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710天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群衆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紹興市全民閱讀優秀項目
紹興市最美領讀者

文/管見 主播/張彬
俗話說,血濃于水,照理來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應該是最親密的。
可遺憾的是,随着孩子的長大,不少孩子的心和父母越來越遠,甚至越來越不信任父母,最後導緻出現大問題。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一位26歲的小夥子反複肺炎發作,醫生莫名其妙,後來小夥子自己說,在20年前他還很小的時候,吞下過一個哨子,當時沒有取出來。
這讓醫生大跌眼鏡,問他為什麼當時不告訴父母?
小夥子說,當時怕被罵,就沒敢告訴。
這一瞞就瞞了20年,結果瞞出了大事情。
最後做了手術,才把折磨了他20年的哨子拿出來。
可以這麼說,這個哨子除了在身體上折磨他,還成了他的一個心結,讓他一直處于焦慮不安之中。
許多讀者可能很難了解他,覺得小時候出了這樣的事,照理應該告訴父母啊,為什麼不敢說呢?
在我看來,類似那位小夥子的情形并不在少數,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孩子甯可自己受到傷害,也不願意向父母坦白,進而求助呢?
我認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家長在處理某些問題,特别是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态度和方式不夠恰當,逐漸導緻親子之間關系變得冷漠。
孩子犯錯時,有的家長反應太激烈,不是粗暴指責,就是諷刺挖苦,這樣的态度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對父母的坦誠。
因為他會覺得對父母坦誠導緻的是這樣的結果,那我還不如不說,至少不會讨罵。
時間久了,孩子犯錯後的第一反應就會變成:“這事可千萬不能讓爸媽知道。”
于是,撒謊和逃避,就成了孩子犯錯後的習慣性對策。
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更加,對于孩子犯錯後的處理,重點應該放在幫助孩子認識到錯誤,并承擔起相應責任。
如果用情緒失控的方式責罰孩子,隻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影響親子關系,最後,導緻互不信任。
如果家長是理性的,出發點是為了幫助孩子的,那麼我相信孩子以後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都有勇氣敢于直面,也會向父母實話實說。
有個家長曾經告訴我這樣一件事:
她的女兒是住校生,結果被同學冤枉偷了寝室裡某人的東西,當老師把女兒叫到辦公室時,她第一時間就要了老師的手機給媽媽打了電話,告訴媽媽,她是被冤枉的。
她媽媽馬上趕到學校,堅定地支援自己的女兒。
後來真相大白。
我對這對母女的做法大加贊賞,這是典型的互相信任的案例,女兒相信媽媽會為她站台,媽媽相信女兒的為人品質。
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女兒明白: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我,父母也會相信我。
互信的親子關系,需要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支援。
一方面,重視孩子感受,不要用不過腦子的話去傷了孩子的心。
另一方面,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多一點寬容和耐心,多對孩子表達愛和信任。
如果你發現孩子遇到事情不敢對你說,那就從以上兩方面反思一下。
孩子願意跟父母坦誠、向父母求助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
父母絕對信任自己。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最好的相愛。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管見參考》視訊号
更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