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奧會主火炬在開幕式上正式亮相。場外,在主火炬點燃後,位于鳥巢和水立方之間頒獎廣場上的火炬台,以及位于張家口和延慶的火炬台也被依次點燃。晶瑩的“雪花”和靈動的“銀絲帶”相向旋轉,輕盈而優雅,成為此次冬奧會的亮點之一。

▲2月4日晚,冬奧會主火炬點燃後,位于鳥巢和水立方之間頒獎廣場上的火炬台也被點燃。 新華社 供圖
三個場外火炬台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馬賽帶隊設計。火炬台的造型在開幕式主火炬的基礎上增加了環繞的“銀絲帶”以及鏡面底盤,起到支撐、穩定的作用。開幕式上的“大雪花”以中軸固定的方式呈現,總高約11米,底座台面直徑約20米。其中奧林匹克中心區火炬台底座台面下部還增加了一個1.3米高,外直徑21.5米的不鏽鋼裙邊底座。
2020年11月,馬賽教授的團隊受邀來到張藝謀導演工作室。張藝謀向團隊成員介紹了近幾屆奧運會主火炬的設計趨勢——越來越貼近大衆,突出簡約、純粹、環保、科技理念,能夠抵禦嚴寒、強風等氣候條件,并能夠在賽後永久保留。火炬台主創團隊要從設計的角度賦予核心圖形更多的藝術美感,在滿足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實作核心圖形運動精妙、複雜的效果。
接到設計任務後,馬賽組織工業設計系、雕塑系的師生進行了多次分析、讨論,最終鎖定了雪花形象。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從藝術造型、結構、瓦斯功能等多方面展開論證與設計,在短時間内送出了多套設計方案。在經過論證,排除其他方案後,“同心雙向旋轉”的設計方案被确定下來。2021年3月,這一方案在激烈的競争中勝出。“銀絲帶”造型萦繞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在不同角度下呈現高低起伏變化的形态,是對冬奧會衆多賽事項目速度、激情、節奏、躍動等特征的抽象表達。通過燈光的變化與流光溢彩的轉動,觀衆既能欣賞到輕舞飛揚的姿态,又能感受到冰雪運動的速度、激情和聖潔的冰雪之美。為了兼顧火炬夜間的動态效果,主創團隊根據火炬台造型設定了燈帶,并在燈帶外層添加镂空的小雪花格栅以修正光強效果。整體燈光效果以橄榄枝為核心,“銀絲帶”、底盤燈光與之配合,營造出冬奧運動強烈的速度感、節奏感和冰雪的聖潔感。氫氣通過旋轉連接配接器、内部中空管道進入到火炬,實作了美觀與實用的兼備。
在此次設計中,主創團隊與清華大學土木、機械等學院交叉合作,充分展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融合。清華大學土木學院石永久教授根據相關國家标準,以及雕塑所在地曆史天氣資料等,綜合考慮風載、雪壓以及自重等因素,與美術學院團隊一起,在最大限度地保留美學理念的同時,提高橄榄枝支撐點的強度。在材質方面,主創團隊經過大量的實驗,最終選擇了不鏽鋼材質,并運用了8K抛光工藝。
據悉,在冬奧會之後,三大賽區的火炬台将作為奧運遺産永久留在張家口、延慶等地,成為人們美好的冬奧記憶。
來源 用戶端 冬奧會刊 | 記者 王廣燕
編輯 韓烨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