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做醫生的人,至少有兩句話一定要牢記在心:
一句是: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醫生治不了的病。
另一句是:相信每個病人都有自身康複的内在潛力。
在心理治療中,人本主義學家羅傑斯認為,每個人的心理内部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潛力,心理治療不過是促進該潛力的自我實作。
治療師隻要提供一個有利于來訪者成長的治療關系和情境,來訪者借助這樣的治療關系和情境,就可以逐漸地恢複自身的心理健康了。
是以,羅傑斯會堅持認為:對于治愈心理疾病來說,良好的治療關系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
摘自一位精神醫學博士文章,因為很專業,是以仔仔細細讀了很多遍,一小段一小段消化。
作為心理疾病家長來說,心理咨詢費非常昂貴,而且我們對心理咨詢師是否有心力和能力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和情境,也并無發言權。
那麼,我們家長隻能力所能及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有一位心理咨詢師鼓勵家長為孩子的專屬心理咨詢師。因為就算專業心理咨詢師,一周一次五十分鐘咨詢,也無法滿足孩子二十四小時,随時出現的心理需求。
是以,家長去學習成長改變,調整認知,提升自我,保持情緒穩定,當好定海神針,十分必要。
當然,做為非專業人士,肩負養家糊口重責的家長,不可能快速成長為真正的心理咨詢師。但能保持情緒穩定,不被孩子帶偏,能最大容量承載孩子情緒,提供好的引領。這一定是康複的必經之路,沒有其他捷徑可走。
在沒找到更好的應對方法之前,家長微笑閉嘴放手,活好自己,無條件愛孩子,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無條件的愛,并非溺愛,意味着平等、尊重、了解、接納,意味着慈悲、共情、感同身受。
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才能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先有好的關系,才有好的引領。
讓孩子喜歡你,願意和你呆在一起,願意長大後成為你的樣子,這其實是家長努力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