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長會說,要是孩子聽我的話,就好了。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我們常說,如果孩子隻會聽我的話,就好了,每個孩子都願意取悅别人,那他們為什麼不聽你的話呢?有三個原因不能忽視。

第一,滿足需求的方式不合适。通常在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想他的真實需求,而是覺得他很煩,去指責威脅他,或者不停地說一些孩子聽了無數遍的道理。
雖然這些都是自然的、善意的回應,但卻是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受到批評時,我們通常會為自己辯護。孩子也感受到了外界的威脅,是以會反擊。換句話說,孩子的不合理行為隻是他們在用不恰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能了解這一點,你可以教他們用适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第二,日常生活習慣有沖突。為什麼要穿衣服出門?為什麼早起後還要疊被子?如果不疊,睡覺的時候直接鑽進被窩不是更好嗎?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不一定想當然,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天性。不管你的理由多麼有說服力,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習慣是不同的,這很容易導緻沖突。孩子一出生就不喜歡做作業。
他們的本性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通常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煩惱,但孩子最終會融入這個社會。是以,他們必須學會舉止得體。與随和的孩子相比,通常經曆過度的孩子有更強的控制力,他們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這通常被認為是由孩子的反叛或不服從引起的。其實這隻是因為大人和孩子的日常習慣和思維不同而已。
第三,過分關注孩子的錯誤行為。如果孩子哭了,我們會馬上跑過去,孩子就會知道,大喊大叫就能解決問題。當然,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忽視了孩子的哭鬧,因為我們對一點小事反應過度,實際上是在剝奪孩子的動手能力。因為他們被告知沒有你的幫助他們無法獨立處理問題,是以他們應該少注意錯誤的行為。
或者在孩子受挫的時候,采取比較委婉地應對方式會更有用,同時也要多注意孩子的正确行為,這樣有助于孩子堅持下去,完全忽略錯誤的行為,也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在孩子做壞事的過程中,你可以嘗到很多樂趣,忽視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不能讓他們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