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醫生的換位思考

2022年2月6日 星期天 雨

2017年的那一年,我也是比較悲催的一年,連續兩次體驗了什麼叫“如鲠在喉”,那是因為魚刺卡在喉嚨裡到醫院去請醫生在喉鏡下拔出來的。還有手腕被玻璃杯劃傷在醫院縫合,做為一個患者也到醫院去過幾次,即使給我檢查、治療的都是我的同學或者是朋友,但還是深切感受到一個患者的害怕和恐懼。

即使自己做為醫生,原本我也知道自己的這些事情都是小毛病,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記得當時醫生拿着喉鏡在我喉嚨裡取刺的時候,或者當醫生手中的持針器夾持着圓針紮向我手腕縫合的時候,我的眼睛緊閉、我的心在顫抖、我的頭在騰雲駕霧,我害怕得魂都丢了,居然還吓得大聲叫喚。

然而,我還清晰地記得給我做檢查或者縫合手術的醫生們卻溫柔地安慰着我,安撫我緊張的情緒,讓我漸漸恢複了平靜。醫生用柔軟的心、暖暖的話語、輕柔地動作,讓我感受到生命中最誠懇的慰藉,讓我的心一下子安定下來。

今天中午在燒烤店吃飯的時候突然覺得有什麼東西卡在了喉嚨裡,原本這兩天感冒了,應該吃點清淡的食物,可是,實在忍耐不了烤肉的誘惑,陪着老公和女兒去吃碳烤牛肉、五花肉等等了。還吃着吃着便感覺喉嚨裡有異物感,像是什麼東西卡在裡面了,于是,我跑到衛生間用力咳嗽,把吃的東西全吐出來了,而且還有暗紅色的血都吐出來了,喉嚨裡還是有異物感。

幾年前喉嚨裡卡刺的情形又浮現在眼前,心中有些害怕,還是趕緊到醫院去看看吧。于是來到了我曾經工作過的綜合醫院,今天正好是我的老同學上專家門診,他是這家醫院耳鼻喉科的主任。他用長長的喉鏡探入到我的喉腔裡面輕柔而快速地給我看了一下,還沒等我出現不适的時候,他手中的鏡子就出來了,他的動作可真夠麻利的,讓我沒有任何不舒服的。

檢查後他告訴我喉嚨裡面沒有異物,就是咽喉充血和咽部有小血泡,關系不大的,回家吃點藥就行了。老同學可是這方面的專家,聽了他的話,我的忐忑不安的心就踏實了。他給我開了點藥,并且囑咐我飲食一定要清淡一點。老同學還有許多患者等着要看,見他太忙了,我和他僅僅寒暄兩句就去藥房拿藥了。

我身體上出現毛病一般都會去找老同學或者老朋友去看,感覺非常親切,沒有什麼距離感和防範心,我知道他們對我就像對自己親人一樣,不會有什麼功利心,他們是值得信任的。雖然做醫生很辛苦,風險很大,收入也不高,但是,在自己和家人就醫方面還是有着天然的優勢,州内各大醫院的專家很多是自己同學或者朋友。



一個醫生的換位思考





做為醫生,其實是:偶爾能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即使現代科學如此發達,有些領域是人工智能診治疾病,但是,依然有許多疾病是醫學解決不了的。醫學是科學和哲學的結合體,科學不能解決所有的疾病,剩下的部分就是哲學或者信仰來解決了。醫生面對目前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語言上的安慰就是一副良藥。而且平日裡的一些小毛病,隻要語言就可以搞定的。

我們在門診上班的時候,許多患者原本就沒患什麼不得了的大病,卻總覺得自己得了絕症,把滿肚子的問題拿出來不停地咨詢醫生,醫生見得多了,也懶得過多地解釋,而且後面還排着一大排的患者等待着,有時候醫生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哪裡有能夠浪費太多的口舌呢?恨不得分分鐘把患者打發掉。于是,趕緊開化驗單、檢查單,讓患者去做許多檢查。

其實,患者可能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也并不一定需要做那麼多檢查,隻是想跟醫生多聊聊。特别是那種身體沒病,心理有點問題的患者,醫生隻要稍微耐心一點,多解釋一下,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實在解決不了,可以建議他到心理科去看看。

有時候,多個微笑,多句安慰就能讓患者倍感溫暖。傾聽患者的講話,多笑笑、多點頭,适當的時候提出問題,這會讓他平靜下來,感覺很舒心。傾聽比你自己天南海北地誇誇其談更有作用。你需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他的傷心、痛苦和無奈,你需要了解他此時此刻的感受。學會共情,懂得安撫,在我們醫生的職業生涯中特别重要。患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各種檢查,更需要的是醫生的人文關懷和溫情。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艱難的遭遇,比如少年坎坷、青年困苦、求學道路上的艱辛、事業的瓶頸、中年危機、老年孤苦……,我們醫生也遭遇過許許多多的磨難,是以,當患者遭遇身體上的苦痛時,我們就能設身處地為他着想,學會了悲天憫人,更好地安慰患者。我們學會安慰,是為了更好地解除患者疾病帶來的痛苦,在慰藉中變得心平氣和,想方設法為患者排憂解難。

不管這個世界如何對待醫生,我始終覺得醫生對患者都應該溫柔以待。雖然醫生們背負着太沉重的負累、承擔着太大的壓力、受到過許多不公平地對待,但是,他們仍然用愛和熱情來回報社會。每每到醫院就醫,我都會有所感觸,當自己做為一個患者時切身的感受,和做為一個醫生旁觀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隻有當自己真正體味到一個患者的苦痛時,我們才會用心、用情去安慰、幫助患者。

一個醫生的換位思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