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作者 | 嬌雲

8歲孩子,收到同學情書,你會如何反應?

這位爸爸就被“驚吓”到結巴。

爸爸開車接到放學的女兒,女兒卻拿出一個方形紙封,要爸爸猜是什麼。爸爸不經意地看了看,表示不知道。

女兒興沖沖地揭開手工做的紙扣,一層層地打開,說:“這是一封愛心書,是班上一個男生給的……”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隻見裡邊粉色的紙頁上,左邊寫着女孩的名字,右邊則赫然寫着“我愛你”,

爸爸頓時驚呼起來:“哎呀呀……我的媽呀……”,

雖沒評論好歹,但語氣卻盡顯複雜。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幾歲大的孩子,竟收到情書,這動靜讓父母猝不及防。

太多父母認為,孩子身體還在發育,心智更不成熟,對異性表達愛意,或是面對異性的喜愛,都遙遠得很。

然而,對異性的愛情,在幼兒時期就有了,而面對内心情感的萌動,也是孩子無法控制的。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孩子的“早戀”,跟父母想的不同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說:“人類的愛情會經曆兩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個階段的愛情是無性狀态,這個時期的愛情不帶有性沖動,僅僅是讓孩子體驗異性相愛的情感。”

第一個階段,是指青春期前。這時,孩子對異性的喜愛,僅僅是情感上的。

他們既不像成人考慮太多外在條件,由于性的發育還很幼稚,也沒有性的沖動,隻想單純地跟所愛的人呆在一起。

電影《童心似火》裡,男孩凱武第一次見到城裡女孩蘇之之,就喜歡上了她。

蘇之之也很喜歡勇敢、膽大的凱武。

蘇之之遇到事情,第一時間就想到讓凱武幫忙,凱武當然很樂意援手。而凱武有什麼困難,蘇之之也默默記在心底,并想方設法幫助他。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凱武跟同伴學習騎單車,同伴頭被磕破。蘇之之擔心凱武也摔傷,就偷偷地把自已的頭盔送給他,凱武拿着心愛女孩送的頭盔,心裡樂開了花。

整個暑假裡,凱武經常騎車帶蘇之之在田間穿梭,她則坐在後座為凱武撐着傘。而這,是他們倆最快樂的時光了。

眼看暑假就快結束了,之之準備返城上學。臨走那天,凱武采了一把之之最愛的蓮蓬,在村口等她經過,在大人們的注視下,兩個孩子又互相約定,下個暑假一定要再見面。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凱武和之之互相喜歡,并沒有大人指導,也沒有頭腦裡的事先預謀,而是在恰當的時機中,内心自然産生的情感悸動。

它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必然經曆,也是為将來婚戀作的準備和鋪墊,是在内心指引下的愛情“早練”。

然而,太多時候,父母卻以成人的眼光對待,或以愛孩子之名阻止它的發展,最終帶來傷害。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父母的反應,影響孩子的婚戀觀

微網誌上,一位媽媽抱怨女兒收到情書。

原來,一位8歲的男生,讓同學轉交了好幾張紙條給女兒,上面都是他的表白:“我愛你、我超愛你……”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媽媽發現了女兒收到的情書,驚訝對方男孩“太奔放”,認為如此三番兩次的表白,是對女兒的冒犯。

媽媽想找男孩家長聊,以此阻止他繼續“胡鬧”,但又怕被人說小題大作。

實際上,父母的責怪和阻止,會讓孩子們誤判原本正常的行為,并否定内心真實的感受,導緻孩子日後,無法正視異性間的情感,形成錯誤或扭曲的婚戀觀。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文章。

女網友從沒談過戀愛,一位有好感的男同僚向她示好,她内心很喜歡,但行為上卻回避。

如果女孩多看男同僚一眼,心裡就有種罪惡感;

而男同僚注視她時,她就默默告誡自己:“不行,要回避,不能被人說我輕浮。”

女孩是而又非的态度,讓男同僚很受挫。不久後,他放棄了,女孩傷心了好長一段時間。

實際上,女孩很難自如地跟異性相處,不是擔心對方有企圖,就是害怕被人說不正經。而看到朋友跟異性玩在一處,她越發感覺自己有問題。

而她的問題,跟媽媽的教育不無關系。

小時候,經常有小男孩找她玩,媽媽不好趕别人走,就私下告訴她:

“這男孩對你有企圖呀,你倆在一起玩影響不好,小小年紀别學不正經的……”。

慢慢地,女孩開始逃避與異性接觸,直到成人後,也無法正常結交異性朋友,甚至不敢面對再正常不過的愛情。

《善解童貞》書中有言:“孩子正常經曆情感早戀不會受傷,成年人對孩子愛情的譏諷、嘲笑、诋毀、攻擊和不尊重才會導緻孩子受傷。”

孩子經曆愛情,父母的擔心也接踵而來,怕孩子受傷、學壞、影響學習等等。然而,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造成傷害的,往往是父母的回應方式。

萌生對異性的喜愛,孩子會有惶惑,他渴望内心的感受被确認、被指引。如果父母報以負面态度,會沖擊孩子内在真實感受,他會失望,會否定自我,會給自我表現貼上“不好”等标簽。

更重要的是,這就影響了孩子形成錯誤的婚戀标準,錯誤的标準必導緻錯誤的行為。最終,讓孩子在兩性關系中走盡彎路。

而能讓孩子順利度過生命這一節點的,惟有尊重。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愛情來敲孩子心門,父母要兜得住底

經曆異性的情感,意味着孩子在成長,而父母坦然的、接納和尊重的态度,就是對成長的呵護和促成。

1、尊重和接納,讓孩子有更多正面體驗。

父母始終相信孩子本性是好的,接納并尊重這個成長現象,孩子就會收獲更多正向體驗。

網上一個視訊裡,10歲女孩收到了人生第一封情書,是同班男孩寫的。

爸爸知道後表現出開心,認為:“這是好事啊,證明我姑娘很優秀。”

爸爸的接納,讓女兒主動敞開心門,她分享說,男孩很關注她,上次還送過花。這次,他當全班同學面表白了。

本來,她也沒覺得不好,可因為弄得人盡皆知,就很尴尬。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爸爸見女兒并不抵觸,也不過多介入,隻安慰她:

不必尴尬,照以前的方式與他、與同學們相處就行。

接着,爸爸還表揚男孩,誇他是個能堅持、有毅力的孩子。

女兒也豁然開朗,當即表态:以後,我就把他當作好朋友對待。

爸爸先是肯定了女兒當下的經曆,表态說是“好事”,接着,弄清了女兒并不抵觸的意願,尊重并給她自行回應的機會。

而女兒就能正視内心,以正常的态度面對這份情感,并且嘗試去把握兩性之間的關系,對孩子而言,這是書本上學不來、非常重要的生命體驗。

2、讓孩子清楚行為的界線。

父母尊重孩子情感的發展規律,但也要為他行為劃出界線,避免孩子因無知做錯事。

首先,小時候就要給孩子做性啟蒙教育,清楚男孩、女孩的差別。

男孩、女孩的基本差別,在于他們的性别特征,而它們就是孩子的隐私部位,即:男、女孩小褲頭遮住的部位,以及女孩的胸部。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除了父母以外,隐私部位不可以向任何人暴露,更不可以讓人觸摸,若有人想觀看或觸摸這些部位,要嚴肅地、大聲地拒絕。

如果有人邀請觀看或觸摸對方的隐私部位,也要立即拒絕,接着迅速離開現場,并告訴父母。

其次,避免與異性在封閉空間裡單獨相處。想要與其外出玩耍,需要有大人陪同。

如果想以肢體接觸的方式表達喜愛,比如擁抱、牽手等,需要征得對方的同意。如果對方沒經過同意就親吻或擁抱,要勇敢地拒絕:

“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請不要再這樣對我。”

告訴孩子,以上是個人行為界線,不能因為喜歡一個人,就去打破。而隻有守住自己和對方的界線,關系才會更美好和長久。

最後,如果孩子接觸的是網友、社會上不良青少年或成人,這樣的情感往往失去單純,父母要及早發現、介入,避免孩子受到傷害。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3、告訴孩子性與愛的差別。

孩子之間表達喜受,常會以結婚或是生寶寶來承諾對方,甚至模仿成人的愛戀,而做出不當的行為。

這就需要父母跟孩子理清,結婚與生寶寶意味着什麼。

6歲的兒子對我說:“媽媽,我想跟西西結婚,然後生個寶寶。”

我告訴他,雖然你很喜歡西西,但現在還不能跟她結婚、生寶寶。

結婚生寶寶要等成年後才可以,因為生了寶寶,就要喂養他,給他買奶粉、衣服,這需要你們有掙錢的能力,有經濟基礎才行。

另外,生寶寶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它們在男生和女生的身體裡,隻有等到發育成熟,才能夠生下寶寶。

現在你們身體還沒發育好,還不具備生寶寶的能力。

孩子懂得哪些事情是被允許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并且有父母的尊重與接納為前提,孩子就能順利地度過,而父母也會安心。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父母的成功在于,讓孩子有獨立、智慧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需要父母有相關知識的準備,并敢于放手。孩子有經曆的機會,到了該戀愛結婚之時,才不會在兩性情感上交白卷。

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順應内心情感的潮起潮落,父母既不用力,也不走開。耐性地、用愛陪伴他一起走過。

如此,孩子獲得的,不止是寶貴的曆練,也将習得經營幸福的能力。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End——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作者:嬌雲,以文字療己悅人。本文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孩子眼中的“早戀”,和父母眼中的“早戀”,可能并不相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