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玉玲: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作者:趣事聽聞
王玉玲: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化的、瑣碎的教育,沒什麼大的是是非非 ,全是點點滴滴的連綴 。

梁山縣家庭教育微課堂進萬家,每周四晚8點公益微課堂進行中(2024年3月28日,第320期),本期公益微課堂我們邀請到王玉玲老師給我們分享:《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課 程 内 容

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王玉玲:

梁山縣第三實驗國小進階教師

多年從事家庭教育工作

山東省家庭教育宣講團專家成員

各位家長,大家好!首先對您能準時參加本次課程表示衷心的感謝!今天我們探讨交流的話題就是:讓孩子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我希望這節課我們之間能暢所欲言,共同探讨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方法。

下面,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博士的故事

有一位博士,學問做得很好,畢業成績優異,畢業後到處求職,卻找不到工作。怎麼回事呢?原來,他的檔案記錄表明,他曾經逃避公共汽車票被抓三次。在新加坡,拿着飛機票卻不能登上飛機。有資料顯示他借閱的圖書還沒有歸還圖書館。了解到這些情況,用人機關就誰也不願錄用他了。過去的不誠實居然會給自己帶來這麼大的麻煩,這是他萬萬沒想到的。

(博士個人資料:1、學習成績優異;2、學問做得很好;3、誠信記錄:他曾經逃避公共汽車票被抓三次。在新加坡,拿着飛機票卻不能登上飛機。有資料顯示他借閱的圖書還沒有歸還圖書館。)

你們想一想,他應聘的那些用人機關會不會錄用他呢?(不會)

這個故事的結果就跟你們預測的一樣,那些用人機關都沒有錄用他,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曾經逃避公共汽車票被抓三次。有資料顯示他借閱的圖書還沒有歸還圖書館。使他失去了工作機會。這個博士除了失去工作,還失去了什麼?(誠信)是的,他失去了誠信。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大家:誠信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人一旦失去了誠信,就像那位博士一樣,即使有着聰明的頭腦、出衆的能力,也不會被社會所認可,更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是以,做人首先做到誠信。是以說(課件出示):誠信是金

王玉玲: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再觀看《狼來了》的視訊。看完這段視訊,各位家長又有什麼感受?(談感受)

小結:作為誠信的啟蒙教育,“狼來了”的故事廣泛在社會上流傳。故事給我們的警示是:一個人如果不誠實,就會有麻煩。“撒謊”的害處不僅使放羊的孩子失去了人們的信任,損失了羊群,更重要的是損害了他自己的“人格”。是以我們要教育孩子從小就要做誠實守信的人,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日久天長,必有所成。

誠實--即忠誠老實,就是忠于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隐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别人。

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信守承諾,忠實于自己承擔的義務,答應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

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華夏文明長河中,誠信精神日積月累,演繹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講誠信的人受人尊重、愛戴、信任。

課件PPT: 誠實是獲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礎永遠是誠實

過渡:那麼,現在孩子們的誠信狀況又如何呢?請家長朋友一起來看課前我做過關于誠信方面的調查:(出示課件PPT)

家庭調查:誠信的孩子占 78.7%,不誠信的孩子占 21.3%。

學校不記名借書誠信測試:按時誠信歸還的占25.8%,在老師的提醒下,最終書本歸還的占70.7%,還有4.5%的學生最終沒有歸還。

小結: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誠信問題的确需要提高。誠信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通行證,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人與人之間隻有誠信相待,才能在生活中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快樂。可見誠信是非常重要的。

(一)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國,誠實、守信一向是我們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品格。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成為中華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誠信是一種美德,從古到今,大陸有許許多多關于誠信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國王要選擇繼承人,于是他發給每個孩子一粒花種,約好誰能種出最美麗的花就将被選為未來的國王。當評選時間到來時,絕大多數孩子都端着美麗的鮮花前來參選,隻有一個叫楊平的孩子端着空無一物的花盆前來,最後他卻被選中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孩子們得到的花種都已經被蒸過,根本不會發芽。這次國王測試的目的不是為了發現最好的花匠,而是想要看誰是最誠實的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大程度的誠實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王玉玲: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誠信是可貴的,是一種美德,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範,是指人的思想與行動應當一緻,誠實無欺,言而有信,表裡如一,說到做到。誠是誠實,誠心誠意;信是信用,遵守諾言。“言必信、行必果”、“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正心誠意”、“人無信而不立”,這些儒家經典、悠悠古訓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也是我們人類必不可少的。

(二)“誠實守信”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

中國是一個以信為本的國家,明代知識淵博的宋濂,自小好學,卻因為家裡貧困,隻得借書自學,為了能保留好書,又不誤書期,哪怕時值隆冬他也會連夜抄記。為了遵守與老師的約定,即使是鵝毛大雪,他也會奔走上路去還書,隻因為信是處事之本。關于誠信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相信各位家長和同學在許多書上也看到不少。

一位經濟界的知名人士曾經這樣說過:“我在幼稚園裡學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識,學會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學會了借東西一定要還,學會了把自己擁有的分享給他人,學會了真誠以對,學會了誠信。”

一個人隻有誠信做人,誠信地對待學習,工作,家人,和社會公衆,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提升自我,進而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一個社會隻有誠信待事,在這個飛速變化發展的時代,才可以腳踏實地的穩步建設,才可以實作現代化的文明。對于我們來說,講誠信就是要履行自己的諾言,兌現對同伴的承諾;對于孩子來說,承諾要做一個“勤奮好學,不讓父母操心的好孩子,”那就要積極進取,從點滴做起;答應同伴要幫助他們解決疑難,那你就要不厭其煩,盡心盡力……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表裡如一,真誠守信。

(三)誠信與人生快樂和成功相伴。《中彩那天》

有個故事,說一位貧寒的母親把代人購獎券中獎獲得的汽車交給原主,孩子反對。母親說,這是我們全家唯一值錢的東西---“誠信”,愛它吧,就像愛你的生命!它會給你帶來無盡的财富。我想,她的話真是太精辟了,世上還有什麼東西比誠信更可貴呢?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宋師傅夫婦是一對職工,由于吃了沒有文化的虧,兩口子對其獨生子小剛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但開學兩個多月後,宋師傅發現兒子很少寫作業了。放學回家後,把書包一扔就心不在焉地看電視,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晚上還經常說夢話、做噩夢。問他為什麼不寫作業,他說:“學校減負了’老師沒留”。宋師傅聽孩子說得有點道理,也就沒往心裡去。直到有一天被班主任叫到學校,問他為什麼撕孩子的作業,他才明白孩子一個多月了,一次作業也沒交,一開始老師問他為什麼不交作業,他說:‘我寫好了,忘記帶了。”老師囑咐他下次帶來,他口頭答應得挺好,但總是不帶來。這次老師讓他回家去取,他一節課後才回來,說:“作業寫得不好,被爸爸給撕了。”聽到這兒,宋師傅才明白近來孩子一直在兩邊撒謊,對家長說老師沒留作業,對老師說忘在家裡了。經過這件事,宋師傅這才明白孩子撒謊、心神不安、說夢話、做噩夢的原因,宋師傅表示以後;會多和老師們溝通,認識到了教育孩子好好學習要從教育孩子誠實開始。

案例分析

從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小剛撒謊是為了得到一些好處---避免挨罰,但撒謊也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他撒謊後的心神不安、說夢話、做噩夢正是因為良心受到了譴責。是以說,誠實是快樂的前提。無論是從做人的角度,還是從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都應從小教育孩子誠實守信。但要塑造孩子誠實的品質,比訓練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更難,它需要家長與孩子及周邊人群的不懈努力。

王玉玲: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綜合以上,歸納孩子不誠實的原因大緻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避免受懲罰

避免受罰是人的本性,由案例可以看出,小剛為了避免自己受懲罰,他隻好采取說謊的辦法來保護自己。而這種謊言暫時沒有被戳穿,作業沒有完成也沒有受到教師和家長的處罰,自然就助長了這種行為。

二、獲得不正當利益

孩子說謊有時是為了獲得不正當利益,如小剛的說謊當時可能隻是想看電視。而作業完不成家長又不允許,由于這個要求從正常管道得不到滿足,他就隻好采用這種欺騙的方法。這就像孩子想吃好東西裝病或謊稱自己身體不舒服一樣,這時孩子一開始并非是有意欺騙,但他這種言行由于得到了成人的同情或諒解,以後就有可能變成故意的欺騙行為。

三、獲得他人賞識。

有時孩子撒謊是為了得到家長的歡心或小朋友的賞識。特别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往往把家長是否高興當作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标準。為了不讓爸爸媽媽生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情,像小剛這種不交作業的行為,由于沒有被家長和老師及時發現,再加上被其他小朋友羨慕,他就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覺得自己成了“英雄”,這種行為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強化。

四、模仿成人受他人影響。

年齡小的孩子辨識能力和自我判斷能力較差,但卻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成人有時出于善意也會說一些違心的話或做出一些不誠實的舉動。如吃飯時間遇到别人請自己一起吃飯而又不想去時,就随口而出:“謝謝,我剛吃過了”;家長對孩子承諾的事情,最後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兌現,孩子的期望一次次落空,這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後果,給他們埋下不誠實的種子。

小測驗:

測試孩子的誠實度,如果孩子有這類行為,答“是”,記一分;如果孩子沒有這類行為,答“否”,記0分。

1.有時買了新玩具,卻向家長說是向同學借的,自己玩兩天;

2.“拿”了同學的玩具,說是自己路上撿的;

3.以買文具的名義要錢買零食吃;

4.自己拿錢買零食吃;

5.考試成績差時塗改試卷成績;

6.模仿家長筆迹在作業本上簽字;

7.有時放學路上貪玩回家晚了,說幫同學做值日或找其他理由;

8.不想上學了,說自己頭疼或身體不舒服;

9.不想做作業說老師沒有布置或忘記作業了;10.沒有完成作業,對老師說忘在家裡了;

11.學校開家長會,他沒有告訴你老師要求你去參加;

12.打碎了瓷器或易碎品,說是别的人或說不知道怎麼回事;13.因自己磨蹭而上學遲到,卻告訴老師路上堵車了;14.考試時偷看同學答案或有其他舞弊行為;

15.自己想玩時就說作業多做作業累了,開始磨蹭不願意寫。

如果得分較低,說明孩子比較誠實,需要繼續保持。如果得分較高,說明孩子不太誠實,盡管這時還很難上升到道德品質的高度,但如果家長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對孩子進行行為矯正,抱有一種“樹大自然直”的錯誤觀念,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和品德的健康發展。

現在家長朋友們最關心的問題應該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還孩子一片誠信的天空?其實我們的孩子,也有很多是誠信的孩子。這與家長的悉心教育是分不開的,今天借此相聚的機會,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家長朋友們成功的育兒經驗。

方法一:言傳身教,做誠實守信的好榜樣

王玉玲: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在大陸古代,一頭豬對一家人來說是非常昂貴的财富,而曾子卻為了妻子一句不經意的承諾,盡殺掉了一頭豬,這究竟是為了什麼?(誠信)在大陸古代,有個叫曾子的人(課件出示:圖檔和文字)

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5年),曾氏,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山東省平邑縣魏莊鄉南武城人,明成化初年傳為嘉祥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過曾參傳給嫡孫子思,再傳給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曾子參與編制《論語》,著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在儒學發展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課件出示)

曾子殺豬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大陸廣為流傳,咱們來聽一聽他的故事。。

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着要跟去。曾妻戲哄兒子說:“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裡等着,媽媽回來殺豬炒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就不随母親去了。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隻見曾參拿着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準備殺豬呢!曾參的妻子一見慌了,趕快制止曾參說:“我剛才同孩子說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殺豬呀!你看你怎麼當真了?”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孩子小,什麼都不懂,隻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訓。今天你要是這樣欺騙孩子,就等于教他說假話和欺騙别人。再說,今天你要這樣欺騙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後你再講什麼話,他就不會相信了,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更難了。你說這豬該不該殺呀?”

曾妻聽了丈夫的一席話,後悔自己不該和孩子開那個玩笑,更不該欺騙孩子。既然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肉,就要說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動手殺豬,為孩子燒了一鍋香噴噴的豬肉。兒子一邊吃肉,一邊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簡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幹什麼?孩子說,這是我從朋友那裡借來的書簡,說好了,今天要還得,再晚也要還給人家,不能言而無信啊!曾子笑着把兒子送出了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必須率先垂範。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求孩子誠實守信,我們自己就必須誠實守信,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期待在孩子身上播撒的誠信的種子綻放出燦爛的光彩。

曾子殺豬的啟示: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于言教。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方法二:機智處理孩子的問題

如果發現孩子有撒謊等不誠實的問題,家長要認真分析問題産生的真正原因。如果孩子用買文具剩下的錢買了一根雪糕,回家後并沒有說出實情,卻說:“售貨員阿姨沒有給我找錢。”當家長識破孩子這種撒謊騙錢花的行為時,要啟發孩子好好想一想,看看是不是買了其他東西自己卻忘了,家長的這種暗示會使孩子很快講出實情,而當孩子很羞愧地坦白自己的行為,并表示今後不再那樣做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這才是誠實的表現,使孩子逐漸學會自律,不至于使他采取欺騙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過後又為逃避可能遭到的懲罰而繼續撒謊。是以,家長應了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提出要求,督促孩子使孩子自覺養成誠實、正直的行為習慣,對于經常說謊的孩子,家長應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說謊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因為這種人得不到大家的信任,而且會被人瞧不起,同時要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幫助孩子,使孩子逐漸養成誠實正直的行為習慣。

王玉玲: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方法三:适當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願望

對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所必要的一些玩具、文具或圖書,如果家庭條件許可,應該給予适當滿足。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合理要求和正常需要家長能給予與滿足時,他就不會因羨慕偷拿别人的東西而不告訴家長了。但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一些不正當要求必須堅決拒絕,否則有可能助長孩子永無止境的“物欲”。

方法四:制定規則,嚴格要求、及時糾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形成誠實的品質需要家長的嚴格訓練,為此可以制定必要的生活規範,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帶回家、沒有别人的同意不能随便動别人的物品、不說謊、犯了錯誤勇于承認、答應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好等。規則一旦制定就要嚴格對照執行,不能形同虛設、朝令夕改。對于違反規則的言行,特别是針對“第一次”出現的問題,必須給予适當懲罰。

此外,還要掌握兩條處事原則。(課件出示)

(一)認真履行對孩子的許諾

父母如果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時時都能信守自己的承諾,不但會建立教育孩子的威信,更是把“守信”這個良好的品質傳承給孩子。

父母要謹慎對孩子許諾,不打算去做的事情,就不要容許;自己不确定是否能夠履行的事情,也不要滿口容許;一些為期尚遠的方案,更不要說的振振有詞,誰也不能保證中間會有什麼變化。古語講:“事非宜,勿輕若,苟輕諾,進退錯。”

隻要父母容許孩子的事情,就要如約完成,才會獲得孩子最大程度的信任和敬佩。

(二)不以“哄騙”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時,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或為了讓孩子達到某種要求,就哄騙孩子,比方:“如果你要是聽媽媽話,媽媽周末帶你去公園。”孩子的确一時安靜下來,可是,如果到了周末母親并沒有兌現諾言,孩子一定會大鬧不止。

其實,這種交換條件式的教育,本身就會使孩子形成“沒有條件,我就不聽話”的錯誤認識。但是,與其父母給孩子開空頭支票,不如把自己原本的“哄騙”去落實。前面講的"曾子殺豬"就是這樣的故事。

是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自己的言語,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更不要用哄騙的方式使孩子聽話。雖然能換來孩子暫時的平靜,但是孩子卻認為:随便承諾沒什麼大不了的,說到做不到是很正常的。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學會用哄騙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是這樣,父母就得不償失了。

總結:

培養孩子誠信品德的政策有很多,我想在座的家長朋友也一定能在實踐中很好地運用這些方法,并不斷摸索出更多的好方法,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讓我們共同努力。

現在,我想送給大家一首《誠信之歌》(村裡的孩兒),在歌聲中,讓我們一起去感悟那些經典的誠信格言。(課件出示)

我們再回頭看“誠實守信”這四個字(課件出示),每個字的上面都有一點,這是不是一種提醒呢?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在誠實守信這方面多用心做一點的話,生活,不就會變的更好嗎?

那麼,就讓我們把“誠實守信”作為品德之首,來共同遵守和發揚光大吧!

王玉玲: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守信

附:

誠實守信的内涵:

誠實就是一個人言行跟内心思想一緻,光明磊落,言語真切,表裡如一,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不欺詐他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守信就是遵守自己所做出的承諾,講信用,重信用,信守諾言,保守秘密,注重做事的品質和信譽。

宋慶齡信守諾言的故事

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被公認為20世紀的偉大女性。有一次她要去看望幼稚園的孩子,幼稚園的小朋友聽了都很高興,都等着宋奶奶到來。突然,原來晴朗的天空突然刮起了大風,霎時間,飛沙走石,路上的行人都睜不開眼,大家議論,宋奶奶可能不會來。正在這個時候,宋奶奶不顧漫天風沙,滿臉笑容地走下汽車,來到孩子們中間,一位老師感動地說:"天氣不好,您就改天再來吧!"宋奶奶說:"不,我不能失信,應當遵守諾言。"

E N D

學完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感想嗎?

如果您覺得有用,歡迎轉發,讓更多的朋友因為您而受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