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作者:中科院實體所

每一個人都經曆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如果能夠以心理學的眼光回顧當年的時光,或許會對自己有更深的認知。

家裡有小孩的家長大概都會有所感受,兒童的心理是最難揣測的。有可能這一秒還乖得像個小天使,下一秒就突然變身“熊孩子”。

我們怎樣才能了解到這些天使與惡魔的混合體到底在想什麼呢?來學一點發展心理學吧!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兒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以前稱之為兒童心理學。不過現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包括了人類從出生到去世的全過程。

在文藝複興時期,以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為代表的哲學家們就已經在思考,兒童除了身體之外,到底和成年人有什麼不一樣?大人應該怎樣對待兒童?

1762年,盧梭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解讀兒童心理和講述兒童教育的書籍《愛彌兒》。主角是一個叫愛彌兒的男孩,從他出生談起,按照年齡順序分成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五個階段分别闡述,把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貫穿在了教育過程之中。書中對于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還是以感性認識為主,并沒有使用科學的觀察和實驗方法。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讓-雅克·盧梭

在盧梭之後又相繼有許多學者加入研究程序。其中就包括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他在對一個孩子長期觀察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在1876年寫出了一部《一個嬰兒的傳略》。

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兒童心理學家是德國人普萊爾(William Thierry Preyer),他在對自己兒子從出生到 3歲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的觀察之後,在1882年寫出了《兒童心理》,這也是曆史上第一本被公認的科學、成系統的兒童心理學專著。兒童心理學就此誕生。

《兒童心理》包括三部分:兒童感覺的發展、兒童意志(或動作)的發展和兒童理智(或言語)的發展。書中,普萊爾不但記錄了他每天對兒子心理狀态的觀察結果,還記錄了許多比較科學的心理實驗,這也是曆史上最早在兒童身上做的心理實驗。

兒童心理學的誕生時間僅比馮特創立科學心理學晚了3年,很難從一般心理學汲取理論成果,當時就連最早的構造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都還未成型,讓兒童心理學有了幾分野蠻生長的味道。

青春期

緊随普萊爾之後,兒童心理學早期最重要的研究者當屬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他年輕時在歐洲學神學,直到1874年30歲時讀到馮特的《生理心理學》才突然發現自己的真愛是當時新興起的心理學。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斯坦利·霍爾

于是來到哈佛大學跟随機能主義心理學創始人威廉·詹姆斯學習,并拿到了美國心理學界的第一個博士學位——就連他的老師拿的都是哲學博士。他再次漂洋過海來到德國萊比錫大學投奔馮特門下,成為橫跨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構造主義心理學兩大流派的第一人。

跟随馮特學習兩年之後,霍爾發現構造主義心理學不是自己的菜,之前學的機能主義心理學也沒多大興趣。他最關心的是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過程。然而對于馮特來說,任何偏離了對成人心理元素研究的心理學都是“大逆不道”的,于是霍爾隻得再次回到了美國。

他回國之後,先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教授并培養出了包括機能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之一約翰·杜威在内的一大批心理學人才。接着又受邀擔任克拉克大學校長。1892年,霍爾走上了人生巅峰,由他主持籌辦的美國心理學會正式成立,他也獲選為第一屆主席。

霍爾的發展心理學觀點來自于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人類從出生到成年時期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發展和進化過程。霍爾把自己的這套發展心理學觀點稱為“複演論”,意思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史實際上是在無意中模仿人類的進化曆史。

在1904年出版的著作《青春期》(Adolescence)中,霍爾把13~23歲的心理發展也拉進了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範疇,将其命名為“青春期”。

按照霍爾的複演論觀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暴風驟雨”一樣的心理劇變期。他認為青春期是一個伴随着強烈心理沖突和情緒波動的躁動階段,就像夏天的天氣一樣随時都可能出現狂風與驟雨交加的心理變化。霍爾還認為,青少年特别容易在快樂和痛苦之間擺動。他指出:“過得快樂被認為是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利;青少年為了快樂而生活,不管是享樂主義型的,還是唯美主義型的。”

我們會發現青少年特别容易感受到快樂,一本好看的小說、一部精彩的電影、一場酣暢的球賽或者一次浪漫的約會都會讓他們開心得仿佛飛到天上。然而青少年的壓抑和苦痛也來得同樣快,老師和家長的幾句批評或者路人一個鄙視的眼神都可能讓他們覺得人生黯淡無光。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霍爾對青春期心理問題的論述可謂超前,直到今天依然在指導青春期教育工作,這也是霍爾被世人銘記的最大原因之一。他在晚年又對老年人的心理問題産生了興趣,于是寫了專門研究此問題的《衰老》,讓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擴充到了全年齡段。

兒童心理八階段說

同一時代的另一位心理學巨匠也對發展心理學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就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他有針對兒童心理發展變化的“五階段說”。他的理論後來被愛利克·埃裡克森(Erik H. Erikson)所繼承,發展成了更為科學和規範的兒童心理八階段說。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愛利克·埃裡克森

埃裡克森的老師就是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埃裡克森屬于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員,不過從他的理論中看,其受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明顯更大。

1950年,埃裡克森出版了著作《兒童與社會》,改掉了弗洛伊德以“性驅動”為主要内因的心理發展學說,認為盡管這八個心理發展階段由遺傳(内因)決定,但是能不能度過這些階段卻由社會環境(外因)決定。

兒童心理八階段說:

第一階段:嬰兒前期(0~2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簡單來說就是嬰兒要學會信任自己身邊的家長或者監護人,相信自己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

第二階段:嬰兒後期(2~4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羞恥感。簡單來說就是這個階段要學會自己控制自己的身體做自己想幹的事。

第三階段:幼兒期(3~6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内疚感。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新階段要學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世界。

第四階段:童年期(6~11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簡單來說就是這個階段要在學校裡好好學習,不要貪玩。

第五階段:青少年期(12~18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時候的孩子需要搞清楚“我是誰”這個問題。

第六階段:成年初期(18~25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交往朋友和夫妻的階段,并且有可能會步入婚姻的殿堂。

第七階段:成年中期(25~50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簡單來說這時候人的生命意義已經不再限于自己一個人,而是要考慮家庭、工作和社會。

第八階段:成年後期(50歲以後)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簡單來說這是人最後總結自己一生的階段。

每個人身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經濟條件也不一樣,家長或者監護人給予的關懷與照顧也千差萬别,是以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嚴格地在同一年齡段處于同樣的心理狀态。有的人在幼兒時期(第三階段)因為家長過于溺愛,連飯也不讓自己吃,就有可能直到6~7歲還未能“獲得主動感”,無法進入童年時期(第四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晚熟”。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圖源 pexls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不管是五階段說還是八階段說,都和精神分析學派很多的理論一樣,僅建立在對某一些個案的臨床觀察和治療,以及自己的總結和思辨基礎上,并沒有經過嚴格的實驗驗證。

“發生認識論”

真正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并獲得舉世公認的發展心理學理論,當數20世紀30年代瑞士心理學大師讓·皮亞傑(Jean Piaget)創立的“發生認識論”。他也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一位兒童心理專家。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讓·皮亞傑

1896 年,皮亞傑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母親則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富足的家庭和開明的父母給他提供了從小接觸哲學與自然科學的機會。

在皮亞傑的傳記中記錄了一件童年趣事:某天,他在地上撿到了一隻長着純白羽毛的小麻雀。進行了仔細觀察後他判斷麻雀患上了白化病,然後他寫了一篇“研究”文章寄給了一家名為《冷杉樹》的自然科學雜志。文章居然被刊登了出來,他也就此進入了納沙特爾博物館館長的視野。小皮亞傑收到了一份邀請函,館長邀請他幫忙收集軟體動物的标本。對館長而言,這可能隻是提攜後進的舉手之勞,卻沒想到皮亞傑就這樣一隻腳邁入了科學的大門。

此後的兩年,歐洲很多自然科學期刊都收到了一些關于軟體動物的研究文章,這些觀察細緻、觀點犀利而又充滿朝氣的文章引起了歐洲生物界的一陣驚歎。這些文章竟然出自一位十幾歲少年的手筆。皮亞傑19歲就獲得學士學位。22歲憑借一篇研究軟體動物的論文,拿到了生物學與哲學雙博士學位。

此後,皮亞傑把興趣方向轉向了心理學,經過數年苦讀,不管是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分析學派還是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知識全都來者不拒。

和很多發展心理學的同行一樣,皮亞傑也對自己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進行了大量的觀察、詢問、心理測試以及科學實驗。

皮亞傑設計了很多既有趣又不會留下心理陰影的兒童心理實驗,其中有一些早已經成為了經典。在大量臨床觀察與實驗的基礎上,皮亞傑提出了自己的發展心理學觀點。他認為人類心理的發展過程既受到内因(比如遺傳)的影響,也受到外因(外界環境、社會文化氛圍等)的影響,兩者是互相作用擰成一股繩子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并且随着人的成長和環境的變化,人類的心理功能也會一直變化。

學會了這些“讀心術”,還怕治不住一個熊孩子?!

皮亞傑把兒童心理發展劃分成了四個階段,不過跟弗洛伊德和埃裡克森都不同,他的劃分方式是根據兒童的認知結構來做的,又因為他的自然科學背景,帶有非常深厚的“科學感”。

第一個階段叫感覺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y motor Stage,0~2歲),這個時候小嬰兒隻會通過身體運動來感覺這世界,是以你會看到嬰兒把人和自己能夠得着的東西填到嘴裡嘗,他并不是為了滿足“口唇性欲”,而是通過皮膚來感覺。

第二個階段叫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這個時候的幼兒開始學會用一些“符号”來代替自己感覺到的世界——比如用“媽媽”代表那個經常喂自己吃飯、給自己穿衣服和幫自己拿小書包的人。也是這個時期,兒童才真正掌握了說話的技巧,知道了自己說的話代表什麼。不過,正如皮亞傑水杯實驗所揭示的那樣,他們的思維當中還沒有“運算”和“相等”這些概念。還在認為全世界都在圍繞着自己轉。這一階段差不多相當于學齡前。

第三個階段叫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這個時期兒童懂得了一杯水不管倒進什麼形狀的杯子都還是那一杯水的“守恒性”,知道了世界很大自己隻是一粒灰塵,會把國小應用題列成算式來計算了。不過,這個時候他們依然要靠一隻蘋果兩支香蕉等具體的東西來代替數字,還不會用x和y這些字母代替。

第四個階段叫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從大概國小5~6年級開始,兒童開始學會了邏輯思維、學會用未知數列方程,思維形式上其實已經跟大人相差無幾了,此後的發展不再是跨越式的,而是一點一點地線性發展。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實體所立場

來源:原點閱讀

編輯:牧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