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吞下哨子酿大祸,为何还要瞒父母

★每天一篇原创,今天是第1710天

《管见参考》

全国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绍兴市网上文化家园示范项目

绍兴市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绍兴市最美领读者

孩子吞下哨子酿大祸,为何还要瞒父母

文/管见 主播/张彬

俗话说,血浓于水,照理来讲,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应该是最亲密的。

可遗憾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不少孩子的心和父母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不信任父母,最后导致出现大问题。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位26岁的小伙子反复肺炎发作,医生莫名其妙,后来小伙子自己说,在20年前他还很小的时候,吞下过一个哨子,当时没有取出来。

这让医生大跌眼镜,问他为什么当时不告诉父母?

小伙子说,当时怕被骂,就没敢告诉。

这一瞒就瞒了20年,结果瞒出了大事情。

最后做了手术,才把折磨了他20年的哨子拿出来。

可以这么说,这个哨子除了在身体上折磨他,还成了他的一个心结,让他一直处于焦虑不安之中。

许多读者可能很难理解他,觉得小时候出了这样的事,照理应该告诉父母啊,为什么不敢说呢?

在我看来,类似那位小伙子的情形并不在少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宁可自己受到伤害,也不愿意向父母坦白,从而求助呢?

我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家长在处理某些问题,特别是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态度和方式不够恰当,逐步导致亲子之间关系变得冷漠。

孩子犯错时,有的家长反应太激烈,不是粗暴指责,就是讽刺挖苦,这样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对父母的坦诚。

因为他会觉得对父母坦诚导致的是这样的结果,那我还不如不说,至少不会讨骂。

时间久了,孩子犯错后的第一反应就会变成:“这事可千万不能让爸妈知道。”

于是,撒谎和逃避,就成了孩子犯错后的习惯性对策。

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更加,对于孩子犯错后的处理,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承担起相应责任。

如果用情绪失控的方式责罚孩子,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影响亲子关系,最后,导致互不信任。

如果家长是理性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孩子的,那么我相信孩子以后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有勇气敢于直面,也会向父母实话实说。

有个家长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她的女儿是住校生,结果被同学冤枉偷了寝室里某人的东西,当老师把女儿叫到办公室时,她第一时间就要了老师的手机给妈妈打了电话,告诉妈妈,她是被冤枉的。

她妈妈马上赶到学校,坚定地支持自己的女儿。

后来真相大白。

我对这对母女的做法大加赞赏,这是典型的相互信任的案例,女儿相信妈妈会为她站台,妈妈相信女儿的为人品质。

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女儿明白: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我,父母也会相信我。

互信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支持。

一方面,重视孩子感受,不要用不过脑子的话去伤了孩子的心。

另一方面,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多一点宽容和耐心,多对孩子表达爱和信任。

如果你发现孩子遇到事情不敢对你说,那就从以上两方面反思一下。

孩子愿意跟父母坦诚、向父母求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

父母绝对信任自己。

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最好的相爱。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管见参考》视频号

更新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