾番拉鋸戰與苦口婆心的勸告之後,錫坤終于出現在閉營儀式上,還表演了一個小魔術。

然而表演并不算成功,台下的小朋友反應平平。

但看到兒子起碼完成了儀式,也拿到了那張結業證書,媽媽總算長舒了一口氣。

其實,這已不是第一次錫坤不願意做一件事,卻不得不被媽媽推動着去完成。

錫坤的媽媽屬于那種事無巨細,一切都要包辦的母親,從孩子出生到國小畢業,她沒少操心。

錫坤兩歲進幼稚園時,她追到幼稚園去喂奶;

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她帶着錫坤搬家,和爸爸分居兩地;

再後來,她幹脆辭去了工作,專心陪伴錫坤成長。

孩子參加小升初特長生考試,她一路從報名陪到面試,下雨天孩子踏進考場,還想進去再給他撐撐傘。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小升初面試時,錫坤媽媽幫助準備台詞

然而,從小在媽媽的守護與羽翼下成長的錫坤,享受到了這份母愛帶來的紅利,卻也開始體會到過度保護引發的不良效應。

媽媽綿密的愛讓人窒息,也在某種程度上隔絕了錫坤個性正常發展的契機。

12歲的錫坤沉默寡言,與和同齡人交流、在公衆場合亮相相比,他更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對于兒子日益凸顯的個性問題,錫坤媽媽也是着急。

她做過很多努力——給兒子報名小記者訓練營、英語夏令營、請小朋友來家裡玩……但都成效甚微。

攝制組想采訪錫坤,到底是哪裡不對勁,錫坤用一塊毛巾捂住臉,不願作答。

雖然錫坤沒直接對攝制組開口,媽媽卻說出了錫坤曾對自己吐露的一句話:“他說,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母親的子宮似乎才是溫床,媽媽提供的溫暖,最讓人安心。

為什麼會這樣?也許從鏡頭記錄下來的一幕幕畫面中,找到答案。

回到錫坤五歲的時候。

在一次集體活動中,全程跟随的媽媽推着錫坤跟小朋友們打招呼,見錫坤很害羞,媽媽便代替錫坤發言——“請大家多多指教”、“非常感謝大家”。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即便是這樣,她還是各種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

孩子想當魔術師,她擔心魔術師不是正經職業,孩子将來在社會上無法立足。于是給他報比較流行的英語班。

她擔心兒子太過内向,為了訓練他,一心想把他推到台前,上台表演。

我們看到,近50分鐘的視訊中,除了在學校的大部分鏡頭,其他有錫坤的地方肯定會有媽媽的存在。

可以明顯的感受到,錫坤媽媽對兒子施行的,是典型的包辦式教育!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為孩子打點好一切,幫孩子掃清所有的障礙,這在中國父母中再常見不過,隻是錫坤母子的案例可能屬于比較極端的那種。

這個媽媽愛的太過用力,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愛得用盡了全力。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我們替孩子把事情都想完了,都做完了,那麼孩子隻能是眼睜睜地看着我們,處處依賴我們的幫助,并把這一切視作理所當然。”

但在另一次采訪中,少年錫坤開玩笑般地提了一句:“媽媽,你将來總要離開的。”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媽媽愣了愣,掂量着這句話的意思,沒想通,轉而又頗為堅定地表示,“自己絕不會離開。”

“媽媽,我想回你肚子裡去”:父母無知的愛,就是傷害!

一旁的錫坤回歸了沉默,沒有接話。

看到這裡,也許你就真正明白了,錫坤為何會從一個活潑、快樂、大膽的“熊孩子”,變成一個“郁郁寡歡”的内向少年。

媽媽毫無縫隙的愛,把錫坤與世界隔絕了起來!

媽媽從來沒有意識到教育孩子的真正意義:

讓孩子有能力在這個社會自由行走,才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愛。

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界限,管住自己不要越界。

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适時地予以幫助。

錫坤媽媽是這樣說的——“我們有一句話叫60分媽媽,就是你不能做到70分、80分。你有時候不要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是要做完美媽媽的。然後這就出了事兒了,就是我操心太多了。

但是我即便是這樣,知道這些,我還是懷着一種愛心來做媽媽。”

确實如此,我們隻需要做一個“60分”媽媽,不需要強迫自己做一個“完美媽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時,就讓我們靜靜地待着,默默地看着,相信他們,哪怕跌倒,他們也會有辦法自己站起。

錫坤媽媽也渴望一份自我的空間,希望早點撒手把兒子推出去獨立,但屢屢又不忍放手。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并不像家長所想象的那樣脆弱。

父母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産生依賴心理,失去了獨立去見識社會,開展社交的技能。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讓孩子有能力在這個社會自由行走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隻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煉,并逐漸獨立起來。

是以必須适當放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自由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