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凌晨一点,四岁多的黄小桃还没有睡。妈妈就坐在她对面,脸色很不好,情绪濒临崩溃。

让这母女俩熬夜的,是一个背诵作业。

黄小桃怎么也背不下来,自称是“完美主义者”的妈妈就一遍遍让她背,至于背了多少遍,黄小桃和妈妈都不记得了。

让一个4岁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背作业直到凌晨一点,这本身就是一件恐怖的事儿了。而更恐怖的,是妈妈情绪崩溃后的举动:

“没有办法,我就抽自己!”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黄小桃背错一次,妈妈就扇自己一巴掌。

本来只是要完成作业的黄小桃,此时像是坐上了火刑架。她惊恐极了,每次妈妈扇自己耳光时,好像她也被扇了一巴掌。

这个4岁的孩子,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担忧和内疚。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孩子身上猜测到,当一个孩子看到妈妈因为自己学习不好而自伤时,心里有多难受。

前阵热播剧《小舍得》里米桃,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小小年纪很懂事,看到父母为了高昂的培训费发愁,懂事的她不上了,自己保证成绩能赶上来。

喜欢的裙子不敢吱声,只能用“蓝色,不耐脏”搪塞过去。

她不敢说出自己内心需求,大人看到米桃很懂事,纷纷让孩子以她为榜样。

其实米桃很自卑,留守儿童身份、从小没见识广阔世界,让她在同学中很难敞开心扉。

自卑根源来源于父母,他们总在米桃面前说“爸妈为你花了多少钱,你得争气”。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父母说的话让米桃感到内疚,她背负着不属于自己年龄的压力,努力学习,出人头地。不敢发脾气,不敢任性,不敢说出内心的委屈。

这样注定会出现问题,原著中米桃因压力太大,患上抑郁症退了学。

父母采取内疚教育方式,想让孩子有动力去学习,短期来看是有效果的。可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引发悲剧。

有位网友分享她朋友故事,她妈妈是全职主妇。每次朋友成绩下降,妈妈就会说“我因为你,放弃工作,你还不考个好成绩给我。”

她每天只能拼命学习,成绩不好时,把试卷藏起来不去告诉妈妈。

有次考试,妈妈知道她没有告诉她成绩时,大发雷霆,又拿自己为孩子牺牲说事。她撑不住心理压力,自杀了。

朋友故事听着让人唏嘘,父母内疚式教育,是一种情感绑架。

用爱去控制孩子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就像大人手中的“提线木偶”没有自己思想,也不敢说出自己需求。

儿童教育博主唐老师说:

“内疚式教育让孩子自我很难成长,他不敢拥有自己想法和意志,而是只要讨好与顺从别人,在讨好与顺从中获得自己存在的空间、价值和意义。”

父母内疚式教育,让孩子顺从父母意志,打压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孩子未来容易讨好别人,难以做自己,获得幸福人生。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01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

先来看看什么是内疚?

它是一个人真的做错了事情,或者想象中做错了事情,因为违背良心而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惭愧、不安的心情,它是道德情绪中的一种。

为了不受到道德惩罚,消除内疚感,人们往往会积极努力地做出弥补,比如道歉、关心别人,或者满足别人的愿望等。

就像一个小孩子推倒了另一个小孩子,看到对方哇哇大哭,这个小孩就会觉得很内疚,进而安慰对方、把对方扶起来。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所以,有适当内疚感,就证明这个人有道德要求,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这个层面上,内疚可以和“自省”划等号。反之,没有内疚感或内疚感比较低的人,则更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研究显示:低内疚感的人更容易撒谎或做出不诚实的行为,比如不买门票就进入电影院、公园等。而高内疚感的人,则更少撒谎或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在商务谈判、做出决策时也会表现得更诚实。

试想,你身边有这样两个人:

A、诚实友善,关注别人的感受

B、撒谎投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你会选择和谁做朋友呢?

毫无疑问,一定是A更受欢迎。

因此,有高内疚感的人,也更容易交到朋友,融入集体,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也更强,人生幸福度也更高。

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认为让一个孩子产生“内疚感”,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比如说爸妈挣钱不容易,让孩子知道勤俭节约;

说爸妈为了孩子上学付出很多,让孩子知道奋发向上;

说爸妈工作的辛酸,让孩子知道感恩;

说爸妈生活的艰辛,让孩子有同理心,体谅他人。

事实上,这些并没有什么错,不管是勤俭、有上进心和责任心、感恩或体谅他人,都是美德,也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融入团体的必要条件。

那为什么扇耳光的妈妈会激起这么多人的反感呢?

因为她犯了一个过犹不及的错误:认为孩子越内疚,就越有道德感、有上进心。

但事实上,过度内疚弊大于利。

02

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纪录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有一集叫《妈妈的遥控器》。片中那个妈妈得到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现实中,这样的遥控器并不存在。但事实上,父母早已人人手握一个隐形的遥控器:

在孩子面前示弱,表示自己很受伤,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进而让孩子道歉、听自己的话,做一个乖孩子。

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愧疚诱导(Guilt Inducement),指的是一方先表示出自己很受伤,诱发另一方产生愧疚感,促使其做出道歉、关心、弥补等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没有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

“要不是因为你,我能这么累?”

“因为你,我放弃了我喜欢的工作”

以上的话,相信你不难听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更别提敏感的孩子了。那孩子心声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会想“我很糟糕吧,是我让妈妈变成这样,我成了父母的绊脚石”。最后带着负罪感去生活。

不可否认,每个父母都爱孩子,可总会用错方式。这些话起不了正面作用,是一种有毒的爱。

我记得朋友说过一件事。有次,放假回家,爸爸说要带她去吃肯德基。在学校很少吃到肉,她非常开心。

要吃美餐时,爸爸和她说“哎,你知道这顿饭花了我多少钱吗?真不会替我着想啊。”朋友刚吃进嘴里的肉,掉了出来。

她惊讶地看着爸爸,心想“是我哪里做得不对吗?为什么我要点那么多?”此时再也没有心情去吃。本来一顿开心的饭,被爸爸的话搅得没心情。

后来,每次看到肯德基,朋友都会想起爸爸说的话。别人请客吃饭,自己从不会主动点餐。他的生活多了很多小心翼翼。

朋友爸爸肯定也想让孩子开开心心得吃好,可说出的话,让朋友感到爸爸在自我牺牲,这给了朋友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给孩子带来自卑和讨好型人格。

作家刘娜说:“中国式亲子最大问题,是父母无法安放绝望无助的自己,打着‘还不是为了你,我才牺牲了自己’的名义,让孩子在愧疚中一生过得拧巴又委屈。”

如果爱孩子,请不要再说为了孩子怎样,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父母为了自己去牺牲什么。相反,孩子希望看到是活出自我的父母。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同样是生活辛苦,《少年说》有位单亲妈妈的做法堪称典范。

来自农村的初三学生李楚豪,从小父母离异,妈妈一人在外面打工。

把她接到城市读书后,妈妈更辛苦了,什么工作都干过,甚至一天干几份工作,但她从来不向儿子抱怨生活的辛苦。

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心疼妈妈的她特意乘这次活动表白:

“妈妈,我求你多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求你多补补身子买几件好的衣服,我会自己去买菜做饭,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我不会羡慕那些有钱的同学,因为我知道我有一个特别爱我的妈妈。”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妈妈泪如雨下地回应:

虽然外人都觉得妈妈苦,但是只要有你在,妈妈就不觉得苦。你要记住,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你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你应该犹如一只小鸟,拥有属于自己的湛蓝天空。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听了妈妈这番话才明白,能真正明白父母用心良苦的孩子,从来不是靠被动的内疚感,而是主动的共情,发自心底的心疼和体谅。

学习上亦是如此,长期的内驱力的形成,根本无法靠操控内疚感来帮孩子完成。

在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中,孩子在3~6岁这一阶段,就已经能体会到内疚感了。

如果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

反之,如果大人对这种主动探索给予负向反馈,孩子的内疚感就会超过主动感。

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信心,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被内疚感操控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敏感、自我攻击,形成讨好型性格。

严重者甚至因此陷入抑郁,带来自杀行为。

“内疚感”在心理学上的情绪能量等级表的负面情绪中,仅次于最负能量的“羞愧”。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大部分家长都低估了认为制造内疚感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育儿这条路,从来都没有捷径,辛苦是常态。

任何时候都别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一旦你想着靠套路去控制和绑架人心,就注定了亲子关系会走向疏离。

对孩子来说,更是悲剧的开始。

爱、尊重、接纳这些正向反馈,才是滋养孩子茁壮成长的养分。

龙妈也曾无意识对龙哥说过这样的话,后来看了心理教育方面的书,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后坚决努力改正。

因为我明白,哪怕无意识的语言,也极大可能对龙哥造成伤害。

况且任何人际关系都忌讳一边付出一边抱怨,越早改正越好。

03

破碎的自我,无从修复

为什么平日里那么高傲的父母,愿意这个时候示弱、展现伤口呢?

《情感勒索》的作者,心理咨询医师苏珊·福沃德(SusanForward)这样解释:

“只有赤裸裸地将痛处暴露在别人面前,情感勒索的手段才能奏效。”

让一个孩子看到父母的伤口,就是最好的“愧疚诱导”。

就像那个扇耳光的妈妈,孩子怎么也背不会,她没有想过,孩子是不是因为压力太大紧张才背不出来,或者时间太晚孩子太困了,亦或是孩子没明白作业内容?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她只是急于把自己情绪失控的责任转移给孩子,于是用打耳光的方式,让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受伤了,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所以,实际上那个孩子承担了两份内疚感:

背不了作业的内疚和让妈妈受伤的内疚。

过度内疚之下,孩子一定会更努力,也更紧张,背书的效果反而不尽如人意,所以这个妈妈接连打了自己很多耳光。

更多细节,常爸并不清楚。但在那个场景下的黄小桃承受了多少压力,却是一目了然的。那个夜晚过后,背诵作业的任务完成了,但是过度内疚对黄小桃的折磨却刚刚开始。

研究显示,过度内疚会导致强烈的自我攻击,让人陷入抑郁或应激心理障碍,过度讨好他人、自卑、敏感,很容易紧张等。

香港作家马家辉,就提到过自己童年遭遇的一件小事:

年幼时,家里条件一般,父亲买回来一个芒果,家里七口人分着吃了。年龄最小的马家辉,分到了最小的一块儿。

芒果太好吃了,马家辉就偷偷攒着零用钱买了一个芒果。晚上,等家里人全部睡去后就自己一个人吃。

没想到,父亲半夜里起床发现了他偷吃的行为,他说这是自私的行为。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更没想到的是,此后父亲有事没事就提起这件事,“有三千遍吧”。

从那以后,他就对吃这件事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内疚感,以至于功成名就的他,依然是一名“食冷淡患者”。

尽管他已经买得起任何一种美食,但却依旧觉得自己不配。

这个时候的“内疚”,等于“羞愧”,是一种让孩子全面否定自我的有毒压力。

既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又不能让孩子有过度的内疚感,父母到底该怎么做?

04

就事论事,点到即可

说到这个问题,常爸想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

Constructive feedback,有建设性的反馈。

让孩子内疚的前提,是孩子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让孩子消除内疚的前提,是他们知道怎么做能弥补错误,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这两点,最终的指向就是“有建设性的反馈”,一方面对孩子的表现做出正确回应,一方面给孩子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这样孩子才能主动反省,承担责任,也学会了怎么疏解不良情绪。

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浪费粮食、不知道感恩、伤害别人时,不要着急批判孩子自私自利、白眼狼,而是在开口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要怎么给他一个建设性的反馈呢?”

这么一个问题,就可以让自己的思路从批判转换到反思上。

其实,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还有一个更简单却也更不易的方法:你自己先成为那个更好的人。

言传身教,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成都的小男孩无意间看到了妈妈读硕士时的英语笔记。

笔记内容详实,字面整洁。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男孩看着看着就哭了,不是妈妈批判他“不好好学习”,而是男孩自己内疚地哭了。

因为那一刻,他才发现原来妈妈也要学习,而且妈妈学习那么认真、那么努力。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男孩哽咽着说:“对不起,妈妈,我没有好好学习。”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没有跳楼,没有诉苦,也没有扇耳光,这个妈妈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看到好好学习是什么样子。

其实,即便你不说,考不好、没完成作业的孩子,自己已经很内疚了。因为人天生就有变得更好的自驱力。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展示过来人的经验,给他们以引导就可以。

你的生气、崩溃,不是因为孩子的成绩和学业表现,更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情绪控制失败的产物。这个责任,应该是父母来背,不应该转嫁到孩子身上。

最后,放上胡适写给儿子的信,请各位父母时常拿出来诵读以自省: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并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只要想想,你让他感到内疚、选择听话的一切前提都是因为他爱你,就不忍心再给他加一点儿内疚了。

我们当然也都爱孩子,只是有时会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时候用错了方法,点个“在看”,给自己一个承诺:今天开始,努力不用内疚式教育来控制孩子。

05

如何才能不内疚式育儿

看网友评论,他分享到,妈妈和别人聊天,别人说“你看看,都是因为你,你妈才工作这么累的”。

他妈妈当场反驳道:“没有他,我一样会拼命工作的。”

网友说,当时听了妈妈的话,他感到妈妈在他心中形象高大了很多。

妈妈不“自我牺牲式付出”给了他成长养分,给他力量让他去做自己。

那具体我们做,不让孩子感到内疚感呢?

1、接纳孩子不完美

前一阵北大丁教授吐槽孩子不如自己的视频火了。他和妻子都是高知分子,可孩子很平庸,比自己差多了。

丁教授说:“孩子这样怎么办呢,只能接纳。孩子大概率都会成为普通人。”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当我们接纳孩子不完美和普通时,我们会少些焦虑。

接纳孩子不完美,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相反,我们要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孩子成绩差,可是他情商高。孩子内向,可是他专注力强。让我们以包容心态看待孩子,孩子更能在包容环境下,激发出自己潜能。

2、把期望放在自己身上,做孩子榜样

父母与其给孩子内疚感觉,通过外力给孩子动力,不如激发出孩子内驱力,让孩子自发去变好。

而做孩子榜样,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有位年轻人在郑渊洁微博留言说:如何教育好自己孩子?

郑渊洁现身说法,他说:“我从不会说你要好好努力,我总是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你都有孩子,然后我就努力给孩子看,把一穷二白的家变得富有。”

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做孩子榜样,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育儿专家尹建莉曾说:“儿童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

这就要求父母多去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去了解孩子,只有读懂孩子后,你才不会盲目走向和父母的道路,你才不会想对孩子发脾气就发脾气。

点个在看,让我们多学习,不去说让孩子感到内疚的话,给孩子健康成长环境。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对此,您怎么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