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華全媒+丨春節疊加疫情,兩代人如何一起帶好孩子?兒科專家的建議來了

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記者劉雅萱)春節将至,又遇上當下的疫情反彈,兩代人共聚一堂的時刻如何一起帶好孩子?如何保證孩子的戶外運動時間?如何緩解育兒焦慮?就此,新華社用戶端采訪了多位育兒專家,一起來探讨科學的“育兒經”。

兩代人如何一起帶好孩子?學會代際合作換位思考

正值春節來臨之際,團圓是中國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但相聚過節使得代際間的沖突可能會在這一時期更加突出。

北京崔玉濤診所院長、知名兒科專家崔玉濤說,老人的經驗不是100%都适合現代的孩子,但也不是100%不适合,由于老人會不由自主地把“我當年帶孩子”如何如何挂在嘴邊,進而容易引發代際沖突。對此,孩子的父母要換位思考,給予了解、信任和包容,汲取老人經驗中可取部分,并讓老人了解現代養育環境,了解年輕父母養育觀念。

新華全媒+丨春節疊加疫情,兩代人如何一起帶好孩子?兒科專家的建議來了

圖為北京崔玉濤診所院長、知名兒科專家崔玉濤在訪談現場。

針對到底是該讓孩子獨立進食還是家長喂食引發的沖突,崔玉濤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吃飯的時候,如果手裡給他拿個饅頭等食物,會增加遊戲感,能更好地進食,“地上不能掉、手上不能髒”的理念是錯誤的。

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曉巍認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養育過程中可以以遊戲為依托,把想讓孩子做的事情融入到遊戲中,進而達到預期目的。“對于老一輩參與育兒首先應該感激,代際間要盡量去互相了解,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傳統的育兒已經過時,但是其中也有值得傳承和借鑒的經驗,比如說我們常見的俗語,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等。”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

然而當下,一些家庭中父親在教育孩子上做得很不夠,“喪偶式育兒”“隐身父親”“影子爸爸”等調侃在網上傳播,引發諸多共鳴。

在養育過程中,很多母親表示感到很大的育兒壓力,甚至會引發産後抑郁症。“看診時,爸爸在旁邊基本上手機不離眼睛,覺得陪家人來了,還承擔了醫護費就不用參與了,其實不然,爸爸的參與和了解很重要。”崔玉濤。

歡度新年假期 育兒要點應牢記

近日,新冠疫情在全國多省市擴散蔓延,居家又成了春節的常态,寒冬時節響應不外出的号召也給家長帶來了育兒難題:孩子發燒到底要不要去醫院?

崔玉濤告訴家長,比起關注生病這件事本身,更應該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态,根據不同情況去看診。“情緒代表孩子是否舒服,相比哭鬧,蔫蔫的反而更要特别關注,說明他是很難受的。”

居家也意味着孩子的戶外活動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他建議,不論是嬰幼兒還是學齡前兒童都應盡力保證每日兩小時的戶外時間,冬日外出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抵抗力,同時室外光線對孩子的眼睛發育也有很大好處。

此外,假期也會帶來螢幕使用的問題。崔玉濤從醫學角度給出了科學建議:“首先現在都是自發光螢幕,要注意周圍不要有強光,因為這樣就會對我們眼睛有一個相對刺激;離螢幕距離一定要是螢幕對角線的3-5倍,孩子的眼睛一定要關注螢幕的中下1/3;連續看螢幕最長20分鐘,一定要停下來休息20秒去看看5-6米以外。”

針對春節期間的飲食,家長要特别警惕異物入喉,“有些東西平常吃起來沒啥問題,比如說幹果之類的,但是在情緒比較容易波動的階段,三歲之内孩子就不要去碰,他一高興,一蹦一跳都可能出現問題。”最後就是要注意增減衣物和生活規律避免生病,這樣才能全家度過愉快的新年。

破除育兒焦慮 關鍵是家長要克服心理恐慌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一些家長的焦慮,對此,兩位專家有不同看法。

“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和性格差異都很大,成長道路也不一樣。”李曉巍認為,因為存在個體差異,是以并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一說。

新華全媒+丨春節疊加疫情,兩代人如何一起帶好孩子?兒科專家的建議來了

圖為專家在現場訪談照片。左一為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曉巍。

“家長焦慮的本質是一種心理恐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沒有科學的養育标準。生孩子前沒有做好充足準備,産後面對魚龍混雜的育兒攻略,會越聽越慌。”崔玉濤說,在問診的過程,很多孩子各方面發育都正常,家長的焦慮情緒反而會影響孩子導緻煩躁和啼哭。

針對教育部要求的國小生必須要睡夠10個小時,李曉巍說,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睡眠不足問題而焦慮,實際上隻要孩子保證一定深睡眠時間,未必一定要在床上躺夠10小時。崔玉濤認為,吃得怎麼樣、長得怎麼樣、醒的時候情緒如何,可作為判斷睡眠品質的三個标準。

孩子該不該上早教班?專家建議,早教的核心是在社交大範疇上的意義,而不是為了學知識。家長有時間和精力的話,完全可以在家完成早教。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和個别性的優點,家長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能最大程度回應孩子需求,并且通過提升親子關系,達到育兒育己兩方面的效果。

此外,社會支援對于減輕育兒壓力也十分重要。托育機構、月嫂等一系列育兒産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都能從外部因素上給予支援,減輕育兒負擔。(實習生林祉祎、張錦儀對報道亦有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