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副眼鏡背後的中國制造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在現代人越來越大的工作和學習強壓之下,“眼鏡一族”的人群數量也愈加龐大。近視的普遍、度數的加深,使更換近視眼鏡的頻率也逐漸加快。

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眼睛護理需求的提升,人們對眼鏡裝飾和保護眼睛的需求不斷提高,對各類眼鏡産品的購買需求不斷增長。全球視光矯正的需求非常龐大,是支撐眼鏡市場基礎的市場需求。此外, 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提升的移動裝置滲透率及使用時間、消費者不斷增強的視光保護意識、對于眼鏡消費的新理念也将成為全球眼鏡市場繼續擴張的重要推力。

以下是關于他的真實故事:

孫海鳴,55歲,河北。

隻有創新才能推動企業的發展,走進孫海鳴的辦公室,這幅字畫便映入眼簾。

今年55歲的孫海鳴是龍輝鏡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眼鏡商會會長,也是中國第一批制造眼鏡的企業。孫海鳴從小在河北長大,這個地方被人們稱為肥沃的人才之鄉,是半個世紀以前一點點成長起來的。

在當地,隻要一提起孫海鳴的名字,人們總會帶着幾分崇拜,稱呼他為孫總。孫海鳴剛開始以磨片工的身份進入當地的眼鏡廠工作,幹過技術,做過銷售,最終當上公司老闆。把搖搖欲墜的公司發展成占地500餘畝地的集團。如今,市值以超千萬。

孫總在眼鏡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這一點幾乎沒有人比孫海鳴更加清楚。

孫海鳴總說自己是從社會大學畢業的,大家都将信将疑。一九六七年,孫海鳴出生在河北的一戶農家。父母在他八歲時因特殊狀況離婚,五年後母親改嫁,父親遠在河南工作,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家。孫海鳴隻能和外公外婆相依為命,年少時期物質的缺乏和農村的流言蜚語讓他受盡侮辱。

自己進入眼鏡廠工作,實在是沒有辦法。15歲那年,孫海鳴的外婆患上癌症,為了籌錢治病。外公變賣了大部分家産。18歲那年外婆去世,考上高中的孫海鳴由于付不起學費,隻能出門打工。村長看他很可憐,才安排他進入當時的眼鏡廠做工。

孫海鳴當時痛下決心,一定要出人頭地。當時眼鏡廠的工作條件非常惡劣,五六間房就是一個廠房的所有。30多個勞工在裡頭,主要依賴眼睛把關産品品質。盡管孫海鳴很聰明,很快掌握相關技術,但在五年後,孫海鳴因為鏡片的粉塵感染了疾病,導緻自己身體出現問題。醫生囑咐孫海鳴不能繼續從事這個工作,孫海鳴非常難受,隻能忍痛割愛。

一副眼鏡背後的中國制造

放棄這兩個字并不在孫海鳴的人生字典裡,反倒是這件事情,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轉折。

上世紀中國實行計劃經濟制度,眼鏡市場和原料供應的鍊條被牢牢的掌握在國營企業裡,其它地方企業隻是生産力上的補充點。當時孫海鳴所在的眼鏡廠貨源斷裂,又得不到原料供給,作為工廠中的房間負責人的孫海鳴被派到位于河南的玻璃廠,以技術指導來換取供貨保證。

為此,孫海鳴在河南待了一年,直到玻璃廠相關技術足夠成熟,能夠為企業提供一定的原料。與此同時,孫海鳴也熟悉了玻璃鏡片從無到有的整套生産過程。回到工廠的孫海鳴發現,原料是有了,但鏡片非常多,找不到銷售市場。

從那個時候開始,孫海鳴的品牌意識開始出現。因為當時在北京、上海已經蔓延出很多區域品牌,但自己所在地區卻沒有。是以自己當時在想,如果身處上海,那一定會把自己的品牌給打響。

孫海鳴并沒有局限于在工廠中的房間工作,而是主動向上級請示,想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在兩年裡,他幾乎跑遍了半個中國,最長的一次有一個多月都在路上,從北方到南方,從西部到東部,顧客的冷眼都是家常便飯。當時想要去參觀一些企業的工廠中的房間,都被對方殘忍拒絕。

在一次次失敗的嘗試下,孫海鳴逐漸找到了套路。他敏銳地發覺,在煤礦企業裡擁有更多的勞動力,而且他們工作時非常需要墨鏡的幫助,不然根本無法工作。

孫海鳴坐了40多個小時去到當地,那裡有上千名員工,相當于一個農村的人口數量。當時孫海鳴所處的工廠報價比其它企業更便宜,還能上門服務,品質比其它的企業更好。就這樣,孫海鳴賣出了上千副墨鏡,成為當時廠裡最大的一筆訂單。

中國開放以後,當地迎來了眼鏡行業的蓬勃發展期,短短兩年後,孫海鳴所處的企業正式轉型,本人也因為銷售業績突出而成為當時的企業一把手。孫海鳴深知,這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随着大量外國産品湧入中國市場,原本難以自保的本土眼鏡廠開始頂不住競争壓力,面臨倒閉的困境。想起那段時間,孫海鳴将其描述為中國眼鏡行業的一次巨大災難。一夜之間,全國各地的眼鏡廠幾乎都倒閉了,孫海鳴看着非常心痛。

上世紀90年代,孫海明所處的眼鏡廠不得不一分為二,原本發展到400多人的工廠隻剩下50多人。在他的堅持下,除了保留總部以外,其它的分廠基本上都交到了孫海鳴手上,準備重整旗鼓。

一副眼鏡背後的中國制造

那幾年,孫海鳴的身體都不好,頭發開始大量掉落。剛一上任,他便開始着手調研市場,一個星期後,他得出來的結果:國産眼鏡品質良莠不齊,設計也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外國的産品确實比中國的要好,品質跟不上,消費者就不願意選擇國産。

為了能做出和外國眼鏡一較高下的産品,孫海鳴在廠裡沒有盈利的狀況下,決定花重金聘請外國的工程師進行指導。用了半年的時間,自己的眼鏡在設計和品質上不比外國的差。當時很多人隻喜歡外國的産品,是以對中國的産品并不感興趣。

孫海鳴表示,當時我們把廠裡的眼鏡拿到市場上去,說這是進口的,消費者就認為進口的就是好。說到這,孫海鳴就笑了起來,向大夥模仿着當年的場景。之後又接着說你再看看,這是國産眼鏡,人家就說怪不得品質不行。

經過一段時間,孫海鳴決定先将重心轉移到國外市場。上世紀90年代,孫海鳴和廠裡的人一同去外地參加國際眼鏡展,被外國的客戶看中,對方下了訂單後,他們又在北京展覽會與英國、法國等外國客戶簽下訂單。展覽結束不久後,他們發現樹脂眼鏡非常熱銷,斷定在國内肯定有更大的市場,并且安全系數更高。

雖然其中的技術問題還有很多沒有攻破,但孫海鳴隻能将賺來的錢不斷地投入到鏡片的研發。兩年後,終于攻克了相關難題,成功研發相關鏡片,并逐漸開始量産。

如今,企業大部分業務已經交給了下任接班人。但孫海鳴依舊雷打不動,每天早上六點鐘準時出現在辦公室,這是他從小到大的習慣,很難改掉,也不會讓自己閑着。

當問到孫海鳴會不會直播帶貨時,孫海鳴搖了搖頭,但很快又笑了起來,表示自己對直播帶貨很有興趣。孫海鳴表示,現在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但團隊會越來越年輕,現在的企業屬于下一代年輕人,他表示很欣慰。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出現對各行各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眼鏡行業也處在風暴中心。孫海鳴帶頭發起倡議,支援延遲複工至三月份,成立疫情防控小組,宣傳防疫知識,安撫企業員工。

由于疫情在國外還未得到嚴格控制,是以企業的外貿出口受到了影響。孫海鳴表示,上半年的國際訂單減少了50%,到今年已經恢複到了25%,大概在下半年能恢複到疫情前的标準水準。

一副眼鏡背後的中國制造

對于孫海鳴來說,他的人生已經緊緊地和眼鏡捆綁在一起,無法割舍。他經常告誡自己的員工,要堅持創新,不斷創新,用最好的品質來打動客人。他堅信隻要堅持,就一定能收獲成功。

「于見專欄」認為,随着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應用,玳瑁、仿木、牛仔布、混搭等多種設計風格的鏡架産品不斷湧現,同一風格的産品亦有多種表現形式,備受市場青睐,如近年來混搭風格持續升溫,表現為闆材架和金屬架的搭配、闆材間的拼接,以及闆材與裝飾品的搭配,采用雕刻、鑲嵌等工藝實作闆材與圖案的結合,多種風格使闆材成為鏡架市場的主要材質,推動包含醋酸纖維素闆材在内的眼鏡闆材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國内眼鏡材料生産企業數量較多,規模較小,呈現分散化競争格局,行業尚未形成明确的産品标準,産品品質參差不齊,行業競争較為激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