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民間一直流傳着這麼一句話:“人老了讨嫌。”
當人上了一定的年紀之後,自然就會面臨這麼一個困局——被人嫌棄。其實,這是特别無奈的一件事。
因為誰都會有年老的時候,誰都會有被人嫌棄的時候,這是人類無法改變的現實。
我們都知道嫌棄老人不好,也知道自己晚年也會面臨被人嫌棄的結果,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得好一點,包容上了年紀的父母呢?
用杜牧的話來說:“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每個人都會為了那些不幸的事兒而悲哀,但我們都會在唏噓感歎之後,便将這些事兒抛諸腦後。是以,不幸的事兒就會接連上演。
有一位名人說過,千古以來無新事。
從古至今,其實沒有太多的新鮮事兒。有很多事兒,都會重複上演。因為曆史會不斷地輪回,舊的問題也會接連出現。這,都不是新鮮事兒。
就拿“人老了就讨嫌”這件事來說,其實它一直存在,基本成為了無解的難題。
人到晚年之後,或許以下幾類老人,終究會被兒女“嫌棄”。
02
卧病在床的老人,會面臨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困局。
有道是“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
一個老人家患了重病,隻能躺在床上而不能動彈,相信兒女就會變得不孝起來。這,并非是兒女想要不孝,而是生活迫使他們不孝。
曾經有這麼一個家庭,老人和兒女的關系很好。可是,當老人卧病在床之後,老人和兒女的關系卻變得緊張了起來。
尤其在老人卧病在床三年之後,兒女竟然互相推诿責任,互相打太極,踢皮球,誰也不想照顧老人而讓自己花費金錢以及精力。
對于這樣的兒女,我們隻能評價他們不孝順。殊不知,這是真真實實的人性。在承擔責任面前,任何人都不想吃虧。如此,最後吃虧的,就隻能是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了。
是以說,當老人卧病在床時,兒女真實的一面,才會顯露出來。
03
沒什麼錢财的老人,會被某些兒女嫌棄。
金錢,終究是一個人的護身符。你有錢,跟你沒有錢,其實兒女對你的态度,那是不一樣的。
當你有錢有勢的時候,相信你的兒女會特别尊重你,甚至所有的親戚都會圍繞在你的身邊,把你當成是家族中的話事人。
反之,當你沒錢沒勢的時候,别說親戚會嫌棄你,就連你的兒女,也不會對你太好。在金錢面前,親情,很有可能會敗下陣來。
當然,這并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如果兒女特别孝順,那他們自然就不會看着父母的錢财做人。
隻不過,這世間之人,絕大多數都是“熙熙攘攘”的逐利之人。這,就決定了大部分人會看着錢财利益來做人。
像這樣的做法,到底正不正确呢?在金錢面前,人尚且能夠做到為了錢财而死,又怎會在乎所謂的道德呢?這,特别令人心寒。
對于兒女來說,還是重視親情比較好。至少,錢沒了可以再賺,而父母,能夠和我們成為親子,那是多輩子修來的緣分。要好好珍惜。
04
過分做作的老人,會被兒女嫌棄。
什麼是過分做作的老人呢?這兩個例子,相信我們很清楚——謝廣坤以及蘇大強。
當一個老人過分做作,可以為了自己而犧牲孩子的利益時,那他們就會被兒女厭惡,甚至激發了家庭的沖突。
村裡面的楊大伯,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曾經為了逃避債務而做過抛妻棄子的事兒。如今,他老了,也需要兒女來照顧。
兒女和老伴也覺得,雖然楊大伯做過這般不好的事兒,但他終究是親人,值得珍惜。可是,楊大伯卻還是把自私自利的本性發揮到極緻。
他總是榨幹孩子的錢财,總是逼迫孩子去做不願意的事兒。如果孩子違背他的意願,那他就會說孩子不孝順,以此來牽制孩子。
到最後,這個家庭依舊沖突重重。
其實,身為家庭的老人,還是以身作則,守好自身的原則比較好。要知道,過分做作,那是被人嫌棄的開始。
05
和孩子存在隔閡的老人,會被人嫌棄。
為什麼兒女和父母之間會存在巨大的沖突呢?因為隔閡,更因為思想觀念的問題。
當父母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産生了沖突之後,相信他們之間就會滋生不可緩解的沖突。如此,父母就會讨厭孩子,孩子也會嫌棄父母。
同時,由于父母和孩子靠得太近,那心理學中的“刺猬效應”就會出現。
如此,父母和孩子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出現巨大的沖突呢?
身為老人,就該少點做作,也不要過分自私,而是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也要做到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互相傷害。
而孩子呢?也要做到體諒父母的不容易。試想,自己也有老去的那一天,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多為父母思考呢?
嫌棄,那是人性的問題。而珍惜現有的親情,那是責任以及道德的問題。人,還是需要克服一定的人性弱點,進而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