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媽媽說,孩子其實也是想學習的,也知道自己該努力了,并不想放棄學習,但是,真到學習的時候,就學習不進去了。
家長很着急,不知道怎麼才能幫助孩子?
在媽心理學習的一位家長,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經曆這樣的困擾。
這位家長的孩子很聰明,這一點在數學上展現的尤為突出,經常是别人看很多遍都不知道如何解的題,他稍微琢磨一下就解開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她一直認為孩子肯定能考上一個很好的高中。
但是在這樣的期望下,孩子卻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不但作業拖拉、上課也經常開小差。
這讓她一度感到非常焦慮、沮喪。
吵也吵過,罵也罵過,但孩子的學習始終呈現出懶散低效的狀态。
孩子有時候也很委屈,也說自己也想學,但就是靜不下心來,總是無法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在媽心理成長學院學習的媽媽們都知道,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再來說怎麼辦。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人類大腦的結構。
人類的大腦分為三重腦:
最先發育、最早進化出來的是爬蟲腦,又稱原始腦或腦幹,是大腦最小的部位。
原始腦的作用是維持人體的基本生存功能,在我們大腦的最裡層,它掌控着我們類似本能的反應。
人類的爬蟲腦,和所有爬蟲類的大腦,在本質上并沒有差別,是不受意志控制的。
它沖動,反應快,主要功能是生存,在危險情況下的自我防衛,如心跳、呼吸、打架、逃命、喂食和繁殖等功能,而不包含感情。
比如:過馬路時本能地躲閃車輛,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等等;
第二層是哺乳腦,又叫情緒腦或感性腦。
這一重腦在第二層,“感性腦”是情緒和自主神經系統的掌控中樞,主要掌管情緒,喜怒哀樂、感性記憶(以情感主導的記憶)與注意力,控制人們的正向(回饋性)和負向(懲罰性)行為。
情感腦有學習和記憶的功能,這就是動物的生存能力比較強的原因。
比如:吃某種食物緻病了,就會學習經驗,并儲存起來,避免下次中毒。
通過情緒感受來做出判斷和産生行為,比如:小狗看見骨頭,就會不顧一切的去搶。
當我們陷入狂烈的欲望、情感、愛慕、警惕、憂郁時,“情感腦”正發揮作用。
第三層是理性腦,大腦最外面皮層,占大腦80%的重量,這是我們人類和其他動物最重要的差別。
主管語言說話、文字寫作、計劃推理、學習适應、抽象思考等理性思考的功能,讓人類有分析問題的能力。
人類的大腦就是從裡到外這樣發育的,理性腦從3歲才開始發育,一直到20歲左右才發育完全。
人在輕松愉悅的時候,理性腦開始工作,人在恐懼壓力狀态下,原始腦和情緒腦就開始工作。
是以,如果人總是處于緊張的狀态下,原始腦和情緒腦就會處于過度興奮狀态,理性腦不夠活躍,發育就不會好。
了解了大腦的結構之後,我們再來看,如果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父母管得比較嚴比較多,比如: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們在旁邊盯着,寫錯一個字就訓一頓;
考試成績不好了,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們的嘲諷,回來後咱們家長又接着說教甚至打罵一頓。
當孩子一提到學習就産生恐懼,大腦總是處于一種焦慮狀态和緊急狀态中,在這種狀态下,孩子就會總是處于緊張狀态中。
此時,孩子情緒腦和原始腦開始工作,情緒腦雖然也有學習和記憶功能,但是不具備分析功能。
國小學習時,更多需要的是記憶功能,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不高,是以,很多家長管孩子管得很嚴,孩子國小時學習成績還不錯。
但是到了高年級或者中學,不僅需要記憶,更多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綜合判斷的能力。
孩子雖然想學習,但是由于長期處于緊張狀态中,和學習産生了不好的情感連結,一學習,原始腦和情緒腦就開始工作,人就進入一種壓力和焦慮狀态中,理性腦不能工作,自然就學習不進去了。
孩子學習不進去,就會産生着急,自責、内疚等負面情緒,又怕受到父母老師的批評和責罰,孩子就更加焦慮,大腦完全處于原始腦工作狀态,從功能上就失去了學習的功能。
看不進書、思考不了題目的要求,大腦處于停滞狀态。
那該怎麼改善呢?
首先要讓孩子輕松下來。
家長可能說了,馬上就要考試了,馬上就要中考了,聯考了,時間不等人,如果不給他施加壓力,成績肯定考不好。
可是,施加壓力的結果隻能讓孩子壓力更大,更加焦慮。
是以,我們的唠叨、我們的督促,非但幫助不到孩子,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當壓力到達一定程度,讓孩子極度緊張恐懼時,他的理性腦就會完全失控,原始腦的生存保護本能起作來,就會和父母對抗、或者逃避壓力。
加上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本來就不穩定,有些孩子在沖動下就會做出自殘、自殺這樣的極端行為。
孩子的成長是一生的,不是一次考試就能決定的。
人的發展和成長需要理性腦更多地發揮作用,父母想要真正的幫助孩子,就要讓孩子更多的在理性腦狀态學習和生活,也就是讓孩子多處在輕松愉悅的狀态下。
學校的學習壓力大,競争激烈是我們無法改變也無法避免的,但是在家庭裡,父母要給孩子減壓,讓孩子把在外面産生的負面情緒釋放出去,孩子的理性腦才能有更多時間工作,孩子的學習狀态才會越來越好,他的智力水準也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我們很多父母都說,孩子其實挺陪聰明的,就是不學。
孩子不是不想學,是學習不下去,他的智力和聰明發揮不出來。
對于普通人來說,人和人之間的競争,并不是智力水準的競争,而是智力水準能否正常發揮的競争,而智力水準能否正常發揮,父母是起決定作用的。
這要求父母自己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人格,在孩子感到壓力、焦慮時,成為孩子的定海神針,真正的幫助孩子。
這絕不是以給孩子報多少班,天天督促唠叨孩子這種方式,而是讓自己學習和成長,成為一個内心強大、人格穩定的父母。
媽心理開通了默薇老師的視訊号
趕緊關注起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