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聽話才會招人喜歡,“熊孩子”卻總是讓人“愛不起來”。社會上關于“熊孩子”惹禍的話題屢見不鮮,幾乎人人都曾遭遇過“熊孩子”的欺負。此時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地出現了,該如何對付“熊孩子”呢?古人曾想出過五大“絕招”。至于這些“絕招”都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熊孩子”一詞源自于網絡,“熊孩子”指的就是那些調皮搗蛋且不聽話的孩子,這些孩子往往好奇心極大,一個不留神就可能給家長闖出大禍,甚至會危害到社會公共秩序,屬于隐藏在社會中的“定時炸彈”。
該如何對付“熊孩子”?現代人想必都對此頭痛不已,在“他還是個孩子”、“你這麼大個人了,怎麼跟一個孩子一般見識?”的譴責聲中,不少人往往都會自認倒黴、忍氣吞聲,真可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現代有“熊孩子”,古代也有“熊孩子”,但是相比于現代文明社會而言,古人可真不“慣毛病”,采取的措施也相當潑辣淩厲。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談談古人對付“熊孩子”的方式:
一、打一頓,不行就打兩頓
俗話說“棍棒出孝子”,責打子女的方式雖然被現代社會唾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無疑是教育孩子最簡單直接且見效快的方式。80後、90後的男孩,幾乎都被家中父母的棍棒“教育”過,并且也是以改掉了不少錯誤與惡習。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雖然被後世定義為“小英雄”的形象,但從本質上而言,他仍然是一個“熊孩子”。哪吒大鬧東海,殺死龍王三太子,剝下龍皮、抽出龍筋,手段之殘忍令人不忍直視。對此,父親李靖居然毫無辦法,隻能對其進行痛打。然而哪吒本就是仙體,根本不怕李靖的鞭撻,幸虧燃燈道人送給李靖一尊寶塔,才算徹底收服哪吒。由此可見,沒有一頓棍棒解決不了的“熊孩子”,如果有,就打兩頓。
二、讓孩子将壞事做大
著名的“鄭伯克段于鄢”故事,就是最好的“欲取之必與之”的最好案例。“熊孩子”做壞事固然可恨,有人恨不得将其痛打一頓,但是不少人卻反其道而行之,讓小孩子難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令其一錯再錯,最後将壞事做大自取滅亡。
秦末時期的韓信,在樹下睡覺時,被一個站在樹上小便呢“熊孩子”淋了一頭尿,韓信不怒反笑,賞這位“熊孩子”幾個銅錢。“熊孩子”從此更加肆無忌憚,終于将尿撒在了項羽的頭上,氣得霸王火冒三丈,當即抽出寶劍将其砍死。
三、虛假地擡高其身份
“熊孩子”往往對呵斥之言有抵觸情緒,俗話說“順着好吃,橫着難咽”,往往對付“熊孩子”,還需要“順情說好話”。《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是名副其實的“熊孩子”,一次在随家人出行的路上,他非要騎上高頭大馬。
衆多長輩對其呵斥,生怕他出現危險,然而賈寶玉卻完全不聽勸,反而哭鬧不止。此時王熙鳳說道:“寶玉不可造次,你看騎馬之人都是拙夫莽漢,你怎麼能與他們為伍呢?”,賈寶玉向來自視甚高,聽罷王熙鳳的話果然乖乖回到車上,再也不想騎馬。
四、一刀砍死,永絕後患
對付“熊孩子”最好的辦法,應該就是“一刀砍死,永絕後患”,如此一來,自己就不必再受“熊孩子”的煩擾。斬草除根雖然看似有些殘忍、不人道,但的确是一勞永逸的根治辦法。
劉宋政權第八任皇帝劉昱,就是一個“熊孩子”,當時蕭道成掌握軍政大權,令小皇帝十分厭惡。為了能夠除掉蕭道成,小皇帝劉昱整日叫嚣要殺掉蕭道成,甚至還将對方制成木人,終日以箭射之。蕭道成預感自己命不久矣,最後幹脆發動政變,提前下手将“熊孩子”劉昱殺死。
五、堅守底線,不能一味溺愛
孩子不懂得人世間的道理,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熊孩子”一味向父母索取,父母若是一直滿足其條件,就很可能讓“熊孩子”變成小霸王,有朝一日一旦父母滿足不了孩子的願望,孩子就可能暴跳如雷,繼而做出過激的舉動。
唐中宗李顯寵愛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不僅為其建造奢華的豪宅,而且每年都要賞賜其大量的金銀珠寶,真可謂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然而李顯的做法卻讓安樂公主從此變得有恃無恐,居然要求李顯封自己為“皇太女”。面對如此非禮的要求,李顯終于守住了底線,對女兒進行了嚴詞拒絕,從此不再對其嬌慣溺愛。
養兒育女是人生大事,為人父母也要不斷學習,隻有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兒童才能茁壯成長,不至于變成“熊孩子”。至于古人以上五種“絕招”,前四種顯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第五種卻能讓初為人父人母的朋友獲益良多。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