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在一個餐館,
當時媽媽拿着勺子,往3歲多的孩子嘴裡喂粥,孩子說“燙”。
媽媽大聲吼道:“哪裡燙!你就是不想吃!”
孩子愣住了,我也愣住了。
“整天給我惹麻煩,煩死了!”媽媽憤憤地說。
看着孩子的樣子,心疼,唏噓。
寫在最後: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又叫“隐形精神暴力”。如果你認為孩子不好,貶低他,他也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美國社會學家莫裡·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表明:親子相處有問題的家庭中,90%的父母都吼過孩子。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的研究結果,更加觸目驚心:
長期被語言暴力對待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和胼胝體(連接配接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束)體積縮減。
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明顯下降,智商會受到直接影響!
當然,我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是故意的。
我們想要他變得更好,卻不知道這樣隻會讓他越來越糟。
隻是我們忽略了。
忽略了最初我們對那個肚子裡的孩子期待是:健康就好了。忽略了我們對襁褓中的孩子的祝福:平安長大。
忽略了一百天時我們的祈願:一定要做個快樂的小孩。
雖然有些話隻是情急之下,口不擇言,卻會在孩子的童年留下烙印,影響一生。
我們都是普通父母,難免犯錯誤;但我們也都在成長,努力,去做得更好。
第一、叫停自己的情緒
第二,多總結多反思,找到正确的溝通方法比吼100句都有用
第三,試着用一些溝通技巧
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懂,他是真的聽不到,走到孩子面前,看着他,告訴他。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個表格,這是在「兒童心理問題」多發的德國實行的,他們從幼稚園時期,就開始對每個孩子的心理狀态進行評估。6歲以後的體檢中,兒科醫生都會要求每一位家長填寫。
建議大家收藏,在孩子 6 到 13 歲期間每年拿出來自測一次:
孩子在最近六個月中有無出現以下情況(如正在服藥,請排除藥物影響):
當然,如果出現了也不要太害怕,擔心。
因為某些行為本身就帶有年齡特性,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會漸漸消失:比如尿床,啃手,怕黑,摸耳朵,戀物。
但我們卻可以把這66條當作一種求助信号——
你的孩子可能正需要你的幫助。
父母子女一場,不過短短數十年。
家應該是溫暖、治愈、親情,陪伴,而不是吼罵,釀成童年陰影的黑洞。
不是孩子聽話了,我們才好好溝通,
而是因為好好溝通,他才學會聽話。
也不是因為孩子優秀了,我們才愛他。
而是因為我們的愛,他才會更優秀。