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吵架,受傷最大的卻是孩子(特别家教923期)

作者:金東媒體中心

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别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父母吵架,受傷最大的卻是孩子(特别家教923期)

父母吵架,是孩子在世界上看到的最恐怖的電影。

蒙台梭利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父母吵架,受傷最大的卻是孩子,爸爸媽媽猙獰的面目在孩子的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這種恐懼會深深刻在孩子的心裡,成為無法愈合的裂痕。

每對吵架父母的背後,都有不幸的孩子

童年時父母争吵的陰影讓孩子哪怕長大成人也記得一清二楚,他們會把父母吵架的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

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迎合别人來獲得所有的人喜歡,一旦别人釋放出不好的信号,就會産生自我厭棄,壓抑自己的個性,甚至會回避親密關系。

調查研究顯示:夫妻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相比較來看,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

父母争吵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比離婚還大,在父母争吵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期生活在應激壓力的環境中,更容易患上一些心理疾病。

《奇葩大會》上有個很可愛的姑娘叫劉可樂,可是當她講起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卻發現她并沒有像她的名字那樣快樂生活。

劉可樂是一名“雙向情感障礙患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躁郁症”。

抑郁時候的她每天都想自殺,而狂躁的時候,她精力超級旺盛,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

美國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這聯系或許影響一生。”

可樂的媽媽是個要求嚴格的人,嚴格到可樂考試考到第二名都不行。而可樂爸爸則是自由灑脫的人,一貫崇尚自由。

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生活在一起後,并沒有想象中的磨合,而是常常會爆發出火星撞地球般的争吵。

可樂回想小時候父母争吵的畫面總會在她的腦海裡播放,爸爸媽媽争吵就像是一對無法共存的沖突體,也讓長大後的她陷入痛苦之中,久久無法掙脫。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争吵就像一個漩渦,孩子無法從這個痛苦中脫身,隻能被迫承擔父母争吵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父母吵架聲中成長的孩子,他們身上往往有很多相同的特質,比如,自卑、敏感、怯懦等性格缺陷,對人生的充滿悲觀,缺乏安全感,情感淡漠,不願意結婚,有社交恐懼,不懂得與人相處。

如果你在父母的吵架中長大,你可以對比下面的問題,你占有幾條?

1.性格存在缺陷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有些人自卑、敏感,有些人怯懦、膽小,還有些人容易暴躁,甚至有暴力傾向。

有個大男孩說,小時候父母吵架,他一直都是隐忍着;

再後來,父母吵的時候,他會朝他們怒吼;

而現在,他覺得自己的暴脾氣已經不受控制了,看着有不順心的事就忍不住想要發洩出來。

2.對人生充滿悲觀

不少人都表示,由于家庭的影響,導緻自己長大後成了一個十足的悲觀主義者。有人說,同樣一件事情,别人看到的也許都是積極、正能量的那一面,而自己卻總能發現很多負面的東西。

3.不自信

容易和夫妻發生争吵的父母,大多數對待自己的孩子也缺少寬容和耐心,孩子很容易成為父母的出氣筒,謾罵、打擊時常會有,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一點點被無情摧毀。

4.親情淡漠

很多人都曾說到,當父母吵架的時候,每一分鐘都是煎熬,恨不得能夠立馬逃脫這個家,離家出走的念頭不少人都有過。

因為感受不到家的溫暖與和睦,是以對待親情也顯得異常的淡漠,很難做到在父母面前撒嬌、任性,甚至成年後很長時間都不願意回家。

還有人曾表示,自己對父母的恨甚至多過了愛。

5.社交恐懼

從小常經曆父母吵架的孩子,長大後都或多或少有社交恐懼。不喜和陌生人來往,也不善于和同學朋友深交,心理防線太深導緻很難向人敞開心扉。也許有些人外表看似樂觀外向,在一堆人中也能侃侃而談,可真正能夠走入他内心的朋友寥寥無幾。

6.影響戀愛觀與擇偶

父母吵架帶給孩子的心理傷害往往能夠延續到他成年以後,由于經常目睹父母間的夫妻相處方式,使得他們開始不相信愛情或者很難對異性産生信任。

有人表示,不願意談戀愛也不想成家,因為沒覺得結婚有多幸福,也不知道該如何和夫妻相處。

7.缺乏安全感

爸爸媽媽經常吵吵鬧鬧,甚至大喊大叫大打出手,這是每一個孩子都害怕發生的事情。孩子對父母的愛患得患失,也時刻要擔心父母是不是會随時分開,或者不要自己了。

而且由于年紀小,很多孩子都認為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無形中加重了心理負擔。由于長期被恐懼、不安和緊張折磨,孩子的安全感嚴重缺乏。

8.不會正确表達情緒

很多人都提到過一點:不會生氣,也不會吵架。這個“不會”有兩重意思,一是不會去和人計較,二是不懂得如何去表達。

有人說,從不敢朝人發脾氣,即使人家玩笑開的有點重,自己内心明明很生氣,可就是不敢表達出來,因為不敢和人有沖突,害怕吵架的緊張氣氛,更害怕互相傷害。

父母争吵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可是生活中有很多瑣事, 夫妻之間難免會發生争吵,每次争吵都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嗎?怎麼做才能減少傷害,甚至能對孩子的成長有點幫助呢?

學會正确的吵架

我們有時候特别害怕吵架,怕給孩子帶來壞影響。但是情緒來了有時候也控制不住,吵完了又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懊悔中... ...其實,大人之間的吵架,對孩子的影響可能并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壞。

江西衛視曾經做過關于“爸媽吵架你是什麼感受”的調查,裡面有一個小男孩是這樣說的:“我覺得很好玩。因為他們吵架是一種情緒的發洩,我覺得他們吵完了之後,感情會越來越深刻。”

你看,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并不是所有的父母吵架都會傷害孩子。

研究了近30年的家庭沖突課題,和同僚發表了超過百篇的有關父母争吵、溝通沖突的心理學文章的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家馬克•卡明斯認為:有很多的家庭争吵和沖突并不會傷害到孩子,反而,孩子們會在父母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受益。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吵架模式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

•雖然有争吵,有意見不合,但态度是積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争吵是有限度的,不會發展成街坊鄰裡都隔牆知曉的程度;

•不會将對方的意見全盤否定,争吵的過程中,對另一半有支援和妥協的行為反而是有益于家庭關系、問題解決的。如果僅僅抱着吵赢架的目的那可就得不償失,最後架吵赢了,卻輸了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

經曆這樣的吵架模式,孩子可以更好的發展社交技能和自尊,擁有更高的安全感,同時與父母建立更好的關系,在學校表現更好,心理問題更少。

是以,如果你能“正确吵架”,那就不用太是以緊張了。

沖突的藝術

1.吵架就是吵架

在嬰幼兒0-5歲這個年齡,夫妻的沖突最好要避開孩子。

因為這時候的争吵,寶寶們更多地隻會感受到父母某種強烈的情緒,并感到恐懼,這些早年的情緒印記,常常會成為不安全感的來源。

他們的認知功能還未發展到一定程度,即使事後和寶寶們解釋,争吵帶來的沖擊,也不容易被安撫。

而在5歲之後的年紀,父母在某件事的觀點、生活的瑣事或是家庭内部分工等情況,産生的沖突,是可以讓孩子看到的。

讓他們能夠完整的體驗到,從沖突發生到解決的整個過程。

可以先去看到,孩子在見到父母吵架時的情緒,并嘗試鼓勵孩子表達,也告訴他們,之前的沖突是爸爸媽媽自己的原因,現在已經解決,并且告知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讓整個争吵可以畫上完滿的“句号”。

2.解除綁定

當在孩子面前,發現對方開始對自己進行人格上的侮辱時,要立刻停止溝通,并說明原因。

這也是象征性地幫助子女建立邊界,當他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這些早年的印象,可以保護其不會再次受到傷害。

有時候父母發現自己在發生沖突時,需要和孩子進行綁定,需要覺察到這一方面是和對方在那個時刻斷了連接配接,需要另外的關系來安撫。

也可能想企圖建立某種聯盟,可以在沖突中獲勝,并證明自己的正确性。

或是潛意識擔心對方和孩子的連接配接更緊密。

無論是哪種情況,父母都需要知道,此時孩子不再是孩子,他們需要變成另外的角色,去完成某種任務,這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發展。

部分家庭,在沖突後,完全放棄了和對方的溝通,轉向和孩子的連接配接,不是把另一個人排除在外,就是雙方互相争奪孩子的注意力,并且互相給自己的子女灌輸對方的錯誤和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深度的個人成長之外,如果有什麼可以迅速使用的方法,那就是覺察本人的相關狀态,把孩子放到原本的位置上去,讓夫妻二人的沖突,在彼此之間進行。

父母吵架,受傷最大的卻是孩子(特别家教923期)

3.回到秩序

在親密關系中,有很多需求是非常原始和“幼稚”的,當這些需求受挫,個體往往也會做出很多“幼稚”的反應。

有的成人會直接坐到地上像孩童般大哭。後天的教育可能會阻止相關的畫面,但還是可以從語氣、感覺和行為中,嗅到這樣的資訊。

比如,有位中學生在網上求助,就說父母吵架起來就像小孩子一樣,不聽勸,詢問應該怎麼辦。

這就是父母的功能在吵架的時候失效了,或者是某一方的的功能一直沒有線上。

相關類型的沖突,最好先要避開孩子,花些時間,等待雙方都恢複到恰當的狀态。

當然,在實際的生活中,争吵其實已經是平時積累的結果,孩子難免卷入其中,暫時的回避,是為了兩人在不被打擾的環境下,能夠展示出平時被壓抑的部分。

另外,關于離婚、重大的财務問題,最好不是用争吵的方式,讓孩子知道。

父母吵架,受傷最大的卻是孩子(特别家教923期)

家,

是孩子們感受愛,

學會愛的地方。

請給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吧!

來源:首都教育 本文部分素材綜合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央視網、 525心理網、 果殼童學館等

圖檔來源:攝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