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高道葛洪:修仙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不得長生!

我們都知道,道教不等于道家,但道家是道教思想理論的主要來源之一。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唯一正統宗教,道教吸收了大陸古代多家文化的養料:

從上層精英文化,到民間大衆文化,從哲學藝術,到數術方技,無論精華,還是糟粕,皆包羅吸納。

可以說,道教集中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既展現出民族的優良傳統,也展現出民族的劣根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是以魯迅先生曾有名言曰:“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一代高道葛洪:修仙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不得長生!

魯迅: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當然,從思想理論的角度看,道教雖受各家思想影響,但也有主次程度的不同。

正如上面所提到,道教思想的一大來源,是先秦道家的自然、無為、虛靜、素樸、尚柔、不争、慈儉、貴生等思想。

而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的是,儒家的忠孝仁愛等思想,同樣對道教影響巨大。

例如,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就充滿了儒家的忠孝思想。

如經中提出:“君”、“父”、“師”三者為“天下命門”,“能敬事此三人,道乃大陳”。

經中還說:不但要“孝于家”,還要“孝于君”、“孝于朝廷”,“天下之事,孝為上第一”。

一代高道葛洪:修仙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不得長生!

《太平經》

又如,東晉著名道家理論家、煉丹家葛洪,世稱“小仙翁”,著有道教重要經典《抱樸子》。

《抱樸子》一書分為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外篇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在葛洪看來,儒、道是不可分的,“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他甚至認為修仙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就不得長生——

“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抱樸子内篇·對俗》)

一代高道葛洪:修仙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不得長生!

“小仙翁”葛洪

在道教的教義和戒律中,也融入了很多儒家的内容。

如《正一五戒文》将儒家的“五常”思想與道教的煉養學說相結合:

1.行仁,慈愛不殺,放生度化,内觀妙門,目久久視,肝魂相安。

2.行義,賞善伐惡,謙讓公私,不犯竊盜,耳了玄音,肺魄相給。

3.行禮,敬老恭少,陰陽靜密,貞正無淫,口盈法露,心神相和。

4.行智,化愚學聖,節酒無昏,腎精相合。

5.行信,守忠抱一,幽顯效微,不懷疑惑,始終無忘,脾志相成,成則名入正一。

一代高道葛洪:修仙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不得長生!

長春真人丘處機

到宋金元時期的全真道,尤其重視儒家修養功夫。

如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就主張“内道外儒”的雙修功夫。

其稱儒家的修養功夫為“有為”功夫,為“外日用”;稱道家的修養功夫為“無為”功夫,為“内日用”。

對此,丘祖在《寄西州道友書》中說:

“舍己從人,克己複禮,乃外日用;饒人忍辱,絕盡思慮,物物心體,乃内日用。”

“先人後己,以己方人,乃外日用;清靜做修行,乃内日用。”

“常令一念澄湛,十二時中時時覺悟,性上不昧,心定氣和,乃真内日用;修仁蘊德,苦己利人,乃真外日用。”

一代高道葛洪:修仙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不得長生!

儒道互補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見儒家思想對道教滲透之深、影響之巨!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