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陶弘景是“焰色反應”的最早發現者

陶弘景與焰色反應

多種金屬或它們的化合物在灼燒時能使火焰呈現特殊的顔色,這在化學上叫做“焰色反應”。

誰是“焰色反應”的最先發現者?在西方所著的化學史中,都記載着是德國的化學家馬格拉夫。

馬格拉夫(1709~1782)從小随父學習化學和藥學,後畢業于哈勒大學,1758年,馬格拉夫在一次實驗中,将兩種“堿”(蘇打和鍋灰堿)的粉末分别撤在酒精燈火焰上,結果他發現蘇打(碳酸鈉)把火焰染成黃色,而鍋灰堿(碳酸鉀)卻把火焰染成紫色。然而,“焰色反應”的最先發現者,并非德國的馬格拉夫,而是中國的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華陽隐居,人稱華陽真人。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北朝時梁代道教思想家、著名醫藥學家。讀書萬餘卷,未弱冠即為諸王侍讀,曾仕齊,拜左衛殿中将軍。永明十年(492年)辭官隐居句曲山(即茅山,今南京東南),梁武帝禮聘不出,每有朝廷大事辄就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學識淵博,醫術過人,著述甚富,代表作有《本草經集注》等。《本草經集注》散矢已久,近代在敦煌發現其殘本,其中有陶弘景寫的:“消石治病亦與樸消相似,《仙經》多用此消化諸石,今無真識别此者。”古時所說的消石實際是硝酸鉀(KNO3),樸消實際是硫酸鈉(Na2SO4),由于兩者都是白色晶體,且均易溶于水,當時人們難以識别.而陶弘景卻能明确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消石也。”由此可見,遠在1400多年以前,中國的陶弘景就已經發現了“焰色反應”,并利用它來鑒别消石和樸消,此法比德國的馬格拉夫要早1200多年。是以,“焰色反應”的真正的最先發現者,不是德國的馬格拉夫,而是中國的陶弘景。

陶弘景與溫州

被稱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隐居永嘉楠溪和瑞安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遺迹和脍炙人口的民間傳說。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屬南京市)人。一生經曆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家。他出生于書香家庭。祖父陶隆,為王府參軍,父親陶貞,曾任孝昌縣令。弘景小時即表現奇特,四五歲就用荻幹作筆在灰中學字,十歲開始研讀葛洪的《神仙傳》。他父親是被妾害死的,是以他終身不娶妻。讀書破萬卷,善琴棋,工草隸,通曉曆代典章制度,不到20歲,召為南朝宋末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脫朝服挂神武門,辭官歸隐茅山(今鎮江市句容縣)徘徊于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詠為樂,自号華陽陶隐居。沈約為東陽郡太守時,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約。

蕭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齊梁禅代之際,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圖谶,認為天下必歸梁。梁武帝蕭衍即位後,對他恩寵有加,每逢吉兇未蔔或軍國大事都要先問陶弘景,書信來往不絕,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笃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神仙理論體系,遍遊名山大川,到處尋求靈異。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後東行浙越,至會稽大洪山,谒居士類慧明;到餘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産;又到始甯(上虞)山,谒法師鐘義山;到始豐天台山,谒諸僧及諸宿舊道士,并得真人遺迹十餘卷。對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楊義的《上清》經篆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進行總結和改革,開創了有深遠影響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張佛道雙修,儒釋道三教調和相容并包,曾說“萬物森羅,不離兩儀,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在養生問題上主張形神雙修,養性與煉形并重。一生勤于著述,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方物、醫術、本草無不通曉,他也從事金丹燒煉。著作甚多。纂《真浩》、《隐訣》,注《老子》等書二百餘卷。

康熙《溫州府志》載:“陶弘景栖茅山,一日夢人告曰,欲求還丹,三永之間。知是永嘉,永甯、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将廣泛搜集到的楊、許三君(楊義、許谧、許*)的遺迹,并整理,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诘》7篇20卷,故大若岩又名真诰岩。

陶弘景在《答謝中書(謝征)書》所描繪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過去人們以為這是陶氏寫茅山的景色。現經查考,謝靈運的遊蹤并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嘉卻寫過《登永嘉綠蟑山》、《石室山》、 《過白岸亭》等多首詩篇。可見陶氏所雲“未複有能與其奇者”,實指楠溪江。

傳說陶弘景嘗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結草為廬,采藥種藥種甘蔗(藥用),為窮人治病,不取分文。群衆感其思德,将他住過的地方稱“陶山”,種藥的地方稱“藥齊”,山稱“藥齊項”,甘蔗稱“陶蔗”。他練功的地方常有白雲缭繞,陶詩有雲“山中無所有,嶺上多白雲”。故這一帶舊稱“白雲鄉”。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寫的楹聯:“六朝霸業成誓水,千古名山猶姓陶”。怪不得會有山川之美這一篇詩啊。

陶弘景是“焰色反應”的最早發現者

往期原創好文

本文轉載自網絡,隻為傳遞更多資訊,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背景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第一時間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