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牛逼症”的孩子都是這樣養出來的,家長一定要做到這3點
請家長在腦海中想一下養孩子最困難的是什麼,我的第一想法是溝通。

孩子很多時候都是不講道理的,當面對批評時很多時候都是一哭了事。
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面對建議或者是催促都是當成是空氣,根本不進腦子。
孩子的這些行為都讓家長無可奈何,甚至可以說是欲哭無淚。
其實孩子表現出的這些種種行為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因為小孩子未達到一定的年齡時,自身的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地掌握,他們并不會用言語來表達自己。
但是又不願意隐藏内心的感受,是以才會通過種種看似不好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孩子的成長軌迹,但是有的孩子卻是因為家庭環境的關系才導緻有表達障礙。
若是孩子生長在不懂如何溝通的家庭中,孩子的未來也很難懂得如何表達自己,不清楚什麼感受是應該說出來的。
是以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讓孩子慢慢說出自己的想法,隻有孩子擁有說話的權力,才不會急切想要用行為來表達。
很多時候熊孩子的表現跟家長是脫不了幹系的。
家長平時應該多跟孩子交流,不要将孩子的需求不當回事,而是應該重視孩子的内心,将孩子當成朋友相處。
這樣子的溝通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跟家長的交流也能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
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孩子一定會得到成長的。
不僅處理情緒的能力更加成熟,而且也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讓我們來舉個小例子:
當朋友帶着孩子來家裡做客時,孩子與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但是你為了照顧其他小孩,随手将玩具給了他,這時候孩子往往會有兩個表現。
懂得表達的孩子表現很理智,懂得直截了當跟你說這個玩具不想讓他玩的原因。
這時候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話及時做相應的調整,這樣兩個小孩的感受都能被照顧到。
但是不知道怎麼告訴媽媽原因的孩子,一般會黑臉或者自己哭了起來,比較兇的小孩甚至還會動手。
這時候看到這種場面的家長,一般都是不明是以的,甚至會覺得是自己的孩子小氣。
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玩具導緻破壞了感情,雙方都對彼此産生了誤解。
為了避免這種場面的發生,又應該如何教導孩子呢?
01
給予孩子平等的地位
我知道沒有一個家長會将孩子置于低于一等的地位,相反很多情況都是為人父母覺得低孩子一等,但是我想說這種情況都是不對的。
很多時候家長将孩子寵上天,但是卻忽視孩子真實的感受,甚至不當一回事。
面對孩子的想法,家長們會說我都這麼滿足你了,你還要怎麼樣。
但其實這樣的家長都沒有給予孩子一個平等相處的機會。
當與孩子真正平等相處時,家長才能發現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不要隻允許大人有表達和擁有情緒的權力,每個大人都是長大的小孩。
家長可以重視孩子,但是并不是過于重視孩子的物質,而是應該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
接納孩子的表達,有時候仔細想想孩子說的話也不無道理,甚至孩子活得并大人更加通透。
是以當孩子有情緒問題時,應該鼓勵孩子大膽地說出來,并給予孩子解決的辦法。
這樣随着孩子的不斷成長,未來就會更加敢于表達自己,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也會勇敢發聲。
家長們也可以通過下面的例子學習一下:
設想一下這是正在吃飯的場景,當你夾菜孩子吃時,孩子突然哭了起來。
這時候你應該做的不是呵斥,而是應該詢問孩子是不是不喜歡,并且告訴孩子應該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樣子媽媽就會知道你的想法,并且下次不會再有這樣的行為。
因為當孩子不表達的時候其實家長也不知道孩子的真正想法。
是以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讓孩子懂得應該怎麼表達。
02
家長與孩子對話時不能情緒化
觀察了不少的家庭相處模式,有時候覺得孩子會更加成熟。
因為家長面對孩子更加容易情緒化,導緻的因素其實有很多,這就先不探究了。
平時一直在綜藝上面雲養娃,看到娜恩時,不禁一次次感慨她為“神仙女兒”。
娜恩在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時,很少出現過大的情緒化,在四歲這個年紀,其實什麼都還不懂,但是娜恩并沒有選擇用哭來逃避責任。
相反她敢對造成的結果負責,十厘清醒地将後果進行了補救,這樣的孩子誰看了不羨慕。
娜恩這樣的性格其實背後離不開父母的功勞。
從關于娜恩媽媽的視訊中可以分析得出整個家庭的氛圍。
他們家采用的是表達感受的教育模式,是以娜恩在這種情況下并不會過于慌張,而是懂得向大人尋求幫助。
家長将孩子當成大人在相處,這樣的孩子在控制情緒這方面的能力就是比其他人要好。
當娜恩爸爸在了解到娜恩給弟弟做飯的原因後,會很真誠地對娜恩表示感謝。
這樣的教育模式下長大的孩子我相信都不會差。
03
請停止對孩子的掌控
家長都應該清楚地知道孩子并不是自己的一件物品,不能因為媽媽給予生命就對孩子有過強烈的控制欲。
我了解為人父母當心孩子的未來,但是這并不是讓孩子走自己設定好的路的道理。
因為孩子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家長想要過的人生。
很多時候孩子叛逆的原因都是因為家長太過于強勢,孩子不願意再走家長鋪設的軌道。
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獨立,将對孩子的掌控變成支援孩子的每一個決定。
讓孩子勇敢去闖,闖出屬于自己的天地,并讓孩子知道即使失敗,背後也會有父母在愛他。
家長應該減少對孩子的保護,有時候多信任孩子一點,孩子真的比我們想象中的有能力。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民主的環境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