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2/07
導語
今年,伴随整個中國新能源大盤的快速膨脹,不出意外,繼續躍升将會是它們共同的使命。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徐進凱
編輯丨别緻
轉瞬即逝,短暫的春節假期,已然成為過去時。
喜悅、幸福、辛酸、遺憾……多種情緒堆積之下,共同譜寫了每一位親曆者的心路曆程。
與此同時,伴随春節晚會觀感下降的,是冬奧開幕式的萬分驚豔。幾天前,男足慘敗越南,迎來一片罵聲,幾天後,女足絕殺南韓奪冠,舉國歡慶。
強烈對比過後,越發凸顯出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隻要用心,隻要努力,終歸會有收獲。畢竟,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一蹴而就的偉大。
殊不知,就在大年初一,多家過去一年已經越過“生死線”,紛紛創造最佳曆史成績的新勢力造車,準時公布了1月傳遞成績。
從結果來看,同樣沒有令人失望。而今年,伴随整個中國新能源大盤的快速膨脹,不出意外,繼續躍升将會是它們共同的使命。而單月破萬,漸漸成為了新的“及格線”。
1
亂戰,愈演愈烈
“我已經在ICU裡面了,已經快挂了。”
“我們也沒有好多少,坐在ICU門口,準備等着進去”。
這樣一段對話,來自于2019年分别處在至暗時刻中的李斌與何小鵬。彼時,終端市場對于蔚來與小鵬的回報,更多則為負面。
好在,随着新能源大盤逐漸完成從補貼時代到市場時代的過渡,加之有了特斯拉這條“鲶魚”的加入,類似蔚來ES6、小鵬P7這樣的産品,開始被更多終端使用者所認可。
有了量變作為支撐,二者迅速走出病房,開始朝着康複出院的方向所挺進。而在此過程中,同為頭部梯隊成員的理想,也未片刻停歇前進的腳步。
由此回顧過去一年,“蔚小理”之間,你追我趕的态勢,仍在延續。就最終結果而言,得益于整體産能更加穩定的表現,以及四季度終端瘋狂的沖量,小鵬以年傳遞新車98,155輛,成功拿下新勢力銷冠。
緊随其後的蔚來,接連遭遇疫情沖擊、供應鍊不足、工廠改造等外部不利因素,遺憾落敗,年傳遞新車91,429輛。
第三位的理想,在僅有理想ONE一款在售的背景下,全年傳遞量達到90,491輛。可以說,憑借一己之力,與小鵬、蔚來所抗衡。
而剛剛結束的1月,三者間的抗衡還在繼續。小鵬的表現一如既往的穩定,憑借P7、P5、G3i的分别貢獻,傳遞量達到12,922輛,同比增長115%。排名第二位的理想,傳遞量達到12,268輛,同比增長128.10%,略微落後小鵬。
相比之下,蔚來傳遞量則回落到萬輛大關之下,僅為9,652輛,同比增長33.60%,毫無疑問,現在這家曾經長時間位居新勢力銷量榜首的車企,能夠改變頹勢的最好方式,就是進行有效推新。
是以,2022年無論3月28日開始傳遞的ET7,還是9月開始傳遞的ET5,後續實際表現如何,将很大程度上決定蔚來的最終排位。
不然,就像1月,被身後哪吒反超的局面,還将出現。反觀後者,傳遞量達到11,009輛,同比增長402.00%。
作為其現階段手中握有的“底牌”,瞅準風口、精準切入AOO級純電小車市場的哪吒V Pro,無疑繼續依然扮演着“根基”的作用。
同時,橫向對比諸多競品,緊湊級SUV哪吒U Pro在價格、智能化配置、續航表現等次元,具有一定的優勢。産能問題逐漸解決後,也為哪吒整體實作更大量變,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之類似的則是零跑,憑借T03與C11兩款在售車型的貢獻,1月傳遞量達到8,085輛,同比增長434%,排在蔚來之後,位列第5位。
隻不過,當下二者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賣好即将到來的哪吒S與零跑C01,兩款定位B級的純電轎跑。望向更深處,品牌如何沖高,或許才是必須化解的症結所在。
至于時常“消失”的威馬,截至發稿,仍未等來其公布1月傳遞成績。而今年,同樣将會是決定它未來走向的關鍵階段。
綜上,一場亂戰,愈演愈烈。
2
它們,不可忽視
“我們要看清全面繁榮下的冷酷真相:未來無限美好,但終局席位有限。”
去年,零跑迎來了六周年紀念日,作為創始人、董事長的朱江明,在一封公開信中,寫下了上述一句話。此刻,作為旁觀者,也想将其送給所有已經實作大規模傳遞的新勢力造車。
因為在它們身旁,早已盤踞了例如廣汽埃安、極氪般,虎視眈眈傳統車企所孵化出的獨立新能源品牌。過去的1月,前者銷量已經達到16,031輛,同比增長118.00%。後者傳遞量達到3,530輛,也在穩步提升。
平心而論,雖然它們各自還存在着一定的短闆,但是背靠大集團所擁有的資源優勢,還是能夠讓其擁有足夠的底氣,去放手一搏。岚圖、大衆ID.甚至BBA目前所處的狀态,同樣如此。它們,共同組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上攻力量。
而在所有人的身前,則伫立着目前新能源市場中絕對的霸主——比亞迪。1月,其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92,926輛,同比增長367.65%,環比增長0.11%。
其中,純電動銷量46,386輛,同比增長220.72%,環比下滑4.00%。插混銷量46,540輛,同比增長760.58%,環比增長4.57%。
必須承認的是,接連拿出“刀片電池”與“DM-i混動技術”後,比亞迪成功解決了技術層面,潛在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兩個問題。
首先,刀片電池所具有的安全性,無疑是同行業最優的存在。并且得益于比亞迪全棧自研能力,在可控的成本内,産能供應可以得到較為充沛的保證。
其次,當DM-i混動技術推出後,比亞迪放棄了對于動力、加速度的極緻追求,轉而重新聚焦用車過程中,盡可能低的能耗表現與經濟性。而這樣仔細思考與取舍過後的選擇,已然催生出一批足夠出色的“明星車型”。
顯然,資料不會說謊,即便在所謂的“智能化”闆塊仍有所缺失,但是逐月增加的訂單量,已然證明比亞迪的成功突圍。今年,其總銷量目标則被定在了120萬輛。
最後,需要重視的還有前文已經提及的“鲶魚”特斯拉。
2021年,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已經在華收獲大獲全勝。2022年,上海工廠繼續擴産後,勢必會更大力度的進行收割。
雖然還不知曉其首月具體銷量,但可以預見,将會是一個足夠可怕的數字。并且德國柏林工廠的投産在即,令其位于中國,能夠更好的放手一搏。而這些領跑者的愈發強大,勢必會加快末尾品牌的淘汰。
鮮花與掌聲,隻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