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孩子氣哭,影響孩子安全感,也損傷媽媽的權威,變得更加容易被孩子拿捏、試探、挑戰底線。
她不想欺負媽媽的。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為讓媽媽開心。
但這是需要我們強化出來的。
當孩子出現一個正向行為,比如偶爾一次很配合刷牙,
媽媽及時強化——
哇寶貝,今天媽媽才說一次,你就馬上來刷牙了
你真是媽媽的貼心小寶貝
媽媽感覺你越來越會照顧自己了
媽媽好開心
孩子會發現,這樣做媽媽就會很開心
那她以後就會增加正向行為的頻次
相反,你總是哭,孩子就會增加負向行為的頻次
她想試探——
這次我磨蹭多久媽媽才會哭呢?
她對你不穩定的情緒反應很不安
如果無論她如何試探,你都溫和堅定
她會發現——
這招無效,媽媽不會哭的,媽媽一直這麼溫和、微笑
她就不再試探了。
是以,孩子的行為,都是媽媽自己的不同反應“塑造”出來的。
一味怪孩子不聽話,不能解決你的疲憊與焦慮
需要從根本上,調整自己回應孩子的方式,在每一個細微之處。
哭還有一個負面影響。
越哭媽媽自己也會越無助,感覺自己很可憐。
無人支援也就算了,連個兩歲的孩子也欺負自己。
這會讓你沒有信心,也沒有掌控感。
這些挫敗體驗都會轉化為你更深、更久的焦慮、憤怒,釋放在孩子身上,形成你與孩子關系的惡性循環。
需要從“認知”走向“行動”
焦慮最害怕什麼?
行動!
拒絕不會傷害孩子,敷衍、冷漠、煩躁、厭棄會。
如果隻有期待,必然落空
因為我們和任何人的關系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每天高高興興。
總有沖突,總有不快。
重要的是,我有沒有盡力尋找讓我們彼此都更加快樂的方法,減少不快的比重,增加快樂的比重。
孩子沒有這樣的能力
他們也會嘗試,但多數會以媽媽更加憤怒而告終
但我們有,我們也必須有。
因為我們是成年人,是孩子成長的引領者。
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創造快樂的能力,孩子又能從哪裡習得呢?
一定要照顧好自己[愛心]
不要陷入自憐和自我感動[可憐]
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和孩子,才厲害
若是灰頭土臉,不光自己不喜歡自己,家人、别人也不會認為你是帶孩子辛苦的,隻會覺得咱們“沒有能力”。
我們要讓家人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小仙女[跳跳]
整個家庭的氛圍,也會因為你的活力而變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