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政|“十四五”規劃下調了醫藥工業增速

生物類似藥正經曆化藥仿制藥一樣的局面

新政|“十四五”規劃下調了醫藥工業增速

曾被業界寄予厚望的生物類似藥,如今已經被跨國藥企抛棄。

1月27日渤健釋出公告稱,向三星集團出售合資公司股份,總價值為23億美元。

渤健與三星此前共同出資組建的三星生物,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制藥CDMO企業之一。同時在過去9年間,三星生物擁有雷珠單抗、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阿達木單抗、英夫利西單抗和依那西普6款生物類似藥。

渤健持有持有合資公司49.9%的股份,生物類似藥的銷售收入也都來源于此。尤其是,這兩年銷售收入小幅增長,2021年收入達到8.31億美元。但讓渤健惱火的是,生物類似藥的專利問題卻引來大量訴訟。

随着市場競争的加劇,渤健已開始意識到:生物類似藥是一樁投入大、利潤低的生意。根據轉讓協定,渤健今後還将繼續協助三星生物銷售的生物類似藥。

放棄生物類似藥的開發,似乎是衆多跨國藥企相同的選擇。自2017年以來,輝瑞、默克、山德士、默沙東、勃林格殷格翰等多家公司逐漸放棄一些生物類似藥業務。

現如今,生物類似藥正重演仿制藥時代的曆史。業内普遍認為,價格暴跌和利潤的減少,會直接減少跨國藥企投入研發的熱情。

跨國巨頭開始放棄生物類似藥,中國企業卻還在紛紛上馬。

多家藥企放棄,不能滿足利潤需要

作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産品類型,生物類似藥的市場規模正日益擴大。多家券商分析:2021年全球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突破350億美元。

不過,硬币另一面是,龐大市場規模也引來了企業之間的激烈競争。渤健在2021年報中坦言,由于生物類似藥陸續上市, 利妥昔單抗的收入将持續下降。

市場前景不确定,對全年銷售額已突破百億美元大關的渤健來說,不足10億美元銷售的生物類似藥物無疑是雞肋,最終選擇出售變現似乎更為穩妥。按合同,三星必須在三年内付清23億美元的股權收購款。

渤健,輝瑞、山德士、勃林格殷格翰等多家跨國藥企都在陸續放棄生物類似藥。從火熱到遇冷,生物類似藥的熱潮持續了不到10年。

早在2017年,默克作價1.95億美元将生物類似藥出售給Fresenius;2018年10月,默沙東與三星生物終止胰島素“來得時”類似藥的開發,盡管該藥已經獲得了FDA準許。

僅僅一個月之後,山德士放棄“美羅華”的生物類似藥Rixathon在美國市場的監管申請。幾乎同一時間,勃林格殷格翰也表示,公司收縮全球生物類似藥業務,僅把重點放在美國。

2021年3月,輝瑞宣布停止在中國的生物類似藥生産,将生産基地出售給藥明生物。

這一切都可以歸因于2018年7月,FDA出台了一項鼓勵生物類似藥上市的行動計劃,旨在降低美國生物産品的零售價格。根據FDA資料顯示,如果當時FDA準許全部生物類似藥的上市申請,美國2017年的醫療衛生支出可節省超45億美元。

FDA通過行政幹預,拉低生物制品的市場價格,和大陸的集采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政|“十四五”規劃下調了醫藥工業增速

大批同類産品上市,利潤大幅下降,生物類似藥的發展遭遇了障礙。分析人士指出,原研藥的價格一旦降價60%,加之多年積攢下的品牌認知度,在短時間内生物類似藥很難在競争中賺得甜頭。

更為關鍵的是,按照現有各國的審批流程,生物類似藥的上市申請,是需要與原研藥做“頭對頭”試驗,這不同于化學仿制藥。僅憑這一項,就拉高了生物類似藥的研發成本。

根據複宏漢霖的公告顯示,2017年和2018年的研發投入共計6.22億元。而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姜偉東曾表示,作為全國首個生物類似藥,“漢利康”需購買原研藥完成頭對頭試驗。

好不容易産品獲批上市,但市場零售價卻逐年下降,無法得到預期的利潤,這是各大藥企不再看好生物類似藥的根本原因。更有甚者認為,生物類似藥的産業“虛火”,是該降一降了。

進入過渡期,生物類似藥市場迎巨變

國際上大量生物類似藥上市,其實和中國醫藥産業的發展也有關系。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明确支援生物類似藥發展。

自那以後,大批中國企業投入到生物類似藥的研發之中。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12月,中國生物類似藥研發管線數量約有400個,約有180家企業在布局生物類似藥。

大批中國創新藥企布局生物類似藥,在國内競争引發集采整的關注之外,還紛紛“出海”影響了歐美市場的格局。

生物類似藥集采,這是2021年年初國辦檔案裡确定的内容。根據國家醫保局2022年規劃,國家和省級集采藥品總數累計要達到350個以上,在化學藥、生物藥、中成藥全方位推進集采。

2021年胰島素集采,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生物類似藥集采。2021年11月底,胰島素專項集采結果出爐,11家企業的42個産品拟中選,産品價格最高降幅超過70%。

放眼全球醫藥産業,生物類似藥正和當年的化藥仿制藥一樣,目前跨國巨頭與創新藥企共同争奪有限的市場資源,而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生存下來,也不是所有藥企都能為“高成本”和“低利潤”的競争格局來買單。

向全球擴張,這成了中國創新藥企唯一的出路。

新政|“十四五”規劃下調了醫藥工業增速

根據湯森路透資料顯示,目前大陸臨床前在研生物類似藥數量超過美國居首,核心專利數量也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歐盟。而專利問題是生物類似藥繞不開的問題,很多跨國藥企依靠專利壁壘阻礙生物類似藥上市。

此外,生物類似藥領域也面臨着技術難題,其生産工藝和品質控制具有很強的複雜性和挑戰性。正因如此,相比于化學藥,生物類似藥的投資成本會更高。

面對不确定的市場,跨國巨頭已經開始先退了,中國的企業會堅守多久?

文 | 小米

營運 | 廿十三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跨國藥企##三星生物#

确立為8%。

1月30日,國家工信部、發改委、衛健委等九部門聯合釋出了《“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為未來五年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新政|“十四五”規劃下調了醫藥工業增速

醫藥工業“十四五”規劃中的主要任務變得更加務實,大力推動創新研發,要求面向全球市場,緊盯新靶點,鼓勵企業積極進行研釋出局。

國家明确鼓勵反義寡核苷酸、小幹擾 RNA、蛋白降解技術(PROTAC)等新型技術平台的開發,要求重點發展ADC、多功能抗體等新型抗體生物藥物,鼓勵發展CAR-T、CAR-NK等細胞療法和基因産品。同時布局新冠、HPV等多價疫苗産品。

“十四五”規劃的行業收入名額略有下調。“十三五”期間,中國醫藥工業年均增加值為9.5%,這一名額和2016年工信部、原國家衛計委在《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中确立的“年營收增長10%”幾乎接近。

但在這次的“十四五”規劃中,國家對醫藥工業确立的營收、利潤總額年均增速是 8%以上。

#“十四五”規劃##醫藥工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