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失落叫做:孩子小的時候總是纏着你,長大後想和孩子多說會話,孩子卻嫌煩。
想必很多家長都有這種心理落差,孩子還沒接觸這個社會前,總像屁蟲一樣黏在媽媽身後,等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媽媽再想多關心下孩子,孩子卻表現的非常不耐煩。
一次我去商場,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一個女生氣洶洶的走在前頭,後面跟着一位像媽媽一樣年紀大的中年婦女。前面的女生突然回頭一個怒吼:你總是跟着我幹嘛?真的煩死了!
這種行為引起路人紛紛側目,而那位媽媽臉上也總是也全是落寞的神态。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友好相處,這是一直以來困擾家長的大問題。以下三點,家長千萬要注意!

一、擺正心态,做好準備
首先要清楚的是,青春期是孩子正常的心理表現,是以在孩子身上期到來時,家長就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迎接孩子的青春期。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提前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一直在你身邊陪伴着你,不管你發生了什麼或者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爸媽可以幫你解決煩惱。聽你傾訴。”
除了心理上的準備之外,家長更要從小就給孩子樹立正确地表達情緒的方式,教會他不要随便對别人發洩情緒,要懂得考慮别人的感受。這樣即便孩子到了青春期,心裡想要發洩的時候也不會做得特别過分。
教會孩子在青春期如何正确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和心理變化,教會他們如何去應對這些情緒帶來的煩惱和憂愁,明确他們當下的主要任務,不要被情緒裹挾。
二、少叮咛,多了解
在青春期就是他們自我意識旺盛的時候,是以在這個年齡階段,家長要給足孩子包容心和了解。
而且在孩子半成熟的心理作用下,他們渴望自己有話語權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事情,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盡量避免拿教育口吻來跟孩子交流,更不要用指令的方式去強迫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
而是孩子心情完全放松下來時,以平等的朋友姿态,去和孩子旁敲側擊地探讨和商量,要和孩子營造一種平等,友好的氛圍。這樣既能照顧孩子的感受,又能在無形當中解決了孩子的困擾。
三、不否定,多鼓勵
青春期正是孩子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在這個年齡階段,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莫大的影響,是以在平時的教育方式中,家長還是要以鼓勵和支援為主,不要用言語去打擊孩子自尊心。
否則家長的頻繁打擊會潛移默化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影響。其次在之後再碰到其他事情的時候,孩子也不太願意跟家長在談及自己的煩惱。這樣家長就會白白浪費很多能夠和孩子拉近關系的機會。
聲明:文中圖檔均來自ins,部落客為@darling.children,如果你在教育育兒的過程中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者遇到了讓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歡迎一起來探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