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淩晨一點,四歲多的黃小桃還沒有睡。媽媽就坐在她對面,臉色很不好,情緒瀕臨崩潰。

讓這母女倆熬夜的,是一個背誦作業。

黃小桃怎麼也背不下來,自稱是“完美主義者”的媽媽就一遍遍讓她背,至于背了多少遍,黃小桃和媽媽都不記得了。

讓一個4歲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背作業直到淩晨一點,這本身就是一件恐怖的事兒了。而更恐怖的,是媽媽情緒崩潰後的舉動:

“沒有辦法,我就抽自己!”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黃小桃背錯一次,媽媽就扇自己一巴掌。

本來隻是要完成作業的黃小桃,此時像是坐上了火刑架。她驚恐極了,每次媽媽扇自己耳光時,好像她也被扇了一巴掌。

這個4歲的孩子,還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内心的恐懼、擔憂和内疚。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孩子身上猜測到,當一個孩子看到媽媽因為自己學習不好而自傷時,心裡有多難受。

前陣熱播劇《小舍得》裡米桃,是個讓人心疼的孩子。

小小年紀很懂事,看到父母為了高昂的教育訓練費發愁,懂事的她不上了,自己保證成績能趕上來。

喜歡的裙子不敢吱聲,隻能用“藍色,不耐髒”搪塞過去。

她不敢說出自己内心需求,大人看到米桃很懂事,紛紛讓孩子以她為榜樣。

其實米桃很自卑,留守兒童身份、從小沒見識廣闊世界,讓她在同學中很難敞開心扉。

自卑根源來源于父母,他們總在米桃面前說“爸媽為你花了多少錢,你得争氣”。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父母說的話讓米桃感到内疚,她背負着不屬于自己年齡的壓力,努力學習,出人頭地。不敢發脾氣,不敢任性,不敢說出内心的委屈。

這樣注定會出現問題,原著中米桃因壓力太大,患上抑郁症退了學。

父母采取内疚教育方式,想讓孩子有動力去學習,短期來看是有效果的。可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引發悲劇。

有位網友分享她朋友故事,她媽媽是全職主婦。每次朋友成績下降,媽媽就會說“我因為你,放棄工作,你還不考個好成績給我。”

她每天隻能拼命學習,成績不好時,把試卷藏起來不去告訴媽媽。

有次考試,媽媽知道她沒有告訴她成績時,大發雷霆,又拿自己為孩子犧牲說事。她撐不住心理壓力,自殺了。

朋友故事聽着讓人唏噓,父母内疚式教育,是一種情感綁架。

用愛去控制孩子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就像大人手中的“提線木偶”沒有自己思想,也不敢說出自己需求。

兒童教育部落客唐老師說:

“内疚式教育讓孩子自我很難成長,他不敢擁有自己想法和意志,而是隻要讨好與順從别人,在讨好與順從中獲得自己存在的空間、價值和意義。”

父母内疚式教育,讓孩子順從父母意志,打壓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孩子未來容易讨好别人,難以做自己,獲得幸福人生。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01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

先來看看什麼是内疚?

它是一個人真的做錯了事情,或者想象中做錯了事情,因為違背良心而對他人産生的一種慚愧、不安的心情,它是道德情緒中的一種。

為了不受到道德懲罰,消除内疚感,人們往往會積極努力地做出彌補,比如道歉、關心别人,或者滿足别人的願望等。

就像一個小孩子推倒了另一個小孩子,看到對方哇哇大哭,這個小孩就會覺得很内疚,進而安慰對方、把對方扶起來。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是以,有适當内疚感,就證明這個人有道德要求,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這個層面上,内疚可以和“自省”劃等号。反之,沒有内疚感或内疚感比較低的人,則更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曾經有一個研究顯示:低内疚感的人更容易撒謊或做出不誠實的行為,比如不買門票就進入電影院、公園等。而高内疚感的人,則更少撒謊或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在商務談判、做出決策時也會表現得更誠實。

試想,你身邊有這樣兩個人:

A、誠實友善,關注别人的感受

B、撒謊投機,隻考慮自己的感受

你會選擇和誰做朋友呢?

毫無疑問,一定是A更受歡迎。

是以,有高内疚感的人,也更容易交到朋友,融入集體,團隊合作和協作能力也更強,人生幸福度也更高。

一般情況下,很多父母認為讓一個孩子産生“内疚感”,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比如說爸媽掙錢不容易,讓孩子知道勤儉節約;

說爸媽為了孩子上學付出很多,讓孩子知道奮發向上;

說爸媽工作的辛酸,讓孩子知道感恩;

說爸媽生活的艱辛,讓孩子有同理心,體諒他人。

事實上,這些并沒有什麼錯,不管是勤儉、有上進心和責任心、感恩或體諒他人,都是美德,也是一個人順利進入社會、融入團體的必要條件。

那為什麼扇耳光的媽媽會激起這麼多人的反感呢?

因為她犯了一個過猶不及的錯誤:認為孩子越内疚,就越有道德感、有上進心。

但事實上,過度内疚弊大于利。

02

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紀錄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有一集叫《媽媽的遙控器》。片中那個媽媽得到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現實中,這樣的遙控器并不存在。但事實上,父母早已人人手握一個隐形的遙控器:

在孩子面前示弱,表示自己很受傷,讓孩子産生内疚感,進而讓孩子道歉、聽自己的話,做一個乖孩子。

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愧疚誘導(Guilt Inducement),指的是一方先表示出自己很受傷,誘發另一方産生愧疚感,促使其做出道歉、關心、彌補等行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沒有你,我和你爸早就離婚了”

“要不是因為你,我能這麼累?”

“因為你,我放棄了我喜歡的工作”

以上的話,相信你不難聽到。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更别提敏感的孩子了。那孩子心聲是怎麼想的呢?

他們會想“我很糟糕吧,是我讓媽媽變成這樣,我成了父母的絆腳石”。最後帶着負罪感去生活。

不可否認,每個父母都愛孩子,可總會用錯方式。這些話起不了正面作用,是一種有毒的愛。

我記得朋友說過一件事。有次,放假回家,爸爸說要帶她去吃肯德基。在學校很少吃到肉,她非常開心。

要吃美餐時,爸爸和她說“哎,你知道這頓飯花了我多少錢嗎?真不會替我着想啊。”朋友剛吃進嘴裡的肉,掉了出來。

她驚訝地看着爸爸,心想“是我哪裡做得不對嗎?為什麼我要點那麼多?”此時再也沒有心情去吃。本來一頓開心的飯,被爸爸的話攪得沒心情。

後來,每次看到肯德基,朋友都會想起爸爸說的話。别人請客吃飯,自己從不會主動點餐。他的生活多了很多小心翼翼。

朋友爸爸肯定也想讓孩子開開心心得吃好,可說出的話,讓朋友感到爸爸在自我犧牲,這給了朋友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給孩子帶來自卑和讨好型人格。

作家劉娜說:“中國式親子最大問題,是父母無法安放絕望無助的自己,打着‘還不是為了你,我才犧牲了自己’的名義,讓孩子在愧疚中一生過得擰巴又委屈。”

如果愛孩子,請不要再說為了孩子怎樣,每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父母為了自己去犧牲什麼。相反,孩子希望看到是活出自我的父母。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同樣是生活辛苦,《少年說》有位單親媽媽的做法堪稱典範。

來自農村的初三學生李楚豪,從小父母離異,媽媽一人在外面打工。

把她接到城市讀書後,媽媽更辛苦了,什麼工作都幹過,甚至一天幹幾份工作,但她從來不向兒子抱怨生活的辛苦。

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裡,心疼媽媽的她特意乘這次活動表白:

“媽媽,我求你多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求你多補補身子買幾件好的衣服,我會自己去買菜做飯,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我不會羨慕那些有錢的同學,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個特别愛我的媽媽。”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媽媽淚如雨下地回應:

雖然外人都覺得媽媽苦,但是隻要有你在,媽媽就不覺得苦。你要記住,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你應該有自己的人生,你應該猶如一隻小鳥,擁有屬于自己的湛藍天空。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聽了媽媽這番話才明白,能真正明白父母用心良苦的孩子,從來不是靠被動的内疚感,而是主動的共情,發自心底的心疼和體諒。

學習上亦是如此,長期的内驅力的形成,根本無法靠操控内疚感來幫孩子完成。

在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中,孩子在3~6歲這一階段,就已經能體會到内疚感了。

如果孩子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就會形成主動性。

反之,如果大人對這種主動探索給予負向回報,孩子的内疚感就會超過主動感。

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信心,使他們更傾向于生活在别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被内疚感操控的孩子容易變得自卑、敏感、自我攻擊,形成讨好型性格。

嚴重者甚至是以陷入抑郁,帶來自殺行為。

“内疚感”在心理學上的情緒能量等級表的負面情緒中,僅次于最負能量的“羞愧”。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大部分家長都低估了認為制造内疚感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育兒這條路,從來都沒有捷徑,辛苦是常态。

任何時候都别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一旦你想着靠套路去控制和綁架人心,就注定了親子關系會走向疏離。

對孩子來說,更是悲劇的開始。

愛、尊重、接納這些正向回報,才是滋養孩子茁壯成長的養分。

龍媽也曾無意識對龍哥說過這樣的話,後來看了心理教育方面的書,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後堅決努力改正。

因為我明白,哪怕無意識的語言,也極大可能對龍哥造成傷害。

況且任何人際關系都忌諱一邊付出一邊抱怨,越早改正越好。

03

破碎的自我,無從修複

為什麼平日裡那麼高傲的父母,願意這個時候示弱、展現傷口呢?

《情感勒索》的作者,心理咨詢醫師蘇珊·福沃德(SusanForward)這樣解釋:

“隻有赤裸裸地将痛處暴露在别人面前,情感勒索的手段才能奏效。”

讓一個孩子看到父母的傷口,就是最好的“愧疚誘導”。

就像那個扇耳光的媽媽,孩子怎麼也背不會,她沒有想過,孩子是不是因為壓力太大緊張才背不出來,或者時間太晚孩子太困了,亦或是孩子沒明白作業内容?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她隻是急于把自己情緒失控的責任轉移給孩子,于是用打耳光的方式,讓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受傷了,讓孩子産生内疚感,承擔本不屬于自己的責任。

是以,實際上那個孩子承擔了兩份内疚感:

背不了作業的内疚和讓媽媽受傷的内疚。

過度内疚之下,孩子一定會更努力,也更緊張,背書的效果反而不盡如人意,是以這個媽媽接連打了自己很多耳光。

更多細節,常爸并不清楚。但在那個場景下的黃小桃承受了多少壓力,卻是一目了然的。那個夜晚過後,背誦作業的任務完成了,但是過度内疚對黃小桃的折磨卻剛剛開始。

研究顯示,過度内疚會導緻強烈的自我攻擊,讓人陷入抑郁或應激心理障礙,過度讨好他人、自卑、敏感,很容易緊張等。

香港作家馬家輝,就提到過自己童年遭遇的一件小事:

年幼時,家裡條件一般,父親買回來一個芒果,家裡七口人分着吃了。年齡最小的馬家輝,分到了最小的一塊兒。

芒果太好吃了,馬家輝就偷偷攢着零用錢買了一個芒果。晚上,等家裡人全部睡去後就自己一個人吃。

沒想到,父親半夜裡起床發現了他偷吃的行為,他說這是自私的行為。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更沒想到的是,此後父親有事沒事就提起這件事,“有三千遍吧”。

從那以後,他就對吃這件事産生了一種深深的内疚感,以至于功成名就的他,依然是一名“食冷淡患者”。

盡管他已經買得起任何一種美食,但卻依舊覺得自己不配。

這個時候的“内疚”,等于“羞愧”,是一種讓孩子全面否定自我的有毒壓力。

既要讓孩子有内疚感,又不能讓孩子有過度的内疚感,父母到底該怎麼做?

04

就事論事,點到即可

說到這個問題,常爸想到的第一個詞語就是:

Constructive feedback,有建設性的回報。

讓孩子内疚的前提,是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讓孩子消除内疚的前提,是他們知道怎麼做能彌補錯誤,減少對他人的傷害。

這兩點,最終的指向就是“有建設性的回報”,一方面對孩子的表現做出正确回應,一方面給孩子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讓他們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确的。

這樣孩子才能主動檢討,承擔責任,也學會了怎麼疏解不良情緒。

是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浪費糧食、不知道感恩、傷害别人時,不要着急批判孩子自私自利、白眼狼,而是在開口之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要怎麼給他一個建設性的回報呢?”

這麼一個問題,就可以讓自己的思路從批判轉換到反思上。

其實,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還有一個更簡單卻也更不易的方法:你自己先成為那個更好的人。

言傳身教,永遠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視訊,一個成都的小男孩無意間看到了媽媽讀碩士時的英語筆記。

筆記内容詳實,字面整潔。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男孩看着看着就哭了,不是媽媽批判他“不好好學習”,而是男孩自己内疚地哭了。

因為那一刻,他才發現原來媽媽也要學習,而且媽媽學習那麼認真、那麼努力。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男孩哽咽着說:“對不起,媽媽,我沒有好好學習。”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沒有跳樓,沒有訴苦,也沒有扇耳光,這個媽媽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看到好好學習是什麼樣子。

其實,即便你不說,考不好、沒完成作業的孩子,自己已經很内疚了。因為人天生就有變得更好的自驅力。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展示過來人的經驗,給他們以引導就可以。

你的生氣、崩潰,不是因為孩子的成績和學業表現,更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你情緒控制失敗的産物。這個責任,應該是父母來背,不應該轉嫁到孩子身上。

最後,放上胡适寫給兒子的信,請各位父母時常拿出來誦讀以自省:

我并不是你的前傳,你也并不是我的續篇。

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并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

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隻要想想,你讓他感到内疚、選擇聽話的一切前提都是因為他愛你,就不忍心再給他加一點兒内疚了。

我們當然也都愛孩子,隻是有時會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時候用錯了方法,點個“在看”,給自己一個承諾:今天開始,努力不用内疚式教育來控制孩子。

05

如何才能不内疚式育兒

看網友評論,他分享到,媽媽和别人聊天,别人說“你看看,都是因為你,你媽才工作這麼累的”。

他媽媽當場反駁道:“沒有他,我一樣會拼命工作的。”

網友說,當時聽了媽媽的話,他感到媽媽在他心中形象高大了很多。

媽媽不“自我犧牲式付出”給了他成長養分,給他力量讓他去做自己。

那具體我們做,不讓孩子感到内疚感呢?

1、接納孩子不完美

前一陣北大丁教授吐槽孩子不如自己的視訊火了。他和妻子都是高知分子,可孩子很平庸,比自己差多了。

丁教授說:“孩子這樣怎麼辦呢,隻能接納。孩子大機率都會成為普通人。”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當我們接納孩子不完美和普通時,我們會少些焦慮。

接納孩子不完美,不是讓孩子放任自流。相反,我們要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孩子成績差,可是他情商高。孩子内向,可是他專注力強。讓我們以包容心态看待孩子,孩子更能在包容環境下,激發出自己潛能。

2、把期望放在自己身上,做孩子榜樣

父母與其給孩子内疚感覺,通過外力給孩子動力,不如激發出孩子内驅力,讓孩子自發去變好。

而做孩子榜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有位年輕人在鄭淵潔微網誌留言說:如何教育好自己孩子?

鄭淵潔現身說法,他說:“我從不會說你要好好努力,我總是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你都有孩子,然後我就努力給孩子看,把一窮二白的家變得富有。”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過度内疚,是操縱孩子的遙控器

做孩子榜樣,給孩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對孩子發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育兒專家尹建莉曾說:“兒童無小事,所有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大事。”

這就要求父母多去學習科學育兒知識,去了解孩子,隻有讀懂孩子後,你才不會盲目走向和父母的道路,你才不會想對孩子發脾氣就發脾氣。

點個在看,讓我們多學習,不去說讓孩子感到内疚的話,給孩子健康成長環境。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對此,您怎麼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