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著名華人實體學家、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歲。
李政道教授不僅在實體學的多個領域作出重要貢獻,還在教育、科研管理和國際學術合作方面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起緬懷這位實體學巨匠的一生,回顧他的卓越成就與偉大遺産。
李政道教授的生平與成就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美籍華裔實體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
1944-1946年先後就讀于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講座教授,1984年至今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
李政道長期從事實體學研究,在粒子實體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實體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
1954年,李政道提出“李模型”,對探讨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與楊振甯一起提出弱互相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翌年經實驗驗證後,共同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李政道在正反粒子變換和空間反射聯合變換下不守恒問題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
上世紀70年代以來,李政道在建立與發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論、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與發展随機格點規範理論、把時間作為分立動力學變量并進而建立分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1994年,李政道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首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李政道教授在1956年,與楊振甯合作提出了弱互相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理論,這一理論徹底颠覆了實體學界的傳統觀念。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甯因這一開創性的工作共同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成為首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這一成就不僅為他赢得了國際聲譽,也為華人科學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李政道(右)楊振甯(左)
對實體學界的貢獻
除了宇稱不守恒理論,李政道教授在粒子實體學領域還有諸多重要貢獻。他提出的李–楊理論為後來的粒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此外,李政道在高能實體學、量子場論和統計力學等領域也做出了顯著成就。他與合作者共同發展的相對論流體動力學方程,被廣泛應用于核實體和天體實體研究。
李政道始終心系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
自1972年起,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為中國科學教育戰略布局、高能實體前沿探索、高水準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1979年至1989年,發起并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實體類研究所學生計劃(CUSPEA),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梁,創設了大陸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範式。1985年,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持續打造大陸科技創新生力軍數十萬人。1998年,發起設立秦惠䇹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擇優培育大陸基礎科學後備軍數千人,成為大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
李政道教授的遺産和影響
李政道教授離世後,他的科學遺産将繼續影響未來的研究和發展。他所建立的學術機構和基金會,将繼續支援全球的科學研究和教育。他的著作和學術論文,将繼續啟迪後來的科學家們。他的卓越成就不僅限于科學本身,更在于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年輕學者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
綜合央視新聞、魯中晨報、長安街知事、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