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父親曾說:
我一定會教會孩子道歉,因為他要學會承認錯誤,但我絕不會讓他成為永遠道歉的那個,因為不該低下的頭,就像男兒膝下的黃金一樣,彌足珍貴。
你要有低下頭的大氣,也要有挺直脊梁的骨氣!
人都是有自尊的,成人的自尊心使我們感受到道歉的羞恥,但是孩子的自尊心常常被大人們忽視。
事實上,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如大人,他們的自尊心才是更應該也更值得被保護的。

逼孩子道歉是很多家長在發覺孩子做錯事時候的第一反應,往往不分青紅皂白。
這句指令立刻脫口而出,倘若孩子不願意道歉,還會帶來一頓暴打之類的體罰,那麼這種情況下,無外乎兩種情況:
一是孩子并沒有做錯事;二是孩子做錯了,但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羞于道歉。
不為自己沒做過的事承擔責任
在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不要立刻往自己身上攬責任,這樣的人活得太累太辛苦。
中華民族擅長自省,但是我們同樣是一個不屈的民族,人,是不需要為自己沒做過的事承擔責任的.
這是孩子的人生一課,也是孩子從自卑内向轉換為自信自立的堅實一步。
讓孩子背負莫須有的罪名,是家長也不願意看到的,是以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先了解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不要主觀臆斷的給孩子定罪,這樣不但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也會使親子間的信任感降低,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親子之間的關系。
學會認識錯誤
很多孩子在闖禍時,其實并不是故意的。
他們的認知裡,對做錯事的定義還不完善,成長階段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無可厚非,但是孩子在做錯事之後,怎麼處理就成了一門學問。
孩子做錯事後拒不道歉,很大原因是他心裡并不覺得他做錯了,是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引導孩子學會認識錯誤。
一件事情搞砸了,孩子錯在哪裡?
這件事情發生了,會帶來什麼後果?
其他人要花費多少心力去善後?
這些問題都是父母可以一瞬間在腦海中建立的邏輯鍊,但是孩子們往往卡在了這裡:
他們不清楚錯事帶來了什麼後果,這時候,父母們可以先不要立刻逼迫孩子道歉,那樣反而會适得其反;
不如把結果掰碎了細細講給孩子聽,讓他能正确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道歉提供順理成章的管道。
正确看待道歉
道歉是發自内心的對自己做錯的事進行自省并表達歉意,而不是一種懲罰手段。
很多父母往往把讓孩子道歉,作為一種形式主義的懲罰手段,孩子從小在被逼道歉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的歉意就會變得吊兒郎當,一文不值。
父母或者受害者又會因為這道歉水分太大,而感到被敷衍和羞辱,反而更加生氣。
要學會讓孩子正确的看待道歉,如果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那被逼的道歉,還不如沒有。
道歉,并不是一件羞恥的事,父母要讓孩子意識到,勇于真誠表達歉意的人,是值得敬佩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養育孩子,需要父母具備超強的耐心。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強加給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
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需要父母耐心的把事情發展的邏輯鍊解釋清楚,讓孩子自己能夠意識到錯誤,并且采用合适的方式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歉意。
從小如此培養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是懂禮知禮、有教養、有素質的新青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