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幾天好多孩子都想打110:
“警察叔叔嗎?我的壓歲錢被搶了,你能幫我要回來嗎?”
怎麼回事啊?“我媽說‘壓歲錢幫你存着’,就把我的錢收走了。去年、前年、大前年,好幾年了,她都這麼說。可現在,她也不知道錢存哪裡去了。”
哈哈哈,開個玩笑。過年期間,走一圈親戚,娃賺了多少壓歲錢?你沒收了嗎?

到了這個年紀,特别了解媽媽沒收孩子壓歲錢的做法:正所謂禮尚往來,娃收回的壓歲錢往往跟老母親散出去的成的比。
看着幹癟的錢包,把娃的壓歲錢拿過來平衡一下,年後靠它吃飯了,這不是合情合理嗎!另外,孩子的壓歲錢是一筆不小的“巨款”,(廣東人民除外,别問我為什麼知道的),孩子的年齡還小,這樣一筆錢拿在手裡,讓孩子亂花,那不得亂套了。
還有,孩子一年的吃喝穿用,哪哪花錢,這點壓歲錢遠遠兜不住,老母親收回來,填補一下,這不正當嗎,反正都花在他身上了!還有一些媽媽是真的把孩子的壓歲錢存起來了,等孩子以後上大學,或者結婚買房的時候,全部拿出來,把錢用在刀刃上,多好的事兒啊。
道理都懂。可回憶一下,小時候痛失壓歲錢的那種心情,真得是感慨萬千啊。
人生最痛苦的事兒是什麼?
不是兜裡沒錢,而是,兜裡的錢剛揣了幾天,還沒捂熱乎,就被人拿走了。日本“股神”村上世彰寫過一本書:《從小和錢做朋友》。
小時候沒學會和錢做朋友的孩子會怎樣呢?可能七八歲的時候還不明顯,等孩子十七八歲時,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 花錢大手大腳,不知道節制,更不會體諒父母掙錢的辛苦。
● 看到什麼都想買,從不考慮有沒有必要買。
● 對金錢不敏感,沒有攢錢的意識,也沒有掙錢的欲望。
……
想想新聞上那些啃老的案例,真是不寒而栗啊。如果社會是一個人的話,那麼錢就是人的血液。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錢都太重要了,它是我們自力更生的底氣,是我們實作夢想的台階,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助力。
孩子的财商教育應該從小抓起,而壓歲錢就是孩子和錢做朋友的大好機會,沒收了才真的是錯失一個億。當然,太小的孩子對錢沒概念,咱們可以代為保管。一旦孩子對“錢”有了概念,其實壓歲錢就是财商教育的最佳時機!
CC6歲之後,我就把壓歲錢全部交給她支配了,我隻負責引導TA怎麼去規劃這筆錢。
其實起因還是在CC6歲那年,我突然發現,她不會花錢。我要再不讓她懂錢,她就得把家敗了。這個例子之前也分享過。5歲有一天啊,她跟樓下的幾個小姐姐一起玩,人家都去小賣部買零食,她也回家跟我要錢說想買瓶喝的。
我心想一瓶飲料10塊錢足夠了。沒想到啊,她去小賣部,直接把10塊遞過去,跟人家說,阿姨,我要一瓶飲料!咱也不能說售貨員是真實在還是裝實在,直接給她一瓶10塊的飲料。
我這老母親錢給出去之後,還在家翹首以盼等着娃回來,問問花了幾塊、找回來幾塊,考察一下10以内加減法運用的怎麼樣呢!直接沒機會了。
重點是,CC明白之後也很後悔啊,她根本沒有“價值”的概念。從媽媽那要了錢,換了她想要的東西,她就認為交易合适。她自己根本沒有金錢的概念,不會“花錢”。
回到家我們跟她說,其實你平時喝的飲料也就3、5塊,原本還可以省下錢買其他的。把她給後悔的啊,她也不想買一瓶10塊的飲料啊。
是以啊,我決定,必須給孩子談談錢了。
我跟她說,手裡的錢,可以分為4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花費”
“這部分錢呢,你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不能随便花。因為花完了可就沒有了”。
孩子收到壓歲錢最大的快樂就是可以自己做主,去買自己喜歡想買的東西。
花錢買點讓自己開心的東西,有錯嗎?完全沒有。孩子的這種需求不應該被無視甚至剝奪。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體會過自主支配金錢的快樂,很容易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吝啬至極,有錢也不舍得花;一是揮霍至極,被壓制的欲望再怎麼填補都于事無補。
給孩子一定可自主支配的壓歲錢,讓他們在可控制的範圍内,去滿足自己的購買欲望,是必須且必要的。
七八歲的孩子,他想要的也無非就是零食、文具、玩具這些東西,平時我們也會買,讓孩子從自己的小包包裡出錢,孩子高興,我們也樂得清閑,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部分是“分享”
小孩子有時候真得是太暖心了。
我告訴CC:“你可以用這個包裡的錢買點零食之類的送給家人、朋友,讓他們開心。”
正趕上DD不小心摔了一跤,嗚嗚的哭。CC立刻慷慨的拿出了2元錢,去樓下買了兩根棒棒糖,跟DD一人一根。學校裡同學過生日,她也會從這部分裡拿錢去買禮物。
壓歲錢的初衷是長輩對孩子的祝福,孩子從中最該學會的就是感恩。這種分享讓孩子體會到:“給予”有時候比“得到”更快樂,那就非常有意義了。
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需要社交,像是朋友或家人過生日選禮物,請朋友電影、吃飯,給DD買零食等等這類活動,就可以從這項費項中出,買讓家人或者朋友都開心的東西。我不想讓孩子花錢如流水,但也不希望她一毛不拔鐵公雞。
花費和分享這兩個就是讓她知道,消費确實能給自己和身邊人帶來快樂。
但前提得是你要有規劃合理的花。
第三部分是“存儲”
平時重新整理聞,看過不少“别人家孩子”的案例:18歲高中畢業,用自己攢的錢付了首付買房;24歲大學畢業,用手裡攢下的40萬創業。
咱不指望孩子能攢下多少錢,幹成多大事,可孩子自小建立起儲蓄的意識,自然就不會亂花錢,也能更好的規劃金錢,這還是很有必要的。為了這,最讨厭去銀行辦事的我,特意帶CC去了一趟銀行,給她開了一個賬戶,辦了一張銀行卡。我告訴她:“每年存一些,積少成多,就可以買一些你很喜歡但一直舍不得的大件了。
萬一突然有什麼事的話,也能以備不時之需。”
順便給她普及了一下“利率”的概念,存在銀行每年都會有一些利息收入,存定期的話,利息收入會更多一些。第四部分是“投資”
投資理财是讓财富增值保值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們實作睡後收入的便捷途徑。
未來社會,人人都避不開投資理财,與其讓孩子長大後去碰壁,倒不如自小就讓他學起來。最主要的是灌輸給他“風險”的概念:我們獲益的可能性越多,承擔風險相應就越高。
這幾年,身邊總是有朋友因為賭博和盲目投資搞得家庭破産,這就是因為沒有建起足夠的風險意識。孩子年齡還小,我們可以代她管理,我是先告訴CC,你可以把壓歲錢大頭放爸爸媽媽這作為投資,來年給你分紅。
去年的1萬塊,到了今年成了1萬1千,孩子自然就明白,隻要規劃的好,錢還可以生錢。 除了引導孩子将壓歲錢分成這4部分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
每天花了多少,花在了什麼地方,剩餘可支出的有多少,這一筆一筆記下來,孩子會有很多收獲:
■ 建立起對價格的敏銳嗅覺,
■ 更好的了解“想要買”和“有必要買”的界限,
■ 更好的把握金錢和美好生活的關系,
■ 有了對金錢的掌控力,
■ 明白了金錢的價值和得來的不易,
壓歲錢是一種禮物,長輩送給孩子了,就意味着孩子對壓歲錢擁有所有權和處理權。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邊界感不斷建立的過程,讓他明白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爸爸媽媽的,什麼東西是可以家庭公用的,孩子才能更獨立、更自主。
壓歲錢是孩子的,我們可以為孩子提各種建議,但是不能剝奪孩子的所有權。在孩子小的時候,教給孩子完整的金錢觀、價值觀,這樣的話,孩子長大以後,才能對金錢擁有一個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在今後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才能不受一時誘惑,放下不切實際幻想,掌握自己的命運,獲得經濟和精神上的自由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