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後感:《恰如其分的自尊》,自尊方面的疾病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說一些人得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諸如抑郁症,軀體變形障礙,社交恐懼症,甚至是自戀等等,這些疾病其實往往和個體的自尊有着密切的關系。

讀後感:《恰如其分的自尊》,自尊方面的疾病

剛剛閱讀完了《恰如其分的自尊》中的相關内容:自尊方面的疾病。通常來說,對于穩定型低自尊的人來說,他們長期心态消極,也不努力擺脫困境,是以這類人患抑郁症的風險很大。不穩定性高自尊的人,這類人總是努力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形象,面對失敗和别人的排斥十分脆弱,令他們心力交瘁。抑郁症心理治療領域的知名作者阿郎.貝克提出:社會獎賞型人格和自主型人格的人容易發生抑郁。

長期以來,精神病學指責父母養育不善而導緻兒童患上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對自尊而言,父母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導緻孩子出現自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無方。一些真正“有毒”的父母是罪魁禍首,有這幾類父母,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事事控制型父母,這種濫用家長權威的父母認定隻有他們才知道對于他們的孩子來說什麼是好的,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權利。酗酒的父母,對待孩子他們的情緒從消沉到充滿敵意的大起大落,因為他們自己患病,無暇顧及孩子的需求和心态,那種極度脆弱的形象乃至身體和精神上的衰敗使孩子自尊變得不穩定。父母酗酒的家醜不可外揚,更加增強了他們的羞恥感和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言語虐待孩子的父母,他們擅長貶低孩子,用殘酷的言語批評他們的錯誤,弱點甚至他們的體貌特征。體罰孩子的父母,出于各種原因無法控制暴力虐待孩子的沖動。還有性虐待孩子的父母,被性侵的孩子自尊受到極為嚴重的傷害,往往會得各種精神疾病,比如邊緣型人格,這種人格得人在情感關系中表現出嚴重得不穩定性,很難與别人建立正常的關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第一責任人。隻有人格健全的合格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合格的孩子,在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父母務必引起重視——對孩子未來每個階段的教育,絕不能掉以輕心,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如果深知自己有某些方面的壞習慣,或者某些方面的不足,要抱着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心态,一起探索學習,揚長避短。努力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快樂又有責任心的下一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